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王山风景区(僰王山的读音)


砀山历史悠久、资源富集,自秦置下邑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建城史。砀山素有“世界梨都”美誉,被称为“中国酥梨之乡”。 2010年4月被吉尼斯纪录认定为世界最大的连片果园产区。是“中国武术之乡”、“中国唢呐之乡”,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故里。2018年12月13日,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

砀山,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古称下邑,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东南连本省萧县,由南到西部分别与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毗邻;西北部与山东省单县相连,东北部与江苏省丰县接壤。总面积1193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砀山县下辖13个镇,1个开发区,1个加工园,1个新区。

截至2017年末,砀山县总人口99.8762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4.1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0.09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7.94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6.14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0.6:45.3:34.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9499.9元。

地名由来:《汉书·地理志》:“砀山出文石”。《水经注》:“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训诂学家颜师古注:“以有砀山故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明史·地理志》: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寰宇通志》:“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

一、建置沿革

春秋时期,属宋国。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齐国灭宋国,改属齐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燕国乐毅率燕、秦、赵、魏、韩五国联军攻齐,齐国战败,原宋国领土归属魏国。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置砀郡,为三十六郡之一,在县境设下邑县。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县境仍设下邑县(治今县城东毛李庄),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砀郡(治睢阳县,今商丘市睢阳区)。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砀郡改属彭越的梁国(国都为定陶)。六年春,随砀郡归汉。十一年三月丙寅,随砀郡改属刘恢梁(都睢阳,今商丘南)。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属吕产的吕国。八年八月,改属梁国。后九月,砀郡归汉。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砀郡改属刘楫梁国。十二年,复为刘武梁国(都睢阳,今商丘睢阳区)。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国改属豫州刺史部。新莽时(9年),改梁国为陈定郡,砀县改为"节砀县"(今永城市芒山镇),改下邑县为"下治县"(今砀山县城东),仍属豫州刺史部。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复砀郡(仍治睢阳县,今商丘市睢阳区),下邑县改名夏邑县(仍治下邑故城,今砀山县城东),属豫州(治谯县,今亳州市谯城区)。

建初四年(79年),梁国迁都下邑故城,夏邑县属之。三国(魏)革梁国,属徐州。三国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夏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砀山县东1千米毛李庄)。青龙四年(236年),夏邑县(治砀山县东)兼梁国国都。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南北朝宋时,复置砀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南齐(479年)废。南北朝宋时,复置砀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南齐(479年)废。北魏孝昌元年(525年)夏邑县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砀郡、砀县。砀郡治所在原下邑城(今砀山县城东),砀县治所鲁城(今永城市芒山镇)。北齐(555年)废砀郡、砀县,置安阳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原砀山县城(今芒山镇)划归永城,砀山县治所迁至今砀山县城东,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唐,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瞧阳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之成武,表置辉州。后唐砀山县属单州。

宋,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属单州。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酂三县,芒砀山一带属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辖,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为洪水荡没,迁治所至芒砀山南麓保安镇(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柿园村)。元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还旧地属东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明洪武四年(1371年),砀山县随徐州改属中书省。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徙治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十四年十一月,砀山县改属直隶六部徐州直隶州。永乐元年(1403年),徐州直隶南京(今南京市),南京后改为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仍治今南京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迁砀山县治于小神集(今砀山县城关镇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四十四年,复旧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旧城西1千米秦家堂(今城关镇),二十八年竣工,为夯土砖堞城垣。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民国22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民国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民国22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民国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日军陷徐州。日伪以徐州为中心的苏皖边区的1个市21个县作为特区直接控制。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5日,国民党接管汪伪砀山县。1949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所辖。1949年10月,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1949年10月1日建国,砀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1950年2月,砀山县民主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1952年11月15日,砀山县划归江苏省。1953年3月6日,砀山县改属江苏省徐州专区(驻徐州市)。1955年2月21日,将砀山县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12日,撤销宿县专区,砀山县改属蚌埠专区。1月,砀山县人民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委员会。1959年3月22日,撤销萧县、砀山县,组建萧砀县,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7日,萧砀县改属宿县专区。12月15日,撤销萧砀县,恢复砀山县,仍属宿县专区。1968年8月,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1981年12月30日,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

