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脾汤(温脾汤)


调整的总体思路:

1、引火归元治上热下寒+泡脚;

2、温下清积+祛外寒(方剂组合选择如下);

3、温脾汤、归脾丸逐步收功。

~~~~~~~~~~~~~~~~~~~~~~~~~~~~~~~~~~~~~~~~~~~~~~~~~~~~~~~~~~~~~

兼顾肝而健脾温肾回阳(引火归根)之法

1、a、引火汤+肉桂(上热下寒)+石菖蒲开窍+耳聋左慈丸(耳鸣)+泡脚方:桂枝(汤?)+川芎、桃仁、地龙、桑寄生、续断(口服与泡脚联合治疗上热下寒)。

听一听黄元御是如何讲述相火与君火之火性的不同和上热下寒!!!

黄元御论述:

相火者,君火之佐也,君行则臣从,足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随君火下行而交癸水。癸水之温者,相火之下秘也,君火不藏,则相火亦泄,君相皆腾,是以上热。

而上热之剧者,则全缘于相火,相火之性,暴烈迅急,非同君火之温和也。(这个逻辑我是完全赞同的,下人的火气往往是比较拙劣莽撞而不懂礼节的)

人之神宁而魂安者,二火之归根也,君火飞则心悬而神悸,相火飘则胆破而魂惊(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神魂颠倒、魂飞魄散,睡眠难安),故虚劳内伤之证,必生惊悸,其原因水寒土湿而二火不归故也。

庸工以为血虚,而用清润之药,诸如归脾、补心之方,误世多矣。

当以附子暖水,使君相二火归根坎府,神魂自安。但欲调水火,必先治土,非用补土养中、燥湿降逆之味,附子不能独奏奇功也。惟惊悸年深,寒块凝结,少腹硬满,已成奔豚者,莫用附子。用之药不胜病,反为大害。当以桂、附、椒、姜,研熨脐下,积寒消化,用之乃受。凡内伤虚劳,以及各门杂病,皆缘中气不足,水旺火奔,下寒上热,未有下热者。下寒若盛,即宜附子暖癸水而敛丁火,绝有奇功。至于伤寒三阴之证,更为相宜也。

其下热而不宜附子者(肾结石与肾囊肿以及膀胱湿热传到小肠以致口糜和口干苦等,即下焦有寒湿同时伴有湿热类型,这个逻辑兼倪海厦的肾结石导致高血压的理论,这个时候不能先将附子上位),水寒土湿而木陷也。(此乃)生气不足,故抑郁而生下热,下热虽生,而病本仍是湿寒。如崩漏遗带、淋癃痔瘘、黑疸气鼓之证,悉木郁下热之证。但事(以)清肝润燥,而寒湿愈增,则木愈郁而热愈盛。法宜于姜、甘、苓、术之内,副以清风疏木之品(肾气丸中,苓、泽,泻水而燥湿,丹皮、桂枝,疏木而达郁,地黄清风而润燥,附子暖肾而消瘀,山萸、薯蓣,敛肝气而摄水也。),郁热一除(这个逻辑要参照张锡纯治肝郁的很多方法与相关论述),即以附子温其下焦,十有九宜。但法有工拙,时有早晚耳。(此乃温中补虚,培补中土,以资化源,俾脾益肾,培土生金,以金消木,木郁之热尽除,然后再将附子上位而除下焦寒湿之气)

温脾汤

b、肾着汤+清风疏木之品

肾着汤又名甘草干姜茯苓白朮汤,出自《金匮要略》。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4味药组成,具有温脾胜湿的功效。主治寒湿下侵之肾着病。此方主治腰部症状是经典方证,但他还有一些应用性症状,比如他可以治疗带下病、遗尿病、湿疹和下肢痿弱病。只有先掌握前者,在此基础上,才能发挥应用于其他病症。对于肾着汤而言,腰部发冷才是最为主要的关键词。

