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治(朱国治为什么杀妻灭子)


前言:

历史上,贪官污吏并不鲜见,但像朱国治这样恣意践踏人命、镇压百姓的奸佞,却实属罕见。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杀人如麻,竟还受到统治者的褒扬。朱国治的一生,揭露出一个朝代腐败的真实写照,值得我们深思。

朱国治:屠戮江南文人的独裁巡抚

1645年,朝廷任命了一批新的七品小官,其中一个叫朱国治。这个初入仕途的青年看似平凡,没有太出众之处,他也只是如数万名小吏一样,踏上了做一个普通官员的道路。

朱国治

那时的朱国治,每日勤勤恳恳地工作,甚至有时候加班加点,表现得十分敬业。同僚们也都认为,朱国治这个小伙子挺拼的,日后 按部就班升迁是指日可待的。没人想到,20年后,这个不起眼的小吏,竟会成为令人胆战心惊的独裁官员。

初入仕途的朱国治,看似一心只为公务,实则早已谋划着官场出人头地。他明白,要在仕途中立足,单靠能力和手段还不够,需要积累人脉、资本。为此,朱国治经常巴结一些敲门砖的大臣,送上自己积蓄的厚礼。他也会于公务之余,结交广泛的人脉。这些积累,为他日后异常迅速的飞黄腾达打下基础。

朱国治

朱国治刚入仕时,还维持着一个敬业的小官形象。他勤勉工作,丝毫看不出过人之处。然而仅仅十几年时间,朱国治就从一个七品小吏,一路晋升到了正二品的高位。这样天降般的速度,让人不免要怀疑,朱国治的飞黄腾达背后,是否有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果不其然,据传当时朱国治靠收买京城大臣,才获得如此快速的提拔。可以想见,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官员,如何有能力收买这些敲门砖的大臣。看来,朱国治并非初看上去的清白之身,他必定早已积累了可观的财富,才有底气周旋在这滩泥潭之中。

朱国治

这已经充分显示了朱国治的野心与手腕,表面上只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下级官员,背后却早已布下天罗地网。

朱国治

康熙的“忠臣”不过是个贪官酷吏

1667年,朱国治终于登上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峰,被提拔为江苏巡抚。对一个区区七品小吏来说,能够一跃成为一省的最高管理者,简直是个天上掉馅饼的大好工作。朱国治也确实把握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在任上充分搜刮了个够本。

刚上任,朱国治就迫不及待展现出了自己贪得无厌的本性。他搜刮百姓钱财更甚于火烧眉毛,引的百姓无不痛恨他的暴行。民间甚至给了他一个外号“朱白地”,用来比喻他搜刮之后遍地寸草不生的凄惨景象。

朱国治

百姓对朱国治这种败家子的行径极为愤慨,只是碍于身份地位无可奈何。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财,就这样被一个暴君似的巡抚搜刮一空,百姓的积蓄就这样付之东流。这让不少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的景象,在朱国治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他依然我行我素,对百姓的苦难熟视无睹。

在搜刮百姓积蓄的同时,朱国治也没有放过敛财的大好时机。有传言说,朱国治每年要向朝廷进贡数万两白银,但这笔钱很大一部分都被他据为己有,只是去铺张一番他的功绩,好继续得到提拔。可见朱国治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人,为了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朱国治

朱国治

但最让百姓愤怒的是,面对朱国治的种种恶行,朝廷竟毫无作为,任由他继续作恶。这些年来朱国治积累的钱财,果然不是白累积的。可以想见,他必定早已在京城布下天罗地网,高官厚禄,个个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

否则,以皇上对百姓父母官的严格要求,怎会容许朱国治这样猖獗地搜刮百姓之财。可见朱国治不仅个人贪得无厌,更通晓如何运用权力为自己谋利,简直五毒俱全。

朱国治

除了搜刮民财,朱国治上任后还大力打击江南士大夫阶层。当年,不少江南地主官绅拖欠了大量赋税,成为朝廷心腹大患。于是朝廷决定派朱国治前去整顿纳税秩序。这正中下怀。朱国治立刻大刀阔斧地清洗江南士绅阶层。

他不管不顾地缩编官员,影响数万人的生计。这无疑给江南士大夫阶层带来沉重打击,他们的家境一落千丈。看似朱国治是奉旨执法,但百姓心知肚明,这只是他报复和打击地方势力的机会。有人悄悄传言,朱国治这样镇压士绅,自己则可以毫无阻碍地掠夺江南的财富。

朱国治

金圣叹惨死“哭庙案”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1661年,皇帝驾崩的消息让百姓震惊。著名文学家金圣叹等人决定上书朱国治,借新帝登基之际请求查办一个贪暴的县令。他们深知县令荼毒百姓已久,今日不除,恐今后横行乡里。出于正义,金圣叹等人联名检举县令罪行,希望将其绳之以法。

没想到,这份善意竟成了禍首。朱国治不仅未查办县令,反而以“惊动先帝之灵”为由,将金圣叹等11人悉数处死。后人方知,原来那位贪官早已贿赂朱国治,两人勾结一气。朱国治怎会允许金圣叹揭露自己暗箱交易,所以设下圈套,残忍杀人灭口。他还借皇帝来威慑百姓,警告他们不许揭发自己暗中勾当。可以说,朱国治心狠手辣,为了权利可以置生死于度外。

朱国治

对金圣叹等人的血腥惨案,令士大夫无不胆寒。他们再也不敢对朱国治讲一句公道话,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继续作恶。金圣叹之死,成为朱国治手中杀鸡儆猴的典型。从此,江南的文人学士无不噤若寒蝉,生怕牵连性命,只能任由朱国治为所欲为。

没有了制衡,朱国治的权力欲像打开水闸的洪水,变本加厉地膨胀蔓延。他可以为所欲为地搜刮百姓、打击敌对势力,没有人再敢抵抗分毫。

朱国治

正是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之下,江南士大夫们竟无一人敢再挑战朱国治的权力。他们能做的,只有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度日,期盼这个恶魔早日离开江南。终于,在1673年吴三桂叛乱时,朱国治被叛军所杀。江南文人如释重负,这场持续数年的噩梦,才宣告结束。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朱国治死后,康熙帝竟还称赞他是“忠臣”。我们不禁要问,一个杀戮文人、镇压百姓的独裁者,与忠诚有何关系?朱国治的一生充满野心与暴行,他的死亡只意味着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历史决不能遗忘他的所作所为,更不应将这样的奸臣歌颂为忠义之士。

朱国治

结语

这也许正是历史的讽刺。也许每个朝代都需要一两个朱国治,来震慑百姓,推动统治者的既定路线。可我们又怎能赞同这样的手段呢?历史洪流滚滚向前,朱国治终将被遗忘,但他留下的教训,却值得每一位治国者思考和警醒。一个腐朽朝代总有它衰败的原因,当统治者只知敛财搜刮,杀戮百姓于无辜时,这就是这个政权即将走到尽头的讯号。

我们不应仅把目光停留在朱国治这个人身上,而要反思整个时代乃至政权造成这样奸臣当道的根源。腐败游刃有余,正直难保平安,这是整个社会价值观扭曲的表现。当贪官只手遮天时,百姓苦难无以言表。朱国治只是病态现象的一个缩影,我们更要警惕,当腐败成风,朱国治这样的奸佞必将大行其道,把一个朝代推向最黑暗的深渊。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