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子粑粑(做粑粑的蒿子长什么样)


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

我的家乡安徽六(音“陆”)安,又称“皋城”,因中国司法鼻祖皋陶(音“尧”)的领地而得名;位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皖西大别山地区。如果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南北分界的话,那我的家乡应当属于南方,冬日里会飘雪的南方。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没有暖气。

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

翻翻日历,时间快到农历的三月三日了。在我的家乡,“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算是一种民间传统风俗吧。按照老人们的说法,“三月三”是纪念故去的人的节日,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要吃蒿子粑粑,为的是纪念故去的先人,同时也蕴含着祈祷活着的人健康长寿、不为邪灵所侵扰的美好心愿。

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的用料有野生蒿子、米粉、腊肉以及辣椒、生姜、大蒜等调料,都是很朴素的用料,一如皖西人民淳厚质朴的性格。勤劳的皖西人民采下质地柔嫩、味道纯美的蒿叶尖,用开水焯过一遍,以去除苦味,再过一遍凉水冲凉,拧干;再过滤掉大量的墨绿色的汁水和纤细的绒毛,水流顺着盆的沿壁往下欢快地流淌,夹杂着少量的蒿叶,蒿叶稚嫩的香气懵懵懂懂,一点也不霸气冲动。

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

在我们家乡,过年的时候家家都会做很多用盐腌制的肉食,比如香肠、腊肉、腊鸡、腊鸭等,只需用粗盐均匀码在肉类的表面,放置于阳台晾晒个几星期即可。这时候,挑一块腌好、晒好的腊肉,肥瘦相间,“多一分肥则腻,少一分肥则柴”的那种。腊肉的肥瘦比例直接影响到蒿子粑粑的口感,如果肥肉部分过多,则会过于油腻,口感湿滑;同时由于腊肉本身水分含量不高,如果尽是瘦肉的话,则会过于干柴,令人难以下咽。将腊肉切成细碎的腊肉丁,肥瘦分开,先肥后瘦,在油锅里“刺啦”一下,再加入辣椒、生姜、大蒜,炒出香喷喷的味道,然后加水烧开,倒进米粉不断搅拌,加入早早等在一边的蒿子,撒上少少许盐调味,一起搅啊搅,最后抟成圆圆的扁扁的形状。

我的奶奶很擅长做蒿子粑粑,通常一次会做很多,晾干了,给各家都分一些,让我们带回家放在冰箱里,能够储存很久,想要吃的时候便取出来,只需简单操作便可收获美味一枚。

蒿子粑粑

喜欢软糯口感的话,可以在煮饭时将蒿子粑粑放在米饭上蒸熟了食用,这样连米饭都会带有蒿子的清香,而蒿子粑粑亦会融合米饭的醇香,二者各取所长、相得益彰,将各自的味道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喜欢酥皮的话则可以将其切成薄片用油煎着食用,切记不可煎得过久,否则酥皮外壳会变成硬皮外壳,影响口感,令人难以下咽。我更喜欢后者的食用方法,将蒿子粑粑切成一厘米或者更薄一些的切片,随着油温的上升,将一叶叶扁舟投入油“湖”中,滋滋作声的油和蒿子粑粑亲密接触,产生了一种奇妙的香气;当切片的周边泛起一圈金黄的时候,再煎一会儿便可起锅。金黄的表皮香酥可口,一口咬下去,香酥的外壳包裹下,却保留着蒿子绵延的清香,令人唇齿留香。

小时候的我在一开始看到蒿子粑粑的时候,其实内心是拒绝的,总觉得它过于朴素甚至于有点丑的外表难以引起我的食欲,于是在“三月三”这天都会被母上大人逼迫着进食。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越来越能体味到蒿子粑粑的美味,蒿子的清味配合米粉的软糯,加之腊肉的咸香的调味使之不至于太单调。

蒿子粑粑

虽然从大学开始,不知不觉“背井离乡”已经有十余年,但“乡愁”二字于我而言仍是略显沉重。不谈“乡愁”,只说“想念”。帝都的春天里,有落“樱”缤纷的美景,有北京特色小吃的美味,那都是很好很好的。但是,在我心里,最好看的花还是故乡的映山红,最美味的食物还是故乡的蒿子粑粑,最好看的风景,是你。“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文字:仰望读书小组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