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瑀怎么读(阮瑀怎么读)


阮瑀怎么读

阮籍之哭

文/羽言

在中国历史上,因哭暴得大名的有两个男人,即三国魏晋时期的刘备和阮籍。

一部《三国演义》让刘备家喻户晓。民间留下不少俗语,比如“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妇孺老幼皆知。

阮籍比刘备小,就年龄而言算孙子辈,刘备去世时阮籍还是一个翩翩少年。阮籍是“竹林七贤”之首,与那些关于刘备的民间俗语不同,阮籍留下许多文章诗词故事,比如那篇脍炙人口的《大人先生传》,再比如那句千古名言“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振聋发聩。而“阮籍三哭”更成千年绝响。王勃《滕王阁序》云:“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瑀怎么读

刘备为何而哭?这是一个三岁小孩也不难回答的问题,刘备的江山都是哭来的,他还能为了什么?《三国演义》中,刘备自“桃园结义”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到“白帝城托孤”谢幕,哭了多少场懒得统计,给人的感觉是天天在哭。哭,成了他生命的主旋律。一个人哪里能够天天动情天天哭?刘备之哭,表演成份太多,功利性太强。

刘备最后哭来江山,阮籍则是把命给哭没了。《晋书.阮籍传》记述了阮籍一生中三次大哭:一哭母亲,二哭美女,三哭穷途。就是这三次大哭,阮籍把自己给哭死了,这得多么伤心,多么悲痛欲绝!要是刘备也像阮籍这样哭,一定等不到登基称帝的那一天。

今天的人都以为,三国魏晋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因为乱,因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需要英雄来拯救,所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包括曹操、刘备这样的奸难、枭雄,也包括今天人们仍在顶礼膜拜供奉的武圣关公。最近重温《三国演义》,猛然发现,一部三国,只剩演义,只剩英雄们“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全然没有“倒悬的民众”和“百姓的眼泪”。

魏晋时期不仅出英雄,还出名士。鲁迅先生称道的“魏晋风度”,说的就是名士风度。名士即名满天下的士子,他们的内心深处充满了骄傲,放浪形骸任意纵情不拘礼节,蔑视世俗凡尘。英雄也是如此,他们都不把世俗礼教放在眼里,不同的是,英雄把创造历史作为己任,志在夺取天下,此所谓“英雄气概”。名士则少了“英雄气概”,他们更多地强调活出自我,他们没有想到要创造历史,却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因此喜欢说三道四。名士的表现更多的只是一种人生态度,如恃才傲物、超凡脱俗、卓尔不群、风流倜傥。是所谓“名士风流”。

英雄与名士,无疑都是社会的精英。我比较喜欢名士,名士给人真实的感觉,表里如一。英雄则不然,说一套做一套。名士奉行的是“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英雄呢?“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曹操如此,刘备亦如此,尽管嘴里说的好听一点,哄死人。

阮瑀怎么读

名士风流的外表之下,内心却是孤独的,阮籍是典型代表。

阮瑀怎么读

阮籍出生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这一年曹操在取得北征东进胜利后,踌躇满志,为彰显其文治武功修建铜雀台;这一年刘备向孙权借得荆州终于有了立足之地;同一年,曾经于谈笑之间火烧赤壁让曹操80万大军灰飞烟灭的周瑜积劳成疾英年早逝……阮籍在刀光剑影的年代来到这个世界。

阮籍的父亲阮瑀,建安七子之一。受业于汉末大学者蔡邕,颇有翰墨才能,是曹操最信任的幕僚之一,“军国书檄,多琳、瑀所做也。”(《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阮瑀不仅是曹操的幕僚,而且还是曹丕、曹植兄弟的诗友,王粲、刘桢、徐干、陈琳、应玚等人都是座上客,形成了以曹氏兄弟为首领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的创作繁荣了建安诗坛,造就了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建安文学。

阮瑀在文学上的成就,无疑对阮籍有着深刻影响。作为官二代、文二代,阮籍幼年丧父,但还是得到很好的教育,文思早熟。《太平御览》记载“阮籍幼有奇才异质,八岁能属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正当他要一展宏图,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抱负的时候,国却没了,司马懿父子负魏明帝“忍死托孤”而篡了魏氏的天下。

阮瑀怎么读

说到司马父子,不得不多费点笔墨,因为这个家族不仅对阮籍一生的影响太大了,而且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也太大了。

