活体肝移植(活体移植肝会影响身体吗)


肝移植在肝癌患者的治疗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及疗效,但是目前面临的瓶颈依然较多,如:供体短缺,移植后复发率高,移植费高用,等待供体期间肿瘤持续生长,免疫抑制状态下的肿瘤复发可能增加等。不过有关肝癌肝移植的原则问题上已逐渐形成一些共识,比如肝癌肝移植的疗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的病例是否恰当,这使肝癌肝移植指征的进一步严格和合理,对肝癌肝移植的认识趋于理性化。

活体肝移植

一、对于可切除的肝癌,是选择肝切除还是选择肝移植?

1)肝癌合并肝硬化严重者,可优先选择肝移植

我国多数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的不足和肿瘤多中心生长使肝切除手术的根治性和安全性受到影响。从理论上讲,肝移植能够同时去除肝脏恶性肿瘤和肝硬化组织,避免了肝功能衰竭和残余肝硬化肝组织癌变的危险,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等多种合并症也有改善作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肝癌患者都需要接受肝移植,从现有资料分析,对于合并肝功能衰竭的小肝癌患者毫无疑问应选择肝移植,但对于那些可切除的早期肝癌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结果相差不大。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目前不具备将肝移植作为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多数患者仍将依赖传统肝切除等治疗手段。

活体肝移植

2)对于肝功能良好的肝癌患者可先行肝切除

如果术后出现肝内肿瘤复发或肝功能衰竭可再行肝移植,即补救性肝移植或二期肝移植,文献报道近80%的肝切除后肝癌复发者仍适合肝移植,与一期肝移植相比,肝切除后补救性肝移植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无明显增加,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差异,无瘤生存率接近;但也有人提出,肝切除后再进行补救救性肝移植的手术死亡率和肿瘤复发率较高,因此认为一期肝移植是早期肝癌的最佳选择。

活体肝移植

3)肝切除可缓解供肝短缺

如果抛开肝移植和肝切除孰优孰劣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肝癌患者在等待肝移植过程中会因肿瘤进展而失去肝移植机会,选择肝切除可使相当一部分患者长期不出现肿瘤复发或很长时间后才复发,部分缓解了供体短缺的问题,同时补救性肝移植可以推迟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时间,减少肝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因此,对于可切除的肝癌患者,可将肝切除与补救性肝移植有机结合,而非将二者对立起来,肝切除后在必要时进行补救性肝移植应作为治疗可切除肝癌的重要策略,在我国更应如此。来自CLTR的数据显示,872例补救性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4.8%、51.7%和46.2%,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5.2%、45.4%和38.4%,而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5.6%、55.3%、48.1%,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8%、49.6%和42.5%。

活体肝移植

二、活体肝移植治疗肝癌的伦理学问题

活体肝移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出现以来,迄今全球已完成逾15,000例,在日本、韩国、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活体肝移植的数量已超过尸体肝移植,由于活体肝移植供体明确给予特定受体,其治疗肝癌的优点主要表现为患者等待供体时间大幅缩短,但与尸体肝移植相比,活体肝移植的肿瘤复发率有所增高,生存率稍有下降,原因可能与小体积移植肝脏的再生和更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活体肝移植

虽然国外有一些报道认为活体肝移植对于进展期肝癌也可获得较好的生存情况,但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预期受体预后良好是活体肝移植必须遵循的原则,即活体肝移植受体应该在移植术后获得良好的治疗结果,否则供体就没有必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捐献肝脏。因此在我国,对于晚期肝癌患者,由于存在肝癌复发的较大风险,一般不应建议实施活体肝移植;另外活体肝移植不宜作为我国现阶段解决供体器官短缺的主要方法,可通过各种其他途径,包括高龄、脂肪肝、无心跳供体等边缘供体,甚至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供体来扩大器官来源。

活体肝移植

三、肝癌肝移植肿瘤复发的预测和防治

目前,肝癌肝移植研究的焦点之一是如何更有效的控制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提高长期生存率。深入研究原发瘤的特性以及移植术后患者的免疫状态与肿瘤复发的关系,筛选准确反映肝癌肝移植预后的预测指标,并对高危复发风险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复发、转移后的综合性个体化治疗将会进一步提高肝移植治疗肝癌的疗效。

活体肝移植

对于肝癌肝移植后复发、转移风险的预测,将有助于个体化干预治疗的实施。目前肿瘤的临床病理因素如肿瘤大小、数目及血管侵犯等常为临床应用的指标。除此之外,抑癌基因(p53、p16、骨桥蛋白等)与细胞增殖能力相关的因子(MCM-2、转化生长因子p、端粒酶逆转录酶、细胞角蛋白19、脱-Y-羧基凝血酶原、血清白蛋白mRNA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等位基因失衡等均可作为移植后复发、转移的分子预测标志物。我们的研究发现,肿瘤-睾丸(CT)抗原基因mRNA的表达有助于术前对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

活体肝移植

针对肝癌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及其复发、转移之间的矛盾,寻找既有抗排异反应又有抗肿瘤特性的新型免疫抑制剂对防治术后复发、转移有重要价值。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依维莫司是三烯大环内酯类新型强效免疫抑制剂,具有抗淋巴细胞增殖、抗肿瘤和抗真菌的作用,并且具有较低的肾毒性、神经毒性以及致药物性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作用。据2012年,Liang等的研究结果,对超出Milan标准的患者,雷帕霉素组的生存率要显著高于FK506组。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