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业(李嗣业)


北庭送壮士,貔虎数尤多。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元帅待雕戈。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

这是一代诗圣杜甫写的《观兵》。诗文开头就赞颂北庭都护府派遣的“北庭军”,其士兵均是勇猛善战的将士。曾经天下无敌。而“北庭军”天下无敌时期的领头人,正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赤膊大将——李嗣业

李嗣业

李嗣业骁勇善战,先后打败苏禄、小勃律国、石国、大食等国;更多次击败安史之乱的叛军,收复两京及河南、河东两道郡县,屡立战功。李嗣业及他的陌刀军,几度拯救风雨飘摇的大唐江山。连诗圣杜甫都为其赋诗三首,颂扬他的勇猛无敌,治军严明。

陕西咸阳出身的李嗣业,昂藏七尺,力大无穷;唐朝尚武,保家卫国,是他自小的梦想。

唐玄宗开元年间,李嗣业随安西都护来曜征伐苏禄,首立战功,授任昭武校尉(唐朝一个散官职位)。

天宝初年(即742年),李嗣业受招募到安西从军。

于众多的兵器中,李嗣业最擅长使用陌刀。

陌刀比环首刀更重更猛,堪称“骑兵克星”。是大唐步兵攻无不克的神兵利器。但要想使好陌刀,必须膂力过人,同时身手灵活。

每逢沙场迎敌,李嗣业必身先士卒,舞动陌刀,所向披靡。因其骁勇善战,战功累累,升任中郎将(即当时官府或士族的卫兵统领)。

李嗣业

李嗣业

天宝六年(即747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军一万远征小勃律国(即现今克什米尔一带),李嗣业当时在他麾下任左陌刀将。

李嗣业

途中遇上吐蕃,当时吐蕃军占据娑勒城,并修筑防御工事,抵御唐军。城池地势背山临渊,易守难攻。

于是,高仙芝给李嗣业下了道死命令:“中午前拿下城池,不然通通处死。”

尽管李嗣业以勇猛著称,但他并非一名莽夫。

李嗣业

战斗伊始,李嗣业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从最险峻的地方上山,避开敌人耳目,一鼓作气,杀得吐蕃军兵措手不及;敌军仓皇而逃,或跳崖、或投水。

唐军乘胜追击,使得当时的拜占庭、阿拉伯帝国等西域国家通通归顺唐朝。

李嗣业

至此,李嗣业的威名传遍西域,被称为“神通大将”。

李嗣业

《旧唐书·李嗣业传》:嗣业引步军持长刀上,山头抛櫑蔽空而下,嗣业独引一旗于绝险处先登,诸将因之齐上。贼不虞汉军暴至,遂大溃,填溪谷,投水溺死,仅十八九。遂长驱至勃律城擒勃律王、吐蕃公主,斩藤桥,以兵三千人戍。于是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归国家(“拂菻”和“大食”指当时的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

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连番击破车师国、石国及突骑施。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向黑衣大食国(当时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决定先发制人,率唐军长途奔袭,深入敌阵七百余里。

天宝十年(即751年),当时可以说是地面最强的东西两大帝国同台竞技,在怛罗斯(今日的哈萨克斯坦南部)摆开战阵。大唐安西都护府军,对阵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及中亚地区诸国联合军。

李嗣业

两军激战,一来,双方兵力悬殊,唐军战力虽强,却不足三万,敌方人数却是唐军的十倍;二来,长途奔袭、连番作战,唐军疲累不堪,而敌人一直养精蓄锐;最致命的是,在战局僵持阶段,葛逻禄(当时一个突厥部落)阵前翻脸,与阿拉伯骑兵前后夹击;

威武一时的唐军最终溃败,士兵伤亡殆尽,剩下不过千人。

尽管如此,李嗣业和他的陌刀兵依然阵列先锋,奋勇杀敌。

唐军败退后,高仙芝收拢残兵,准备再战,李嗣业甘冒以下犯上的大不敬罪名,极力劝谏:“大势已去,不能坐以待毙,赶紧逃吧!”

《旧唐书》中记载当时李嗣业劝谏的话:“愚者千虑,或有一得,势危若此,不可胶着”。

唐军撤退中途,受敌人追兵围截,幸得李嗣业亲自率兵断后,其勇猛无敌,竟令阿拉伯盟军一时间不敢再行追击。

李嗣业

李嗣业

天宝十二年(即753年),因李嗣业在征西战役中屡立奇功,且于危难之际奋力护帅,封为骠骑大将军,进京朝见。

期间唐玄宗李隆基当面赐酒,李嗣业喝得酩酊大醉,并于席间舞起来。朝堂之上,帝皇面前如此放肆,群臣惊恐不安!