在中国历史上,司马懿这个人名声不好,有人说他善于伪装,也就是今天人们说的“装逼”;有人说他不是装逼而是“隐忍”,我赞同第二种说法。

在我看来,“装逼”是-个很中性的词,就像“微风轻轻吹过我的脸”,你能说这微风是什么?而“隐忍”就不同了,听着就让人毛骨悚然,感觉阴谋诡计就在身边。表面上,隐忍像是装逼,但不只是装逼那么简单,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金庸大侠笔下最厉害的武功是什么?葵花宝典。在葵花宝典看来,你那些乱七八糟的武功都是用来装逼的花拳绣腿,而葵花宝典就不搞这些没用的花架子,不动则不动,一动就取你性命。这就是装逼与隐忍的区别,隐忍是装逼的升华版。但是练成这个武功的前提是自宫,先得自己把自己阉割了,-般人显然做不到,你没有了人的七情六欲,那还算得是人么?人都算不上了,还装个鬼装!后来的司马家族就吃了这个亏,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人格阉割了,篡夺了人家的江山以后又不好好经营,而是自己家内部先斗起来,“八王之乱”引来“五胡乱华”,江山动荡300年。

扯远了,说回来。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人均寿命只有35岁,而司马懿破天荒的活了72岁。且看司马懿用72岁的人生做了什么——

阮瑀怎么读

他45岁的时候,熬死了一直想杀他但又不得不用他的曹操;他47岁的时候,熬死了曹操的儿子39岁的曹丕;他60岁的时候,又熬死了曹操的孙子35岁的曹睿。

至此曹氏三代帝王,被他用时间的利器一一熬死,期间最值得骄傲的是,他还熬死了他一生的对手诸葛亮。

司马懿熬死对手诸葛亮的一场戏,凸显他隐忍的绝技。话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因身体每况愈下,急于取得一点战果,就一直向司马懿挑战,但司马懿的应对就是坚守不出,随便你怎么叫阵。诸葛亮着急呀!想出损人的一招,给司马懿送去了一身女子穿的衣饰,意在嘈笑司马懿和帐下将士“并无一人是男儿”,底下的将士个个气得不行,请求出战雪耻,司马懿却镇定自如若无其事,就是不出战,他想的是看谁笑到最后。可怜诸葛亮一世英名,也被司马懿熬死在撤军途中。真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苏东坡后来去赤壁怀古,感慨万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最后举起酒樽,把酒洒向江中,祭他心中的英雄。此时的苏东坡心中可在怨恨那个隐忍的阴谋家司马懿:“你这厮不按规矩出牌!”

阮瑀怎么读

司马懿像

司马氏父子把持朝纲,眼见江山即将易主,一身傲骨的阮籍何以自处?路在何方?如先贤般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或折去傲骨做司马家的贰臣?不,他都做不到。末路穷途,他只想哭,唯有哭才能化解心中的郁结。于是,只要碰到合适的时机他就哭。《晋书.阮籍传》里记录了他的三次大哭:

一哭: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阮籍之哭与常人不同,平常人们伤心时,有大哭痛哭嚎啕大哭,但不至于哭得吐血,只有阮籍之哭撕心裂肺、肝肠寸断。阮籍是个孝子,阮母年老而终,永啸长吟于山间竹林,高歌《大人先生传》的阮籍,对人生已经悟得太透,何至于哭得如此之凶?

阮籍之哭,既是哭母,哭亲情,哭阴阳两隔,哭“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是哭世道,哭群丑,哭明珠投暗,哭“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忠孝乃儒家之至宝,父母在,当以孝为先奉养至亲,阮父早丧阮母已逝,阮籍孝道已尽,按照儒家的要求就要移孝为忠,这样做才是忠孝两全。那么到底该忠于谁?曹操曹丕死后,曹氏一代不如一代,已经担不起天下的重任。隐忍了几十年的司马懿死后,司马昭兄弟不再隐忍,露出真面目,其篡魏之心路人皆知。“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司马氏竖子耳,焉能与之为谋?