肾着汤证其中一条是小便自利,所以肾着汤证是寒湿入里侵犯下焦肌肉关节,阻碍膀胱气化所致。————很重要!这导致夜间平躺之后,下焦肌肉关节的水肿缓慢不间断经过各种管道回流膀胱(包括肝中之水、小肠内之水、肾中废水,三焦之水),而膀胱气化失约,所以导致夜尿频多。其病在下焦,病位在腰以下的肌肉关节。

苓桂术甘汤:此方为肾着汤去干姜,加桂枝。《皇汉医学》认为桂枝主治上冲,所以苓桂术甘汤有头晕、心悸、耳聋耳鸣等水饮上冲的表现,但肾着汤主要针对于腰部和下肢。

肾着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上下相应诸证,肾着汤也可加味:加大剂生白术起到温中生津通便,兼治便秘。加生薏苡仁清热利湿;头晕耳鸣,视物昏花,加桑寄生补益精血;四逆,脉沉细,加制附片温阳散寒;尿频甚,加益智仁、桑螵蛸,温化收摄;胃脘凉,是胃虚偏重,可加党参可健胃。如果便干而非阳明里实证,而是太阴虚寒,津液生化不足,大肠失去津液濡润而引起,那么在加味治疗后,待太阴虚寒得到纠正,津液生化充足,则便干自消,而不必加量白术温中生津通便。

小便自利(小便不利的意思):小便自利者(寒湿入里已经影响膀胱气化),(同时)为津液偏渗(津液不统,体内各个管道泄露而偏渗膀胱,致尿频和小便不禁),大便必硬,宜药下之。太阴当发身黄,其小便自利者,则湿热内泄,不能发黄。惟血证,小腹急而如狂,小水自利者,肾与膀胱虚而不能约制水液,桃仁承气下之。若自汗,小便数者,虽有表证,不可用桂枝,谓其走津液也。若误服之得厥者,以甘草干姜为治也。

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0g,甘草10g,干姜6g,附子(炮)6g。——肾着汤合真武汤

伤寒论之太阴病: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益服四逆辈。

乌肝汤适合b?

c、醒脾升陷汤歌诀:醒脾升陷汤,芪术甘草尝;萆薢龙牡萸,寄生川断续。

【组成】:生箭黄芪四钱、白术四钱、桑寄生三钱、川续断三钱、山茱萸(去净核)四钱、龙骨(煅捣)四钱、牡蛎(煅捣)四钱、川萆薢二钱、甘草(蜜炙)二钱

《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是

脾也者,原位居中焦,为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枢机不旺,则不待上达而即下输,此小便之所以不禁也。(这句话太重要了,夜尿频多很可能是这个原因,即水饮不等上达就往下跑,加之肾气不达,所以膀胱受压不断排尿,夜间脾阳不足上输不利,只能让水往下跑)

然水饮降下之路不一,《内经》又谓“肝热病者,小便先黄”,又谓“肝壅两(胁也)满,卧则惊悸,不得小便。”且芍药为理肝之主药,而善利小便。由斯观之,是水饮又由胃入肝(如果肝之疏泄也不到位,也会加速聚量而下输膀胱),而下达膀胱也。至胃中所余水饮,传至小肠渗出(也入膀胱,液尿多而早上大便干燥或者粘腻),此又人所共知。

温脾汤

故方中用黄、白术、甘草以升补脾气,即用黄同寄生、续断以升补肝气,更用龙骨、牡蛎、萸肉、萆以固涩小肠也。又人之胸中大气旺,自能吸摄全身气化,不使下陷,黄与寄生并用,又为填补大气之要药也。