僰王山风景区

二、砀山旅游景点

1、梨树王风景区

梨树王风景区是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梨花观赏景点,景点位于砀山县良梨镇,也是当年乾隆皇帝品尝酥梨的地方,此处有砀山县著名书法家张克民书写的碑名——乌龙披雪。

良梨镇位于砀山县城东15公里的黄河故道南岸。全镇5.5万人,辖7个行政村,5.2万亩耕地是一个连片大果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丰富甘甜的地下水,孕育了独具魅力的砀山酥梨,多年来享有良梨镇酥梨甲天下的美誉。良梨镇酥梨,果大核小,皮薄汁多,黄亮形美,酥脆甘甜。有民谚说:“砀山梨,皮儿薄,落到地上找不着。”说的是酥梨从树上掉下来摔破化成了水,落地无渣,堪称天下一奇,良梨镇也因此而得名。

良梨镇酥梨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糖、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生熟食俱佳。《本草纲目》记载:“生可清六腑之热,熟可滋五脏之阴。”实践证明,良梨镇酥梨有止渴生津、祛热消暑、化痰润肺、止咳平喘、滋阴降火、爽心解毒等多种功效,被历代医药家称之为“果中甘露子,药中圣醍醐”。特别值得称奇的是,良梨镇境内有近万亩300多年的高龄梨园,高龄树上结的果子更为奇妙,除分外酥脆甘甜外, 兼有清目养神,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等功效。

阳春三月,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簇簇,一层层,似云似雪,铺天盖地,把良梨镇装扮成一个天然的大花园。清风徐来,花枝招展,清香缕缕,沁人心脾。在百亩老圃故土,有“乌龙披雪” 景点,触目皆高龄梨树,象一排排巍然屹立的老战士,满园古树,肌肤仓黑,铁干嶙峋,乌鳞斑驳,枝杈虬劲,横空逸出,铁枝横斜,花白如银,虬曲如龙,缠裹掩映,披白灿灿一身银装,洒清甜甜漫天寒香,好一派乌龙披雪的美景!

“梨树王”就雄居其中,是园中最大的一棵。时任全国人大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常务副主席杨继珂先生欣然命笔,题写“梨树王”。“梨树王”年逾300高龄,树径近2米,树高7米余,树冠盖地0.5亩。四月繁花遮地蔽天,八月硕果金珠坠地,年产量达2000多公斤。中外游人至此,无不赞叹称奇,争与“梨树王”合影,油然而生缕缕遐想,留下美好的瞬间。

砀山历史悠久,秦设三十六郡,砀居其一。这里是五代梁王朱温故里,又是近代画坛宗师齐白石祖籍;这里有明代大将薛显墓,有留下唐代诗仙李白足迹的宴嬉台,有远近闻名的清真寺,有碧波荡漾的黄河故道。

砀山素有“梨都”之称,以盛产酥梨年产量15亿斤左右,砀山梨销往欧、美、东南亚及全国各大中城市,名扬海内外。近百万亩连片果园年产各类水果30亿斤,堪称世界之最。

在砀山近百万亩果园中,古树奇观砀山有逾百年老树六万余株。在园艺场侯楼分场一处百亩老梨园,梨树多有百岁高龄,满园古树,肌肤苍黑,铁干嶙峋,乌鳞斑驳,枝桠虬劲,横空逸出。开花季节,则满树冰肌玉骨,花白如银,缠裹掩映,洒漫天寒香。梨园中间,被誉为“梨树王”的一株老梨树,华诞已一百八十余岁,占地0.3亩,年产酥梨4000余斤。因其树形大、树龄老、果实硕大、黄亮美观、皮薄多汁、酥脆爽口、香浓味甜而驰名中外,闻名于世。砀山黄河故道省级自然保护区