阮瑀怎么读

母亲一死,生命的根本不在意义全无,孝无可孝忠无可忠。在阮籍心里,生命已经走到尽头,所以才有在与母亲临诀时的一号:“穷矣!”穷矣,穷途也!泪飞顿作倾盆雨,撕裂心扉,吐血数升,草木动容,风云失色。

阮瑀怎么读

阮籍哭母

二哭: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如果说阮籍哭母,尚在情理之中,那么阮籍哭兵家未嫁美女,就有点莫名其妙不合常理了。大作家余秋雨在《遥远的绝响》一文中这样评价:

阮籍不会装假,毫无表演意识,他那天的滂沱泪雨全是真诚的。这眼泪,不是为亲情而洒,不是为冤案而流,只是献给一具美好而又速逝的生命。荒唐在于此,高贵也在于此。有了阮籍那一天的哭声,中国数千年来其他许多死去活来的哭声就显得太具体、太实在、也太自私了。终于有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像模像样地哭过了,没有其他任何理由,只为美丽,只为青春,只为异性,只为生命,哭得抽象又哭得淋漓尽至。依我看,男人之哭,至此尽矣。

此言差矣!阮籍此哭,乃“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古语有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又云:“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稍微观察一下中国历史故事,你会发现,士子与女子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女子描眉涂粉修饰妆容,只是为了得到男人的宠爱;士子修身养德怀瑾握瑜,也只是为了君王的喜欢和重用,从而实现一生的抱负,“治国平天下”;女人花一辈子只为一个男人开放,士子之才一辈子也只卖与皇帝老儿一家。

千古以来,唯有失意的文人才能读懂阮籍,每每吟之诵之,感慨系之,便会清泪满面,徒生伤悲。秋雨先生看来是从来不曾失意落魄,所以才会有阮籍之哭“只为美丽,只为青春,只为异性,只为生命……”的理解。其实,阮籍是想到了自己的命运与兵家美女何其相似,同病相怜罢了。

阮瑀怎么读

三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阮籍的第三哭,穷途之哭,似乎不用再加解读,穷途二字便道尽一切。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穷途”真的就是人生的末路么?阮籍一定是这样想的,别人呢?王维就不是这样想的,他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既然无路可走,索性不再向前,干脆坐下来看那云卷云舒风云变幻;李白也不是这样想的,李白对酒当歌,仰天长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也不是这样想的,物由心转,境由心造,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率性归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阮瑀怎么读

阮籍既不是沉浸佛理的王维,也不是诗酒人生的李白,更不是超凡脱俗的陶渊明,他是出身于儒学世家的阮籍,认准了祖宗规定的那条人生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别无他路。但是这条路太难走了,遍地都是荆棘和陷阱。现在,人生大错已经铸成,人生悲剧无可避免,既然如此,阮籍就是要哭死自己。

阮籍一生,错在哪里?错在那篇醉酒之后写下的洋洋洒洒文采斐然的《劝进书》。阮籍在朝为官时,在曹魏集团与司马父子的权斗中每天如履薄冰,颤颤惊惊,“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不选边不站队甚至不说话。但身为竹林七贤之首,怎奈名声太大,哪能独善其身?为拉拢阮籍,司马昭想与阮籍结为儿女亲家,派人说合。与司马昭结亲,女婿就是未来的皇帝司马炎,在旁人看来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阮籍不干,他无法当面拒绝,而是采取了醉酒一着,不是装醉,而是真醉。整整两个月60天,每天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让说媒的人没办法开口。阮籍这一着让司马昭无可奈何只能作罢,这一着也让自己遭了大罪。这就是阮籍,死心眼的阮籍,一身傲骨,认准理,不退让。

酩酊大醉的办法,逃脱了与司马昭结亲的事,却终于未能逃脱违心地为司马昭撰写《劝进书》。这篇在酒醉之后一挥而就的《劝进书》依然文采飞扬,一时间竟然让洛阳纸贵,也让天下舆情逆转,为司马昭铺平了篡魏之路。

阮籍高洁的心灵再也容不下这个污点,几个月后,阮籍郁郁而终,但是他的哭声却萦绕在历史的梁柱之间,一千七百多年,久久不能散去。

阮瑀怎么读

上面这些文字写于去年九月,半年了,一直放在手机里没有示人。因为感觉写的太肤浅,有一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觉,阮籍的胸襟岂是我等三言两语能够说明白的?文字存在手机里,这个问题却一直压在我心里,成了一块心病。