人之神宁而魂安者,二火之归根也,君火飞则心悬而神悸,相火飘则胆破而魂惊(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神魂颠倒、魂飞魄散,睡眠难安),故虚劳内伤之证,必生惊悸,其原因水寒土湿而二火不归故也。

醒脾升陷汤验案精选

1.膏淋(丝虫病乳糜尿)候某,男,58岁,教师。1983年9月8日初诊。主诉:小便混浊色白年余,伴有下肢浮肿,在当地卫生院尿检,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误诊为肾小球肾炎,给予青霉素、泼尼松等药治疗半年,无效。小便混浊日益加重,尿如膏脂,色白如雪,并挟有大小不等之白色凝块,有时混有少量血丝,常因凝块阻塞而小便不畅。至我院就诊时,尿检:蛋白(+),白细胞(-),红细胞(-)。乳糜尿试验:阳性。血检:查到微丝蚴。拟诊为“丝虫病乳糜尿”(膏淋)。因病久不愈,症见面色白,头晕目眩,心烦失眠,腰酸乏力,足踝浮肿,脉微细,舌淡苔薄。证属脾肾俱虚,精微下流,兼有湿热下注。治宜补脾肾,固下焦,利湿热,分清浊。以醒脾升陷汤重用萆薢,加黄柏、滑石、莲须等清利湿热之品。方用:川萆薢30g,生黄芪15g,炒白术12g,山萸肉10g,益智仁12g,滑石12g,莲须12g,黄柏9g,桑寄生12g,煅龙牡各12g。服药6剂,小便混浊明显好转,凝块消失。继服10剂,小便清晰,诸症消失,尿检及乳糜尿试验均为阴性。随访至今,身体健康,未曾复发。[王心好.醒脾升陷汤临床应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3):30-31]

2.滑精费某,男,20岁,学生,未婚。1973年5月10日初诊。患滑精年余,时轻时重,近2个月病情加重,几乎每天夜间遗精,白昼稍有感触,精液自流。某医初以相火旺盛投以知柏地黄汤涩阴降火而无效,后以金锁固精丸加减固摄涩精而无功,渐至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气短懒言,自汗盗汗,骨瘦如柴,脉细无力,此乃滑精日久,不仅先天之精伤,而后天之精亦损矣。其证实属脾肾气虚,封藏不固。然脾主化生精微,肾主固摄阴精,治当补脾益肾为要,补脾能助精微之化源,益肾能增强封藏固摄。本例因偏于肾气亏损,精关不固,故以醒脾升陷汤加杞果、桑螵蛸、金樱子等益肾涩精之品。方用:生黄芪15g,炒白术12g,山萸肉12g,枸杞子15g,桑螵蛸12g,金樱子12g,萆薢10g,桑寄生12g,煅龙牡各15g。服药6剂,滑精明显好转,约1周1次,头晕腰酸、自汗盗汗诸症递减。继服6剂,滑精停止。宗上方又服10剂,诸症悉除。随访至今10年余,未曾复发。[王心好.醒脾升陷汤临床应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3):30-31]

以上是醒脾升陷汤的内容

张锡纯:培脾疏肝汤

盖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培养于脾,积贮于胸中为大气以斡旋全身。麦芽为谷之萌芽,与肝同气相求,故能入肝经,以条达肝气,此自然之理,无庸试验而可信其必然者也。然必生煮汁饮之,则气善升发,而后能遂其条达之用也。

