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读后感(读东周列国志有感400字)


认识杨义堂十多年了,越来越感觉他很有孔子的范儿:才学富赡,温文尔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确实,无论是他的立身处世,还是他的皇皇巨著如《大孔府》《大运河》《抗战救护队》《北游记:苏禄王传》《千古家训》等等都具有纯正的儒家文化特色。近来拜读其《鲁国春秋》,叙事之宏大,故事之生动,知识之富集,更让人赞叹不已。《鲁国春秋》知识量很大,可以作为一部教科书了,我读了好几遍,每一遍都感觉到受益匪浅。诚然,鲁国八百多年浩瀚的历史,几百个历史人物,浓缩到了近30万字之中,不可不谓厚重,值得仔细品味。

《春秋》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周天子及各诸侯国的大事。《春秋》一书“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微言大义,一字褒贬,使“乱臣贼子惧”。 孔子编写完《春秋》不无感慨地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世界观和价值判断,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基本精神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是宝贵的文化传统,这为我们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鲁国春秋》体现出来的思想价值观正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弘扬的是正能量,体现的是文化自信,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并有所发展,此之谓传承创新。

杨义堂的《鲁国春秋》记载了从周公之子伯禽开国(公元前1115年)到鲁顷公亡国(前250年)共866年的历史,是目前第一部完整的鲁国通史,之前的《春秋》《左传》《东周列国志》都只能算是断代史,因而具有无可替代的史学价值。而且之前的历史记载失之于简约,人们的研究又过多的集中在经学等意识形态领域,抽象化、概念化严重,缺少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和真实可感的生存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时期的文化典籍更是晦涩难懂,文字表达佶屈聱牙,因此更令人敬而远之,无法形成统一直观的印象。杨义堂博学多能,学术功底深厚,因此才能打通各类文献资料,将其丰满起来,很好的还原了这段历史。文中大量的运用《诗经》《尚书》《论语》《礼记》以及各种成语典故等等提炼真实的历史资料,发挥想象力,具有卓越的文化驾驭能力,这是以往皓首穷经的腐儒们望尘莫及的。杨义堂博采旁搜,穷尽一切可用资料,治史严谨,历史事件、人物皆有出处,绝不杜撰。比如,《周族兴起》史料本身不多,传说的成分多一些,因此作者巧妙引用了《诗经》的《生民》《绵》《公刘》《关雎》,《尚书》的《牧誓》《武成》以及《周易》等来充实史料。又比如涉及到孔子及其弟子的历史,大量运用了《论语》里面的史料,既丰富了历史,又加深了人们对典籍的理解。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鲁国春秋》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严格以历史时间为基轴,也就是以36位鲁国君主为主线,依次进行撰写,文末还专门附加了鲁国君主列表,更为直观。对于历史事件的撰写,采取纪事本末的体例,前因后果皆交代清楚。记史并非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对于特别重要的历史人物,比如周公、孔子等灵魂人物占用了大量的篇章来展现,有生平事迹,有言语著作,有各种传说评价等,全方面立体化的展现历史人物风采。为照顾历史事件的完整性,一个人物可以多次出场,比如二十七章《庭舞八佾》中有孔子出场的镜头,但是到了三十一章才写到《孔子诞生》。孔子作为核心人物,自然需要大写特写,在整体编年体的基础上,浑然嵌入了纪传体,作家收放自如的处置能力令人叹服。作家的史学态度是客观公正的,可以说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孔子编《春秋》时作为“局中人”囿于礼法,往往为尊者讳,笔法曲折委婉,但也因此让人们产生了很多困惑。杨义堂在写作中相对超脱,比如写鲁隐公的时候,怀着敬仰之情称其“隐公不隐”,是一个颇有作为的诸侯,并就孔子为什么写《春秋》删除了鲁惠公四十年而从鲁隐公开始写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用不无揶揄的口气评说孔子:“可爱的孔老夫子,您真是受难为了!”“三桓”作为权臣执掌政权,架空国君,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但是作家实事求是肯定了“三桓”当中的贤明人士,比如季文子、孟献子、叔孙豹等等。阳虎这个人,虽然作为“陪臣执国命”,有违礼法,但是作家肯定了他的执政能力和历史贡献,尤其是开启了平民登上历史舞台的先河,打破了贵族门阀制度,从而为孔子这样身份低微的人实现政治抱负提供了可能。鲁国的命运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似的,周公的“亲亲”“尚恩”思想绵延几百年而难免式微陵替,引人深思,说明了纯粹的礼法治国是不行的,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杨义堂在济宁市文物局当过副局长,更注重文献的考证,大胆运用考古成果去推论,比如司马迁在《史记》记载孔子是父母“野合”而生,大家想当然觉得孔子是私生子。杨义堂就研究当时的国野制度,并结合近年来出土的“野居”文献,纠正了这一千年谬误。再比如鲁班,大家普遍认为鲁班是民间木匠,姓鲁名班,作者考证他是鲁国的公子公输班,是与墨子演习攻防宋国的风云人物。

