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眼(蜻蜓眼琉璃珠)


东周末年,群雄争霸,史称战国。《芈月传》的故事背景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战国时,各个诸侯国文化背景均不相同,在工艺水准,色彩及造型偏好上面也均不一致,也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最为灿烂的一个阶段。其中,要以芈月的母国,楚国地域生产制作的一种后世命名为蜻蜓眼的琉璃珠最为著名。在电视剧中,蜻蜓眼也不止一次的被提及到,只可惜节目中没能目睹它的样子。那么,所谓蜻蜓眼,到底是什么呢?

蜻蜓眼

在讲述战国蜻蜓眼之前需要引入“随侯珠”的概念。什么是随侯珠?一直以来都没能找到明确的答案。《庄子?让玉》篇中有文记载:“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投千仞之雀,世必笑之。”《墨子》中也讲到:“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良宝也。”古文中提到过“随候之珠”的文献不下数篇,但是其中只是提及了这种珠子的珍贵,并未叙述具体的样子。唯有东汉《论衡》中写到:“然而随候以药作珠,精耀如真,道士之教至,知巧之意加也。”此文讲的是随侯珠是用“药”制成的,精光与真珠无异,但具体“药”指的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指出。文献中留给我们的线索也仅有这些。但可以明确的是,随侯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珠子。

蜻蜓眼

随侯珠的珍贵性在上述古文中表述无疑,既然随侯珠并非用名贵材质制作而成,那么他的制作工艺一定是十分繁复而且秘密的。在上世界70年代发掘的曾侯乙墓中曾出土了大量的战国蜻蜓眼,其中大多数是中国本土制作的铅钡系古玻璃珠,只有很少一部分为舶来的钠钙系西方古玻璃珠。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曾国地处汉水中游,文化丰富,尤其玻璃和髹漆工艺十分发达。直至公元前680年左右,曾国被楚国所灭。随之蜻蜓眼珠子制作戛然而止,基于此因,我们有理由推测“随侯珠”应当就是战国蜻蜓眼

蜻蜓眼

战国蜻蜓眼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珠子上面有一圈套一圈的纹饰,这种纹饰的样子与蜻蜓的复眼十分相似,故此得名。它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造型样式上明显受到了西方古玻璃珠的影响,是一种当时新兴的工艺和装饰风格。战国蜻蜓眼这种珠子仅仅在战国时期的300年间流行过,从出土的战国蜻蜓眼的材质上来看,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刚刚主要介绍的琉璃胎蜻蜓眼,另一种是中国人自己创新出的陶胎蜻蜓眼

其中,陶胎蜻蜓眼以陶土为胎体,绘制图案后烧制成形。更有比较特殊的一种陶胎蜻蜓眼是在陶胎体上镶嵌玻璃质的眼睛。再造型风格上与西方的古玻璃珠有显著区别,下文就战国蜻蜓眼的几个特征做出说明。

蜻蜓眼

1、材质及纹饰:如前文所述,我们出土的战国时期墓葬中,一部分蜻蜓眼珠是西方舶来品,一部分是中国本土制作而成的。从纹饰上看与西方古玻璃珠相比,虽略有相似,但仍有许多不同之处。带突起状眼睛纹饰的玻璃管及陶胎蜻蜓眼上的眼睛纹饰是战国蜻蜓眼所独有的。这些珠子不仅工艺复杂,装饰图案也非常细腻。往往在长不盈寸的珠体上绘制复杂抽象图案,所涵盖的色彩从冷到暖,极为丰富。

蜻蜓眼

2、形状:战国蜻蜓眼从形状上来看,主要有管形、方形、扁圆形、长圆形等几种样式。其中,方形的蜻蜓眼珠子和蜻蜓眼管子是中国人自创的形式,在出土的战国蜻蜓眼中琉璃胎与陶胎的均有发现。这种形状的创新很可能是一种中外文化的结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人对珠子的审美需求与理解。

蜻蜓眼

蜻蜓眼

3、工艺:战国蜻蜓眼的制作工艺在战争中遗失,因此只在战国时期短短的300年之间流传过。根据出土的战国蜻蜓眼珠子来看,装饰效果不同的珠子很可能使用了不同的工艺。抛开珠体的制作工艺,单就外观来说,蜻蜓眼的眼圈图案应是在烧造前预先制好有图案的料棒,将其横截面切片镶入还未冷却的玻璃珠上融入其中,冷却后即是成品。此外,还有一种独特的镶嵌眼圈的工艺,将几个大小渐次的玻璃圈按大小逐一套成同心圆状,镶嵌在中心图案周围形成眼睛纹样,工艺显得更为独特精致。但由于蜻蜓眼珠出现在历史中的时间太过局促,有关于制作工艺的记载无处可寻,以致后一种工艺至今屡次尝试而无法复原,令人深为遗憾。

蜻蜓眼

4、战国蜻蜓眼与西域古玻璃珠区别:古代的西域就是现代的新疆及中亚地区,是丝绸之路上最为重要的一段组成部分,作为当时主要贸易地区之一的西域,在当时的繁荣盛况可想而知。商贩、手工业者等熙来攘往,而玻璃制作工艺就是西域地区的一种常见技艺。在西域新疆出土的各式古玻璃珠中,有的是随意的水波纹图样,有些也会出现眼睛的纹饰,但制作工艺上有别于战国蜻蜓眼,更趋近于西方古玻璃珠,其中的大多数与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出土的珠子相似。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