张仲景“肾气丸”中的桂枝是“清风疏木”,肾阳虚衰,是木火之衰,其原由是木郁不升,木不化火,木郁原因是己土之湿(脾湿),故“肾气丸”中的桂枝是“清风疏木”;“泽泻、茯苓”,泻湿燥土;干地黄滋肝血,以培阳神之原;薯蓣,敛肺而保精;山茱萸,酸涩敛固,收摄精液,以秘阳根;牡丹皮,达木郁而清风泻热;附子,以温其水寒。严用和这一加减,误导后世多少中医人。(详见我的图书馆)

阳气从右边下降,降于肾水,从而转化为浊阴,浊阴却又包含阳气,这就是所说的阳根。阳气的本性温和而上升发散,阴气在左侧上升而不下陷的原因,是有这个坎水中的阳气开辟左侧的通路。阴气上升和发散的权力,全都在于脾(脾散精而动全身,乃生化动力之源,故肝随脾升,肝升胆降),脾气不升,就会引起精血(阴性物质)快速丢失而导致阴脱。(这个阴脱趋势之逻辑的根由是至关重要,脾是给身体脏腑供汽油的地方,脾一旦不升,散精停止,其它脏腑全部受牵连)

《四圣心源》阴脱

[原文]阳自右降,降于坎府,而化浊阴,则又含阳气,是谓阳根。阳性温和而升散,阴气左升而不陷者,有此坎阳以辟之也。其升散之权,全在于脾,脾气不升,则精血驰走而阴脱。(很重要的逻辑)

二十难曰:脱阴者,目盲。目者,乃阳神所发(阳气者,精能通神,精为前提的阳神共同作用下,目乃可视光明)。阳根于坎,坎水之阴,而中抱一阳,名为坎中之阳,砍阳温升(坎水),化生肝木。肝藏血而含魂,魂即血中温气之渐灵者。温化而为热,(热)是魂化而为神(的源动力)。阳神发露,上开双窍,而为两目,目乃阳神之所出入而游行也。阴脱者,阳根澌败(阳气衰败),精血失藏(精血虚),魂神不能发露,是以目盲。

凡人之清旦目盲者,是其阴气亡脱,定主死期不远。名为脱阴,而实以阳根之败,《素问》所谓目受血而能视者,亦是此理。后人不解经义,眼科书数千百部,悉以滋阴凉血,泻火伐阳,败其神明,以致眼病之家,逢医则盲。医理玄奥,非上智不解,乃以俗腐庸妄之徒,无知造孽,以祸生灵,可恨极也!

温脾汤

乌肝汤

甘草二钱人参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炮首乌三钱,蒸芍药三钱桂枝三钱

煎大杯,温服。

[译文]阳气从右边下降,降于肾水,从而转化为浊阴,浊阴却又包含阳气,这就是所说的阳根。阳气的本性温和而上升发散,阴气在左侧上升而不下陷的原因,是有这个坎水中的阳气开辟左侧的通路。阴气上升和发散的权力,全都在于脾(肝随脾升),脾气不升,就会引起精血(阴性物质)快速丢失而导致阴脱。

《难经·二十难》说:脱阴的(尺部脉脱失),目盲(目盲是眼睛看不见或者看不清东西)。眼睛,是阳神所发。阳的根在坎水(肾),坎水属阴,但坎水的阴气中抱含阳气,坎水中的阳气温暖上升,从而生发肝木。肝藏血而含魂,魂就是血中渐渐变得灵透的的温气。肝木温暖生发转化为热,是魂转化为神。阳神流露出来,在头上开双窍,便为两个眼睛,眼睛是阳神的出入和来往行走的地方。阴脱的人,阳根耗尽衰败,精血失去贮藏,魂神不能流露,所以眼睛看不见或者看不清东西。

凡是人在清晨目盲的,是病人的阴气流失脱漏,一定预示着死期不远。名叫脱阴,而实际上是因为阳根衰败,《素问》所说的眼睛接受血的滋养而能看见东西,也是这个道理。后人不理解经典书中所说的道理,眼科方面的书数千百部,在治疗上全用滋阴凉血,泻火伐阳的药物,败坏了病人的神明,以致于得眼病的病人,碰到庸医就变成了盲人。医学理论玄秘深奥,不是大智之人不明白,乃至于让庸俗腐朽浅陋妄为的人,无知造孽,祸害生灵,可恨之极!