僰王山风景区

2、碧青庄园

碧清庄园坐落在安徽省砀山县黄河故道风景区中心地带,主体建设面积35000平方米,生态风景区565000平方米。碧清庄园依托砀山县70余万亩世界果林公园和独特的黄河故道自然景观,以黄河故风土人情、生活原貌、饮食特点、原生态景观为载体,成为集休闲、娱乐、旅游、餐饮、住宿、民俗文化为一体,具有原生态特征和徽派建筑风格相结合的综合性旅游景观。庄园内建造有沼气池、动物观赏园、百果园、自采蔬菜物种观赏园、花卉园、梨文化及砀山民俗展厅、历史文化长廊、黄河别墅等。庄园还利用黄河故道天然优质水面,建设有生态洗浴、滑沙等项目。

碧清庄园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庭院内郁郁葱葱林荫环绕,坏境清幽。与附近黄河故道景区“乌龙披雪”、“鳌头观海”、“武陵胜景”、“瑶池烟霞”、“贡梨园”、“梨树王”、百岁“老梨树群”以及万亩精品酥梨生态旅游观光园等自然景观连成一片,形成有机联系的黄河故道文化生态旅游带;碧清庄园融汇了砀山风光、旅游、人文、民俗、历史等资源优势,蓝天、绿树、碧水、红莲,如丹青画卷,似瑶池仙境,荡舟其上,令人飘飘欲仙,乐不思归。

碧清水岸文化庄园位于砀山县黄河故道北岸县林场,主题建设面积35000平方米,生态风景区565000平方米。项目依托砀山县的世界果林公园和独特的黄河故道自然景观,以黄河故道风土人情、生活原貌、饮食特点、原生态景观为载体,建设黄河故道果林生态观光园、水果自采园、蔬菜自采园及物种蔬菜观赏园、动物观赏园、花卉园、梨文化及砀山民俗展厅、黄河故道文化长廊、黄河别墅等。打造集休闲、度假、娱乐、旅游、餐饮、住宿、民俗文化为一体,具有原生态特征和徽派建筑风格相结合的综合性旅游景观

3、砀山县突山风景区

砀山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绿化工作先进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名优经济林酥梨之乡、砀山酥梨种质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公布的对外开放县,是省委、省政府命名的“首批平安县”。2007年初,砀山县被列为安徽省第一批扩权试点县,享有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事业管理权限。

京九、京沪铁路,京福、连霍高速、105、206国道擦肩而过,陇海铁路、310国道贯穿全境,百里黄河故道横卧其间。东距历史名城徐州80公里,西接古都商丘60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四省通衢”之地。是安徽省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唯一通道。一小时可抵徐州机场,三小时可到郑州机场。

突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砀山县境内。该风景区由青岛明园开发公司投资建设,占地面积100多亩。景区楼台亭榭曲径回廊繁花似锦,风景秀丽,景色怡人,各种树艺造型修剪的惟妙惟肖,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的田园画卷。同时,古式花轿、花车、骑马、骑骆驼游园、花船荡水等游玩项目富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突山国家AA级风景区于2008年4月28日揭牌,是砀山首家被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区的景区。

4.砀山县鳌头观海景区

砀山县园艺场之东,良梨项范围内残存有故黄河河坝,坝头向前凸现,如鳌头探望,西边,是无边的果园,梨花盛开季节,驻足故道大堤远眺,但见漫漫黄河故道上万顷梨园,银妆素裹。一行行,一排排,高低错落,春风指来,如波翻浪涌。白的浪花,从脚下铺开,向天边涌动,云嬉雪舞,横无际涯。有诗赞曰:“昔日黄尘今日花,雪舞云漫无际涯,立马鳌头送目遐,数尽环宇第一家。”