阮籍为何而哭?当然是因为他承受了太多痛苦。阮籍到底承受了一些什么样的痛苦?近些年来,有人作了一个概括,说阮籍之苦是“人生若如露”的忧生之苦;“终生履薄冰”的心焦之苦;“生死常无道”的无常之苦;“心酸谁与哉”的孤独之苦。这段文字与我半年前写下的文字意思差不多,并没有深入到阮籍的内心,把阮籍之苦理解成了个人之苦。而恰恰相反,阮籍是一个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人。有一个叫吉川幸次郎的日本学者对阮籍之苦理解颇深,他说,“阮籍的苦不是一个人的苦,而是全人类的苦。”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中原大地从此陷入兵荒马乱之中,军阀割据、战祸连绵、生灵涂炭,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文学描述也许有夸张的成分,但史料记载应该具有真实性,据统计东汉永寿三年(公元157年)全国人口5600余万,到赤壁之战后的三国时期全国人口剩700余万,全国人口消亡近百分之九十,世间罕见。

阮籍的父辈是这场浩劫的亲历者,到了阮籍这一代,内战还没有结束,前头说过阮籍出生的时候,魏蜀吴三国鏖战正激,周瑜使计火烧赤壁,曹操80万大军倾刻间灰飞烟灭,80万农家子弟说没就没了,这仗要打到什么时候才算完结?天下百姓何时才能安宁?与他们的父辈思考的不同,他们想如何才能构建一种能给天下苍生带来永久和平和幸福的社会制度。而在现实中,却因传统文化的缺陷而找不到天下生民的出路。阮籍正是用自己的“穷途之哭”表现了魏晋名士们的“穷途之悲”。他们悲的不是自己,不是朝廷,而是天下的黎民百姓,他们始终都没有找到天下苍生的出路。他们甚至想要舍生取义,但是苦于无“义”可取,因为他们一直都没有找到值得为之牺牲和奉献的价值观。这就是正始年间名士们心灵深处的痛苦。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有兼济天下的抱负。读书做什么?宋人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然就枉读了圣贤书。即使在那个乱世,阮籍还是读了一肚子的书,因为他要像他父辈一样,辅佐明君做国之栋梁。读读阮籍这首《咏怀诗》

王业须良辅,建功俟英雄。

元凯康哉美,多士颂声隆。

阴阳有舛错,日月不当融。

天时有否泰,人事多盈冲。

园绮遁南岳,伯阳隐西戎。

保身念道真,宠耀焉足崇。

人谁不善始,鲜能克厥终。

休哉上世士,万载垂清风。

阮瑀怎么读

前四句所述宛然建安时代,俊才云集,盛况空前。接下来的四句却宛如百花凋残,一派萧瑟。魏明帝曹睿临死诏命八岁的齐王曹芳继位,以曹爽与司马懿夹辅幼主,曹爽草包,司马歹毒,宫斗空前,曹氏政权急剧衰落。正始十年,司马懿突然发动高平陵之变,亲曹一派遭到残酷清洗镇压,一夜之间名士减半,大权从此落入中国历史上最残忍的家族之手。昙花一现的建安时代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正始时代。“建安烈士”不见了,“正始名士”出现了。本来准备建功立业一心做“良辅”的名士们开始苟且、保身、念道、服药、饮酒、佯狂避世。但是他们显然不满足于这种生活状态,还在梦想建安时期父辈们的那种“清风伟业”“休哉上世士,万载垂清风”,阮籍和正始名士们的一切荒诞行为,在这里找到了答案——荒诞的背后其实是痛苦。

梦想已经破灭,阮籍是带着痛苦和失望离开这个世界的。他的心情是矛盾的也是复杂的。在这个世界上蝼蚁尚且求生,何况人乎?但是, “人言欲延年,延年欲焉之(《咏怀诗》其五十五)?”生命若无意义,还活着干什么?长久以来阮籍一直在肉身与精神的纠缠中而不得解脱,他如何能不痛苦?1700多年来,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都有人效仿他,难怪王勃要告诫世人“岂效阮籍之哭”?但是真正能够理解阮籍之哭的人恐怕不多,多的只是效仿他的做派,他的皮毛。

我们看到这世界上的人,大都是穷其一生追逐名利,而阮籍呢?他是耗尽一生摒弃名利而追逐生命的意义。我想,一个人到了摒弃名利,真正了解了生命意义的时候,也许才能够读懂阮籍。

2023.2.28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