乌肝汤

乌肝、兔髓,道家丹药名。乌,金乌,太阳。兔,玉兔,月亮。

七环九转,偃月炉中,兔髓乌肝。《莺啼序(寿胡存齐)》

吞服乌肝并兔髓,换尽尘埃旧肚肠。《无根树·十四》

附子(炮)三钱、干姜(捣碎)三钱、甘草二钱、人参三钱、茯苓(捣碎)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制首乌(蒸)三钱

煎大杯,温服。

方解:

四逆汤的附子、干姜、炙甘草回阳救逆;人参补中扶脾阳;茯苓培土泻水升脾阳;加桂枝达木;芍药柔肝敛阴,清风木之燥;首乌补肝血(生地也可以,黄元御推荐首乌),培阳神之原以生火。该方并不局限于治疗原文所讲阴脱目盲,凡辨证为肝血不足所致眼部病证施后皆可取效。用治虚寒目疾。

温脾汤

独萸汤

附:愚临证数十年,于屡次实验中,得一救脱之圣药,其功效远过于参,而自古至今未有发明,其善治脱者其药非他,即山萸肉一味大剂煎服也。盖无论上脱、下脱、阴脱、阳脱、奄奄一息,危在目前者,急用生净萸肉(药局中恒有将酒浸萸肉蒸熟者,用之无效)三两,急火煎浓汁一大碗,连连温饮之,其脱即止,脱回之后,再用萸肉二两,生怀山药一两,真野台参五钱煎汤一大碗,复徐徐温饮之,暴脱之证约皆可救愈。《医学衷中参西录》少阴病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2、温下清积+祛外寒(方剂组合选择如下)

a、温下:大黄附子汤:治疗恶寒便秘、局部发冷(后背)、腰间盘突出、顽固性荨麻疹湿疹、位于上部的偏头疼、偏一侧身体疼痛等等。

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炮附子、细辛。

大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当归(或者肉苁蓉):治疗寒饮阻滞,经筋失养,温通化滞,养筋和血。

(大黄6克,附子10克~30克,细辛6克~10——温阳泄实),(白芍30克,炙甘草15克——养筋活血),当归6克——养血(或加肉苁蓉20克)。(至少15剂)

大黄附子汤里面,也可以加黄柏(祛下焦湿热肿毒),也可以加黄芩(祛上焦湿热毒),或者服三黄片,祛三焦之湿热。

b、祛表寒:麻黄附子细辛汤

热在皮肤,寒在骨髓,在太阳篇已经把太阳证说明,故在少阴篇就不在重复太阳证,对于脏病连经的,辩证与病理方药,也给出了提纲,剩下就是要多读病例多临床,积累经验,融汇贯通。

本条众家皆言,此为直中少阴,此种理解不妥,外有三阳之卫御,还有太阴经在前,何能直中少阴,就是本气之里虚,当以黄师为准,此为少阴病,脏病连经。

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之阳外伤,则少阴之阴内寒,此即是少阴之病,脏病连经,太阳之阳被伤则发热(口腔溃疡、口糜也属于热像,眼干眼涩、鼻腔干燥,而不一定温度高就是发热),少阴之阴盛则内寒,故麻附辛汤,双解表里。太阳经之阳被伤,是为外寒(郁湿热于膀胱之府而气化失约,加之肾阳虚至水寒而膀胱温煦失约,所以夜尿频多),少阴之阴盛(水盛),是为内寒,内寒也就是人虚,就是肾虚,典型的外感内伤之证,《四圣心源》六气解;内伤者,病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感之。

此用白话解,就是皮毛伤外寒,肾虚伤内寒(麻附辛汤主之)。伤内外之寒,故师经典名《伤寒论》。脏病连经,发表之寒,则里阴愈盛,温里之阴,则表寒不解,麻附辛汤,双解表里之寒。

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桂枝汤的作用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用(见图书馆)

温脾汤

【组方依据】素体阳虚,起居不慎,外感风寒,邪在肌表,则身热恶寒;风寒为患则热轻寒重;寒遏阳气,不达四末(里外之寒所致),则头痛身痛,肢冷嗜卧,神疲懒言;风寒外感,卫强营弱,腠理不固,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则恶风,汗出,发热,鼻鸣干呕。故麻黄细辛附子汤桂枝汤二方合用,以温阳解表、调和营卫,为阳虚、表虚,邪入太少之病证而设。

注:真武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

附子汤: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四两、人参二两。

或ab合方???

3、收功

a、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付大人炒肝(便于记忆)

【组成】大黄12g 附子15g 干姜10g 甘草6g 人参6g

【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

【主治】

1.病冷积滞,便秘,腹痛得温则快。

2.下痢连年不止,腹痛属虚寒者。

b、归脾丸(汤)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