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开发是砀山生态与旅游产业开发的核心重点项目,砀山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并已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旅游研究及旅游资源开发。鳌头观海坐落在砀山县黄河故道风景区中心地带,园艺场之东。依托砀山75万亩连片果园和黄河故道独特的自然景观,景点与“乌龙披雪”、“武陵胜景”、“瑶池烟霞”、“贡梨园”、“梨树王”、百岁“老梨树群”以及万亩精品酥梨生态旅游观光园等自然景观连成一片,形成有机联系的黄河故道文化生态旅游带。

鳌头观海为砀山县8大景点之一,黄河故道梨花湾,鳌头观海望砀山。独立这当年镇锁黄龙的大堤坝头,

放眼俯瞰,花的浪头从脚下铺开,向天边涌去,云漫雪舞,浩瀚无边,鳌头登临,占尽故黄。

5、砀山黄河故道

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源头清澈,湖泽毗连,只是在经过黄土高原后,河水一下子浑浊起来。2500年来,黄河决口1549次,改道26次之多。

金大定八年(1168年)六月,黄河从李固渡(今河南滑县)决口流经砀山,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从兰阴铜瓦厢三堡下无工堤段溃决,黄河改道北徙,不再流经砀山县,原砀山境内黄河成为废河(即故黄河)。故黄河自砀山县西北部下河陈庄村西入境,经姜庵、张楼、后岳庄、果园场、园艺场、杨李庄,至高寨河入大沙河(丰县境)。县境内河道长46.60千米,流域面积277.80平方千米。

滔滔黄河水阅尽了几千年的盛世与-,在流经砀山境内的687年间曾经肆虐的冲击着,有多少家园被毁?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而砀山县城也数次沉于水下,县治曾经迁到永城山城集、保安镇、砀山毛李庄、小神集等处,直到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砀山再次沉没后,又建新城,即今砀山县城。

6、砀山黑龙潭

在砀山县玄庙镇小寨村西南角有一片近乎千亩的水面。水面的南边是“拔水而起”、高达一、二十米的大土堤,站在堤顶,往下一看,水里黑漆漆的,这里便是有名的黑龙潭了,当地人又叫它是小寨河。

据传说,黑龙潭是1938年古黄河决口时一股大水从堤上冲下,水头刺成的。潭里的水和水域其它各处的水不同,其它各处的水清澈透明,波光鳞鳞;潭水却是黑如墨染,似乎还上下翻动,令人望而生畏。听当地老人们讲,以前这地方很少有人来,说是经常有水怪出没,可是至今没有一个人见过水怪是何等模样。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一个卖菜的在潭边洗手,一不小心秤砣掉进水里,可是秤砣却漂在水面上,好象有只手在下面托着似的一直向潭中心浮去,把卖菜人吓得屁滚尿流。还有一个传说,不知何年何月,一个大户人家在潭边搭了个戏台子唱戏,中午时分,戏台上下来了一群锦衣丽服的人,簇拥着一辆五颜六色的马车,车里坐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太太。戏散后,有人看见这群人进到潭里去了,人说这是黑龙0来听戏了。这些传说给黑龙潭增加了浓重的神秘色彩。解放前,每逢天旱无雨,附近十里八乡的人们便成群接队跑在潭边,乞求黑龙上天告知玉皇人间灾情,急降下雨。可是善良朴实的人们的虔诚之心,依旧没有改变他们悲惨的命运。天灾-中,不知有多少勤劳正直的民投潭自尽,那个年代里,人们简直有点“谈潭色变”了。

黑龙潭风光

现在的黑龙潭,与往年不一般。潭南岸新修的防洪大堤上,每年春天,树木苍翠,野花烂漫,百鸟啼鸣,生机盎然;站在堤顶,放眼北望,烟波浩淼,波光闪闪,小船轻悠,歌声荡漾,景色令人心驰神往。

潭边新添了许多水利设施,一条条渠道宛若游龙以潭为中心伸向远方,从潭里伸出的抽水管犹如一根根威严的炮筒。旱了,可以引潭水浇灌庄稼;涝了,可以将水排入潭中,旱涝保收,如今“黑龙”真的显了灵性了。

