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时代(小学生时代)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刘丹丹)还记得当年上学时,黑板旁边挂着的《中小学生守则》么?一字一句都跟你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记住家人生日,经常与父母交流生活、学习情况;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触摸;遇到异常情况及时告诉父母;不私自会见网友,不向陌生人泄露家庭信息……9月20日,浙江省教育厅召开新闻通气会,正式对外发布《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下简称学生行为规范)。也就是说,从这学期开始,浙江省650万中小学生将受到这份新版行为规范的影响。

浙江版学生行为规范突出特色是什么?

分为三个学段具有五大鲜明特点

据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朱国清介绍,2015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下简称守则),2016年1月,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今年8月,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着手研制、及时推出的。

“原来的中小学生守则比较笼统,没分学段,没有针对性,具体哪条适用哪个阶段的学生并不明确。”朱国清说,浙江版学生行为规范能够更好地践行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时代气息,又有浙江特色,接地气,可操作性强,能够引领和规范学生思想品德与言行举止,培养学生言谈有礼、举止有度、待人有诚、行事有信。

小学生时代

记者了解到,浙江版学生行为规范具体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版本,各22条,具有五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一是体现统一性。朱国清说,根据守则的每一条要求进一步分小学、初中、高中三段,并进行细化,“学生行为规范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抓重点、补短板。”

二是尊重差异性。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差异,行为要求在每个学段各有侧重。朱国清举例说,如对照守则第七条“自强自律健身心”,行为规范三个学段分别用3条、4条进行细化。

三是保持连续性。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每个学段的衔接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都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因此,每学段的行为规范都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是一个逐步提升行为要求的过程。

小学生时代

四是彰显时代性。根据浙江省学生实际,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有机结合,培养未来“浙江人”。

五是强化操作性。这是浙江版学生行为规范的最大特点。针对学生行为养成的日常生活情境规范日常行为,忌笼统、去空洞、防说教,重“日常”、重“细节”、重“行为”。如要求小学生“记住家人生日”“遇到危险会拨打求助电话”“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触摸”;要求初中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遇到挫折会向他人倾诉”;要求高中生“热心公益,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乐观自信,与异性交往大方得体”等等,可感可知可行。“我们不要求学生把行为规范背诵下来,但必须逐条践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朱国清说。

浙江版学生行为规范新增了哪些内容?

小学版要求学生记住家人生日

浙江省今年开始实行的学生行为规范,从起草到发布历时20多个月,凝聚了诸多专家、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心血和智慧。其间,历经基层调研、国际比较、反复论证,先后向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向中小学师生充分征求意见,切实把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据介绍,浙江版学生行为规范分别由青蓝小学副校长陈钢英、桐乡三中老师朱永春和杭师大附中老师林威担任小学段、初中段、高中段行为规范的执笔人。

记者发现,小学版要求学生记住家人生日,经常与父母交流生活、学习情况。对此,陈钢英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孝”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从小事做起,从家庭出发,关爱家人,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对父母和家人的爱。”陈钢英认为,只有一些可行的小细节,才能让孩子慢慢明白孝顺父母、感恩家人。同时,这一点也能增进亲子情感。

此外,陈钢英还提到,起初,“记住家人生日,经常与父母交流生活、学习情况”中的家人是“父母”,经常是“每天”,但后来考虑到其实孩子应该孝顺的除了父母还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其他家人,家人更贴切。而每天都跟父母交流,对于不少山区的孩子或者留守儿童来说有一定困难,所以改成经常更准确。

小学生时代

“高中生的思维有深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已经初步成人化,因此跟小学段和中学段会有所不同,行为规范主要侧重他们的阶段性特点,有针对性。”林威举例说,比如高中版行为规范中提到主动发展自己,做好学业和生涯规划;带着问题进课堂,敢质疑多提问,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上健康网站,不信谣、不传谣、不发不负责任的评论等等,都具有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当下这个时代,就是要培养有责任担当和思维灵活的高中生。”

在互联网时代,对于如何引导中小学生健康上网在浙江版学生行为规范也有明确体现。比如初中版就要求学生健康网站,不沉溺网络游戏,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浙江版学生行为规范会是“一阵风”吗?

多方监督多途径践行确保落地

小学生时代

浙江版学生行为规范正式发布,不少人对于未来如何落实和践行行为规范的内容颇为关注。对此,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表示,将多方监督、多途径宣传和践行学生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是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浙江省教育厅在发布的同时,要求各中小学校将守则与学生行为规范张贴在学校醒目位置,通过班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对内容进行解读和讨论,让学生看懂、记住、做到。同时,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形成多方合育。

此外,各地要将学生遵守行为规范的情况客观记录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列为学生“品德表现”评价的主要内容;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落实情况纳入中小学校发展性评价指标,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督导的重要内容。

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总校)副总校长朱雪莲说,浙江版学生行为规范正是社会、学校和家长比较关心和需要的,内容可操作性强。“每一句其实都起到了一个拍砖引玉的作用,可以不断发散,而不是简单的做加法。”朱雪莲还表示,学校将通过活动开展等形式,让学生从了解到内化,更好地践行行为规范。

学军中学年级组长方永航也表示,学生行为规范需要连续性地培养,培养学生行为规范其实就是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他认为,守则就如海上一座航海灯,有指导意义,但是比较虚无,而行为规范则如路灯,接地气,好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就是这第一粒扣子。”韩平说,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下一步,我们还将发布分学段家长指南,指导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阶段的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培养优秀孩子。”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