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制(屯田制)


曹操开创的屯田制度,是曹操能够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法宝之一。《资治通鉴》记载,枣袛提出“建置屯田”的建议,被曹操接受,随即任命枣袛为屯田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充足的粮食储备,使曹操能够扩充更多的军队,在和诸侯的鏖战中,有更充足的底气。

另外,司马懿在陇右、邓艾在淮南也曾大规模兴办军屯。邓艾在淮南用四万人开发军屯,每年扣除开支、屯田户所得外,曹魏政府可得谷五百万斛,差不多相当于十万之众的军队一年的粮食所需(六百万斛)。靠近前线的军屯,大大减少了曹魏远距离运粮的损耗,增强了对吴、对蜀的对抗实力,成为魏(晋)最终战胜吴、蜀的重要保障。

曹操开创屯田制

屯田制

但是,这项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屯田制度,为什么到司马昭时代被取消了呢?《三国志》记载,咸熙元年(司马昭当政时代),“是岁,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

《三国志》并没有解释屯田制度被取消的原因。那么,屯田制度被取消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归结起来,主要是两方面原因:

一、腐败!达官贵人把公共屯田占为己有

屯田是带有公共性质的,屯田的劳动成果除了按比例分给屯田民之外,其余都归国家所有。在曹魏早期,人少地多,这种状况可以维系,达官贵人不用和屯田争地皮,地多了也没人种。但是到曹魏后期,人口不断恢复,地主豪族(达官贵人)再次强大,他们想要更多的土地,最简单、划算的办法,自然是去侵占公共的屯田。

何晏私分公共的屯田

屯田制

《三国志高堂隆传》说,何晏等“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倾及坏汤沐邑以为产业”。

《晋书王恂传》也有记载,曹魏当权者为了笼络人心,“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屯田户)数各有差”,实际上就是把公共的屯田私分给了达官贵人。

屯田再多,也架不住挖墙脚的硕鼠更多,达官贵人都想从屯田中分一杯羹,屯田制度自然摇摇欲坠。

二、剥削!屯田分成比例对农户的高盘剥

屯田制

屯田制度的分成比例,大致如下:如果使用官牛,政府和屯田民六四分,政府拿大头;如果不使用官牛,政府和屯田民五五分,双方平分。这样的分成比例,其实是比较严重的高盘剥。

西汉、东汉的大多数时候,施行的是“三十税一”的政策,农民只要上交收成的3.3%。曹魏对普通农户的税收制度是,每亩收租四升,每户每年再缴纳两匹绢、二斤棉。《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的税率是“十分之一”,摊入土地中,每亩地纳税三升米。按此推算,曹魏普通农户的税率(每亩地纳税四升米)大概是收成的13.3%。屯田制度要分掉屯田户50%-60%的收成,显然是一种高盘剥的分成比例。

相比之下,屯田民的负担是很重的。曹魏初年,在遍地战乱、人吃人的情况下,老百姓为了生计,接受屯田制度不失为一种“好”选择。但到曹魏末年,日子比较安稳的情况下,继续接受高盘剥的屯田制度,很多屯田民就不愿意了。

邓艾曾在淮南兴办军屯

屯田制

《三国志赵俨传》记载,“屯田客吕并自称将军,聚党据陈仓”。《三国志袁涣传》记载,“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当时曹操把屯田从强制改为自愿,情况才有所扭转。可见,在曹魏初年,也只有条件特别差的人家才愿意接受屯田的高盘剥。

屯田民不愿意干,达官贵人又想挖墙脚,树倒众人推,屯田制度自然很难长久。充其量,屯田制度只能算是一种战时应急的过渡性政策。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