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泰山(雨中登泰山是)


——我教《雨中登泰山》1.课前系统部分查阅《普高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类必修课文的“阅读与鉴赏”提出了如下教学建议: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同时《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从而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是一篇游记类散文,以游踪为线索,写了雨中登泰山的所见所感。作者或远望,或近看,或仰视,或俯瞰,有时写全景,有时写局部,都紧扣“雨”的特点,把山上的水泉飞瀑、花草树木、岩石云海等写得有声有势,气象万千,表达了游览中的独得之乐。该文编入职高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是一篇训练学生“泛读能力”的必学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目标(1)第二课时:完成目标(2)、(3)职高学生相对于普高学生而言,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普遍很差,不少一部分学生连起码的学习习惯都没养成。针对这类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不能着眼于阅读方法本身去进行训练,因为形式训练多了,学生会顿生厌烦。因此,拟将本课设计成环环新奇、步步有趣的动态生成与预设相结合的阅读课,让学生在课堂上愿学乐学,并学有所根据大纲的要求及该文本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学习运用泛读法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知识目标:鉴赏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情感目标:学习作者知难而上、勇于攀登的精神及对祖国悠久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进而感悟登山过程中所穿透的人生哲理。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3)教法的选择是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根据以上的分析,拟采用如下教法:用“整体感知法”完成目标(1);用“研究性阅读法”完成目标(2)、(3)。学法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具体的指导,此处略述。要求写出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写出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2.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活期待同学们,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话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盘古死后,躯体变成了“五岳”,其中他的头部变成了东岳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吟颂山的诗文很多,同学们能说出一些名句吗?今天,我们学习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看他笔下的泰山又是什么样的呢?(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根据文本的特点,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游记类散文一般以“游踪”为线索,请画一幅作者的游览图来;2、游记类散文离不开写景,本文重点写了哪些景点?3、游记类散文离不开抒情,你认为作者是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登泰山?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4、请以“登山前—登山中—下山后”这一时间顺序理出本文的层次结构。1、抓关键词(如地名),2、抓开头结尾对于第一问,学生容易忽略了第四自然段的几处地点;对于第三问,学生可能会从“沉、闷”等词,错误地理解作者的心情是“不高兴”。1、让学生再读此段,集中注意地名的变换,这样就不难解决问题(1)问题(2),抓住“登山、下山”等关键词,层次划分也不难解决;2、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易找出,“沉、闷”是抑,“让学生学习这种“先抑后扬”一波三折的写法,“兴致勃勃”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总结概括全文之旨,是文眼。

最后温馨提示借机小结整体感知法,完成教学目标(1)。(三)合作探究,绘景悟情师:假设李健吾当年带的年轻人是在座的各位同学,并请你们做他的摄影师,那看谁能用画面表现出雨中泰山的神韵及作者的心情?1、将景物分成五组,即水泉飞瀑、花草树木、岩石云海、人文景观、游览之人。每小组任选一组(不能重选)进行探究。(此处讲清什么是“人文景观”)2、明确探究任务(三个):口述拍摄的画面内容;介绍最欣赏的句词;为所选画面拟定标题,最好能表现出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教师巡视指导,直至第一课时结束)3、(第二课时开始)合作汇报。要求每组一人口述DV内容,一人板书为所拍画面拟定的标题,一人指出相应的文段并欣赏句、词。还要准备回答其他组同学的疑问。“水泉飞瀑”组的“中溪”,“人文景观”组的“紧十八盘”易忽略;对于标题,景点容易概括,情点不易把握(融情于景,比较含蓄)。美词佳句易找,但妙在何处不知。如果学生的想象超不出文本,应及时点拨补充,并组织组与组的互动,补充质疑;对于词句的品味,可引导学生用“删换词语”和从修辞的角度去体验欣赏;对于所拟标题的情点不易把握,可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朗读品味,体验感悟,不追求答案的唯一。

并借机讲解“融情于景”的写法,教师还要借“紧十八盘”的两处描写,讲解“移步换景”的特例,即作者立足点移动,可描写对象不变,只是由于距离、角度发生了变化,所描写对象的面貌姿态也发生了变化。完成教学目标(2)。(四)延伸交流,融情升华师:作者从泰山回来后,为感谢同学们为他摄影,准备接受每组同学2分钟的采访,此时此刻,你想采访他什么?(各组拟定采访词)有可能提一些浅层次的问题。教师应启发、点拨学生提些高层次的问题,如怎样写游记类散文?人生与登山有何相似之处?教师不妨客串一下角色,或扮演采访的同学提问,借机启发思路;或扮演作者接受采访,借机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及穿透的人生哲理。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目标(3)。接着整理采访的“录音带”,并将“录音”公之于众。要求在最后用一句话(可借用名言警句)总结你采访后的感悟。最后各小组齐声朗读本组最精彩的写景段落,体验其中蕴涵的感情。让本课在琅琅的书声和融融的情意中结束„„(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请以“人生与登山”为话题,或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或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随笔,文体不限,字数不限。3.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本教案设计力图让学生以文本为基础,读课文,品语言,绘画面,入意境,悟文情。

雨中登泰山

体现了如下特点:1、处理了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是周密而又弹性的预设在动态生成中更精彩,同时也让即使生成因预设而更丰富;2、体现了三维整体推进的原则。设计中既引导学生大胆探究,但也不回避知识的讲解,文本的解读;3、实践了改变学习方式的探讨。设计中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均组织到位,既具探究张力,又充满生趣童趣,让阅读教学回归个性化阅读的自然状态,基本体现了课标的要求。不足的是对文本语言的品味还需要加强。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