可李隆基却不在意,反而感佩李嗣业真性情、真汉子,重赏他绫罗绸缎、金银饰品无数。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爆发,势头一时无两。

唐玄宗狼狈出逃西川,贵妃马嵬坡香消玉殒。山河破碎,大唐岌岌可危,太子李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

当肃宗诏令传到安西都护府,当时的节度使梁宰却只想坐山观虎斗。有见及此,身为骠骑大将军的李嗣业径自带领亲信部属,前往救驾。

至德元年(756年),李嗣业行至凤翔,拜见唐肃宗。

唐肃宗见面即兴奋地赞道:“有你统兵,胜过百万军队。”于是下诏让李嗣业和郭子仪、仆固怀恩互相配合。

李嗣业和安西精锐为大军先锋,每战争先,势不可当。在他麾下,涌现了白孝德、荔非元礼等诸多名将。

李嗣业

至德二年(757年),长安香积寺北一役。

李嗣业

大唐将士正与叛军浴血厮杀厮杀,硝烟升腾,杀声震天。

安史之乱爆发以来的第三年,叛将李归仁率叛军连番冲击长安城,气焰嚣张。

两军相交,叛军兵锋甚劲,眼见唐军就要被突破军阵覆灭。危难之际,一将士跳出来对统军元帅郭子仪道:“今日,不冒万死一生之险,我军将全军覆没!”

不等元帅郭子仪回话,那将士已自行卸了卫甲,袒胸露背,手持陌刀,冲杀阵前,高声大呼:“国家至此,危矣,请自嗣业始!”

没错,这位袒胸露臂的将领,便是李嗣业

他随手陌刀一挥,敌军人仰马翻。其麾下军兵,亦紧随身后。刀锋过处,人马尽碎。

史书称他:“如墙而进,所向披靡”。

从上午一直打到日落时分,血流成河,尸堆如山,这场大战下来,唐军共计杀敌六七万。

随后,叛军头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一听战况,立马率军驰援。途中与唐军相遇。

战争再度爆发,李嗣业担任先锋,与部队完败敌人。安庆绪仓皇逃离。至此,唐军先后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

李嗣业

长安香积寺一战之后,乾元元年(即759年),李嗣业兼任怀州刺史,充任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与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鲁炅、季广琛、崔光远、许叔冀、董秦一干人等,以60万大军之势,兵临安庆绪驻守的邺城。

因担心其中有人叛变,唐肃宗并没有从这九人中任命最高将领,反而让宦官鱼朝恩掌握统帅一职。

时隔一个月,邺城久攻不下,加上皇帝任人无能,军无统帅,士气低落。

期间,只有李嗣业多次不顾一切,奋勇杀敌,终于被利箭所伤。一天夜晚,李嗣业正在营内养伤,帐外突然金鼓齐鸣,他知道又要打仗了。

李嗣业从病榻上一跃而起,大喊杀敌,结果伤口破裂,血流不止。

可惜一代猛将,壮志未酬,就此陨落。

《旧唐书》:乾元二年,诸将同围相州。是时筑堤引漳水灌城,经月余,城不拔。是时,军无统帅,诸将自图全,人无斗志。贼每出战,嗣业被坚冲突,履锋冒刃,为流矢所中。数日,疮欲愈,卧于帐中,忽闻金鼓之声,因而大叫,疮中血出数升注地而卒。

唐肃宗听闻噩耗,十分震惊,下诏追赠李嗣业为武威郡王,谥号忠勇,并派灵车护送他的遗体回乡。

过往跟随过李嗣业的将士,得知李嗣业死讯后,皆失声痛哭,纷纷就地跪拜。

护送人员来到李嗣业家才发现,这位生前功勋卓著的大唐名将,家中除几匹良马和一些兵器外,并无多余资产。平日得到的赏赐,早已连同俸禄,被他一并捐献给朝廷充当军费。于是众人自行筹钱,为这位名将料理后事。

“壮哉嗣业,孰出其右!”这是《旧唐书》对这位“神通大将”的最高评价。

无论是如日中天的开元盛世,还是危如累卵的天宝危机,李嗣业凭一身勇猛,折旗斩将,救急扶危,一生戎马,壮节可嘉;只可惜忠诚未遂,空遗余恨。

浴血疆场、马革裹尸,或许便是英雄最好的归宿。

李嗣业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