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读书笔记(聊斋志异读书笔记手抄报)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

几年前买了许多胡适先生的书,可由于公务繁忙,一直无暇品读。最近差旅途中抽空翻阅了其中一本——《四十自述》。阅毕,写几句感想。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

胡适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三先生是一个当地的实权派官员,也算得上曹雪芹笔下的“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吧。其母是续弦,二者年龄相差三十岁,但母亲一直对父亲敬爱有加。胡适三岁丧父,家道中落,孤儿寡母看人脸色生活,情形艰难。这个也和曹雪芹的经历有些类似,所以世间冷暖、人情世故,体会颇多。但总归是家风传承,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教育方面胡适就得到了比一般家庭更多的培养。为了让老师用心教学,胡母给老师的薪水极其丰厚。正因为如此,老师经常给胡适开小灶,额外传授了许多知识。

胡适从小天资聪颖,读点四书五经自然不在话下,连《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在当时被认为“不正经”的书他也爱不释手。读书明智,这话一点也没错。读了很多书的胡适很不老实,不断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他十三岁时读了无神论者范缜的书,就宣布自己不信神了,跑到庙里要把菩萨雕像搬下来扔进茅坑,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仅如此,他还开始到处宣传范缜的“树花落地”论,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中国封建王朝自古以来就有禁锢思想的做法,把一些非正统的书籍列为“禁书”是惯用手段之一。当然,从统治阶级的角度来看,设置“禁书”是必须的,不然“异端邪说”大行其道,天命皇帝的鬼话自然也难以长久维持。

因为家庭原因,他还有机会读了一些一般孩子很难看到的国外新学作品,为他一生推崇白话文埋下了种子。后来,他倡导用白话文写文章、写诗,但当时并没有几个人支持他,甚至是好朋友都跳出来反对。胡适感到内心寂寂寞,也因此和很多人打笔墨官司。笔墨官司无法说服大家,他转而埋头苦干,身体力行用白话文写作,用行动证明。他心里无比清楚,老百姓需要的是一种人人都能够读得懂的文字,那就是白话文。如今,白话文已经彻底普及,时至今日,想回过去推广文言文,反而没有可能了。先驱都是超越历史的,胡适也一样。他的前瞻眼光,他的知行合一,都让人印象深刻。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

胡适有一个伟大的母亲,他说自己一生的很多习惯都与母亲有关系。胡适母亲性格好,坚韧又宽厚,温文尔雅,极少与人冲突。胡母比很多女性都要重视教育,无论多么艰难也要让胡适读书,坚定不移地支持他读书求学。正如书中所述,胡适十四岁去上海的时候,是“孤零零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遗憾的是胡适幼年即外出求学,和母亲聚少离多,后面更是远渡重洋到了美国,和母亲见面就更少了。可以想象,本来就是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儿子远走他乡,母亲如何度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我们生而为人,短短一生要为国家尽忠、为父母尽孝、为自己立业,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能做的却太有限了。读书人,尤其是读完硕士、博士的朋友,更加要感恩父母。因为读书越久,从父母身上索取就越多,不能一味追求自我的实现,而忽视了对父母的关爱。

《四十自述》前面写得好,后面有点零散,大概是胡适越来越忙的缘故。他一直游说朋友们写自传,应者寥寥。为了以身作则,他自己先写一个,这真是典型的“胡适风格”。我们当今的读书人,大多都懒得拿起笔来写东西了。胡适先生的做法,是不是也一样适合我们呢?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