当年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同样,杨义堂的这部《鲁国春秋》既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杨义堂特别善于讲故事,尤其是把严肃的儒家文化讲得妙趣横飞实属不易。从叙事艺术上来说,《鲁国春秋》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典籍资料和最新的考古成果,站在了学术前沿的制高点上爬梳剔抉,成一家之言,纵向叙写了36位君主各个历史时期,横向重点写了几十个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纵横交错,统摄各方(不同阶层,不同国别,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等等),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鲁国春秋》深刻描绘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宏大历史画卷,栩栩如生,很有代入感,很好的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笔下的每个国家的人文特色截然不同。鲁国是礼仪之邦,“周礼尽在鲁矣”,周公的率先垂范,孔子的传承与发展,深刻塑造了鲁国的文化特质,即使被楚国荡灭也是“弦歌之音不绝于耳”,实现了精神的不朽。另外,齐国的务实,晋国的骄横,楚国的自大,以及小国的挣扎与屈辱,都是时势使然。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鲁国春秋》成功塑造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形象。比如周公为国忠心耿耿,通情达理,贤明稳重,制礼作乐,深受人们爱戴,但是由于大权独揽而备受猜忌,过多教化而遭遇叛逆。文中说:“周公还在喋喋不休地劝诫着,而成王姬诵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走了,空旷的殿堂里只有周公自己说话的袅袅余音。”让人感觉特别亲切,周公可不就是恨铁不成钢的家长吗?周公还政之后遭受打击和冷落,临终时表明心迹,都让人唏嘘不已。周公对儿子伯禽既是严父,又是慈父,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伯禽辞行赴任时,周公敦敦教诲,并安排一个仆人身穿铭文随时提醒要慎言慎行,伯禽赴任后又是担心又是思念,殷殷之情令人泪目。孟任是鲁庄公的小妾,敢爱敢恨,简直就是活脱脱的现代女性。出场时孟任粉色衣衫,面容姣好,遇到庄公见色起意而大胆回绝,等到真情求爱后还要求山盟海誓,为了夫人名分而与婆婆展开斗争,后来看到庄公为了政治利益求娶齐女而哭闹不止。敢爱敢恨,不屈服于权势,以一己之力对抗强权,这在几千年前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竖牛是叔孙豹年轻落魄的时候与某女子“一夜情”而生的孩子,黑黑的皮肤,抠眼睛,长长的猪嘴巴,还驼着背,面目可憎,身份微贱,只能做奴仆,然而他不甘心命运的安排,积极参与家产的争夺,并歹毒的把慈父叔孙豹活活饿死,带兵制造混乱,侵占城邑,最后落个异国割首的可悲下场。大家对其厌恶之余,也忍不住对其坎坷的命运引发深思:于理,同样是儿子自然要争取自己的权益;于情,他自小被遗弃,父爱缺失,缺乏教化,自然成为忤逆之人。作为孔子,大家对其印象更多的是《论语》里的楷模形象,历代更是对其尊崇化、偶像化,与我们越来越远。杨义堂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感人的孔子,他的努力与挫折,困境与挣扎,无奈与尴尬,抱负与不甘……历历在目,和我们一样都是肉眼凡胎,只是他一生坎坷却始终不忘初心,对克己复礼执着终生不渝,勤奋好学坚忍不拔,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比如孔子急于实现自己的抱负,明明讨厌阳虎又禁不住诱惑,兴奋地呼叫“待价而沽”,甚至不惜投奔叛军,弟子提醒之下才说自己错了。可见圣人并非不犯错,有错即改,从善如流罢了。

《鲁国春秋》的文学性还突出的表现在大量的运用《诗经》。文中引用《诗经》多达几十处,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第二十五章《周礼在鲁》写到了吴国公子季札来鲁国观礼聘问就引用了十来首,并就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可谓是文学盛事。甚至全书四十二章的标题都是四字句,形式上有诗经体的韵味。

《鲁国春秋》的语言成熟老道,文从字顺,根据情节需要活典雅,或俚俗,显示了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写正派人物时候力求典雅庄重,令人心生敬畏;写一般人物甚至反派小丑的时候, 语言俏皮,快人快语,令人捧腹;描述性的语言力求准确传神;解释性的语言则是规范的学术语言则是科学严谨。通常情况下,轻松诙谐的语言特别多,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这有助于我们去消化和吸收。这是一种知识自信。我们读这部书的时候就像杨义堂在讲坛上,戴着金丝眼镜,穿着唐装,手舞足蹈,在给你授课。有时候会及时告诉你这个典故那个知识点,有时候根据情节需要干脆来点白话文,比如臧武仲被国人嘲笑:“我君是个小孩子,用的是个小侏儒。小侏儒啊!小侏儒!”孔子去世后,作者不无沉重的盖棺论定:没有周公,就没有鲁国。没有鲁国,就没有孔子。没有孔子,就没有儒家。没有儒家,就没有中国。繁复的句式,深沉的语言,读者至此无不动容。

概而言之,《鲁国春秋》是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能够写成这么一部书,感觉到这决非常人的力量来完成。我读这本书用了将近一个月,许多方面知识的收获,可谓终身受益。本文限于水平有限,也只能算是管窥蠡测而已。期待杨义堂先生再接再厉,写出更好的作品!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