1997年,八集电视连续剧《梨花湾》摄制组选择了这里为全剧主要景点,剧组人员在此拍摄了两个余月。黑龙潭的名字随着《梨花湾》在中央电视台的播放而名扬全国。而今黑龙潭已成为人们旅游的好去处。

7、乾隆御植园

乾隆御植园位于唐寨镇光明村,有1664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此地亲手栽下的梨树,距今已有300多年。这里有树身分五枝,像老佛爷之手的玉佛手树,有相依为命的夫妻树,有像情人热恋中的情侣树,有威严刚劲的大将军、二将军树和像兄弟俩团结齐心的兄弟树。真是千姿百态,无奇不有。到了每棵大树前,可以施展丰富的想象力,品味大自然造就的奇特姿态。像这样百岁以上的老梨树这里有几百棵,所以称此处为老梨树群。

(1)、乾隆亲植树。坐落在光明村老梨树群,相传为1664年乾隆下江南时路过此地时亲植的大梨树,目前保存8棵。

(2)、酥梨王。是乾隆亲植树之一,此树占地0.48亩,每年结果在3000斤以上。

(3)、玉佛手树。是乾隆亲植树之一。此树从主干分出五个树枝,像人的手一样,故称作玉佛手树,此树占地约0.46亩,每年结果3000斤左右,树干需要2个人才能合抱过来。

(4)、夫妻树。是两个树并排,一高一矮,树干相差甚少,而且树与树交叉,很像夫妻相依相偎,故称为夫妻树。

(5)、情侣树。是两树并排,粗细相差不多,树与树交叉,互相攀附,很像情人在谈悄悄话,故称为情侣树。

(6)、古树生辉。此为一片古树群,树龄约一百多年,80年代此片树濒临枯枝;改革开放后,广大梨农加强科技管理,认真施肥、浇水和修剪,使古树充满了生机,枯木又逢春。

(7)、大将军树。此树坐落在杨庄村村东北角,乾隆路过此地时,看到此树高大茂盛,树干苍劲有力,很像威严刚劲的大将军,心生喜悦,便亲封此树为“大将军”树。此树占地在0.5亩左右,结果每年在3500斤以上。

(8)、二将军。此树坐落在杨庄村东北角,乾隆路过此地时,刚刚封过“大将军”树,又见另一棵大梨树更加高大茂盛,树体超过“大将军”,非常高兴,因皇家金口玉言不可更改,就幽默地说,刚才那棵树已封过“大将军”了,只好委曲你为“二将军”了。后来传说有“大将军不大、二将军不小”的说法,由此而来。“二将军”树占地0.5亩左右,年结果在3000斤以上。

(9)、兄弟树。两树并拢,亲如兄弟一样,坐落在光明村小学校处。

三、历史文化

砀山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运动繁富。有绘画、刻字、剪纸等民间艺术,印花布、柳条、蒲苇制品等民间工艺,四平调、琴书、唢呐等民间曲艺,高跷、竹马旱船、舞龙灯等民俗表演,斗鸡、斗羊、斗鹌鹑等民间竞技,拳术、器械等武术表演,洋溢着浓郁的砀山韵味、梨都风情。

安徽有三黄:黄山、黄梅戏、黄河道。历史上的黄河多次泛滥改造,在砀山北部留下了一条长达62千米的故河道。故黄两岸百姓喜爱习武,这里的鸡、羊也爱争斗。从周代开始,古砀郡就盛行斗牛、斗鸡、斗蛐蛐、斗马、斗鸭、斗鹅、斗鹌鹑、斗狗、斗画眉。到了西汉斗羊赛脱颖而出,并风靡三国时代,历经三千年不衰,比著名的突尼斯边太基古城斗羊比赛还早二千年。

黄河故道地区的羊种小尾寒羊,生性好斗,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都喜斗羊而乐此不疲。久而久之,已成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人丁无灾的一种民俗活动。在《唐书·艺文志》一书中,唐代丝织工艺家、画家窦师纶就在内库画本《斗羊》中画出黄河故道斗羊时的场景。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