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茶(茶草书)


导读:

茶是中国特有的传统饮料。最迟在唐代,茶叶就已经开始流行了,宋代时期饮茶非常盛行。到了元代,饮茶已成为各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共同嗜好。

元朝著名学者王祯在其所著《农书·茶》中说:“夫茶,灵草也。种之则利博,饮之则神清。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诚生民日用之所资,国家课利之一助也。”

草茶

当时流行的谚语:“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以说明,茶在当时家庭饮食生活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

一、元朝各“名茶”的前世今生

茶主要出产在江、淮之南。元代的名茶有福建建宁的北苑茶和武夷茶,湖州的顾渚茶,常州的阳羡茶,绍兴的日铸茶,庆元慈溪的范殿帅茶等等。北苑、顾渚、阳羡、日铸这些茶都是前代的名茶,有“绝品”之称。

其中顾渚茶在唐代曾作为贡品,到了宋代因为制茶专用的泉水涸竭而停产。元元朝平定江南之后,泉水复出,再次成为贡品。

北苑茶是宋代宫廷指定用茶,在元代仍享有盛誉,元朝《农书》记载:

茶叶“闽、浙、蜀、荆、江、湖、淮南皆有之,惟建溪北苑为胜";它专供进贡之用,被称为“御茶”

“阳羡贡茶传四方”,也是进贡朝廷的名茶。

草茶

且据今绍兴地方志记载:日铸茶产于浙东绍兴的日铸岭,在宋代就有“奇绝”之称,由此可见,这在当时也是鼎鼎有名的好茶。元代诗人柯九思曾在宫中奎章阁任职,有诗云:

"旋拆黄封日铸茶,玉泉新汲味幽嘉。殿中今日无宣唤,闲卷珠帘看柳花”。

可见宫廷中也饮用日铸茶。

武夷茶和范殿帅茶在元代开始出名。武夷茶产地在武夷山,在当时属于建宁路崇安县。据《武夷山志》记载:至元十六年(1279),江浙行省 平章政事 高兴(高兴是人名)路过武夷,制"石乳”(茶名)数斤献给朝廷,这是元代武夷茶作为贡茶的开始。后来高兴之子高久住任福建邵武路总管,就近在武夷督造贡茶,创设焙局,称为御茶园。

《元史·百官志》记载:元朝政府设

“建宁北苑武夷茶坊提举所,提领一员,受宣徽院札,掌岁贡茶芽,直隶宣徽”。

元代宣徽院掌管宫廷饮食,武夷茶和北苑茶一样,其精品主要供宫廷消费。

草茶

范殿帅茶“系江浙庆元路造进茶芽,味色绝胜诸茶"。所谓范殿帅,就是曾任南宋 殿前副都指挥使 后来降元的范文虎,故有“殿帅”之称。元代庆元(今浙江宁波)方志记载:

“茶,出慈溪县民山,在资国寺冈山者为第一,开寿寺侧者次之。每取化安寺水蒸造,精如细者入贡。”

明代慈溪的地方志明确指出这就是范殿帅茶:

“造茶局,宋殿帅范文虎贡茶,元因之,就开寿寺置局。”

这种茶在明代仍是贡品。

二、元朝茶叶制作工艺探究

元朝《农书》作者王祯指出:“茶之用者,曰茗茶,曰末茶,曰蜡茶”。其大意为茶的制作方式大致分为三种:一是茗茶,二是末茶,三是蜡茶。

茗茶实际上就是现在通行的散条形茶,摘取嫩叶,锅炒杀青而成。

末茶则是将茶采摘以后,“先焙芽令燥,入磨细碾”。唐、宋时期,通常将末茶制成饼,饮时先将茶饼捣碎碾成末,然后饮用,元代依然如此。

草茶

至于蜡茶,则是末茶中的精品。

"蜡茶最贵,而制作亦不凡。择上等嫩芽,细碾入罗,杂脑子诸香膏油,调剂如法,印作饼子,制样精巧。候干,仍以香膏油润饰之。其制有大小龙团带胯之异。此品惟充贡献,民间罕见之。”见于《农书·茶》

元代蜡茶的制作,与宋代没有大的区别。之所以称之为“蜡”,是因为茶饼表面润饰香膏油,光滑如蜡。元代诗人卓元写道:

“制成雀舍龙凤团,题封进入幽燕道。黄旗闪闪方物来,荐新趣上天颜开。”

卓元描述的就是蜡茶进贡的情形。

三、元朝茶叶饮用流派:纯粹派、加料派

元朝政府对行销的茶叶征收茶税,征税的茶分为“末茶”、“草茶”两大类,征收不同数额的钞。

草茶

草茶”一名在宋代已经出现,就是王祯所说的“茗茶”,也就是散条形状的茶。“茗茶”(草茶)、“末茶”、“蜡茶”有不同的饮用方式。先说“茗茶”。王祯指出:

“凡茗煎者择嫩芽以汤去薰气,以汤煎饮之,今南方多效之。”

《饮膳正要》中记载:宫廷饮食中有“清茶,先用水泡过,滤净,下茶芽,少时煎成”。根据这两条记载可知,“茗茶”(草茶)饮用时先用热水泡过滤净,然后再加水煎成。元代散曲中有“煮茶芽旋撮黄金"、“宾朋来煮嫩茶”等句, 都说明当时的“茗茶" 用煎煮之法,与后来用开水泡饮有所不同。

关于“末茶”饮用的方法,王祯说:

“ 然则末子茶尤妙。先焙芽令燥,入磨细碾,以供点试。凡点,汤多茶少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极匀,又添注入,回环击拂,视其色鲜白,著盏无多痕力度。其茶既甘而滑。南方虽产茶,而识此法者甚少。”

所谓“点”就是将沸水注入装有茶末的茶盏,“汤”就是煮沸的水,“粥面”是茶汤的表面,“云脚”即浮在茶汤表面的花沫。先在茶盏中放茶末一钱七分,注入少量的沸水,将茶末调匀,然后加添沸水,用专门的工具茶筅(竹制)加以搅动,“回环击拂”,可以达到表面汤花“色鲜白”的效果。茶面汤花紧贴盏沿不退,这就叫做"著盏无水痕";汤花散退,盏的内沿就会出现水的痕迹,称为“水脚”。

草茶

点茶是饮用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方式,则是将茶末和水同煎。唐代饮茶主要以茶末和水同煎。宋代点茶之法盛行,但煎茶的方式仍然还有。

末茶

从元代记载看,茶末和水同煎之法依旧存在。程以文的一首诗中写道:

“日铸新茶早得名,离离山谷泄云英。白金汤鼎形模古,黄阁风炉制度精。”

这首诗的标题是《煮茶汤鼎甚佳,令依样成造》。鼎在唐代便是煎茶时常用的工具。诗人张起岩的《煎茶》诗中,也有“小团汤鼎发幽馨”之句。

总起来说,元代饮茶,“茗茶”(草茶) 一般采用加水煎的办法,“末茶”有的采用“点"即用沸水(汤)冲泡,有的则和水同煎。也可从另一个角度分类,即饮茶有“点”、“煎”之分。“点”茶即用沸水冲泡茶末,“煎”茶则是以茶末或茶芽和水同煎。至于现代通行的以沸水冲泡散条形茶的方法,则是明代以后的事情。元代是我国饮茶方式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前代的“点茶”和“煎茶(茶末)”之风依然盛行,但“煮茶芽”的方法已日益流行开来。

草茶

以上说的是纯粹饮茶之法。唐、宋时期,饮茶时常加其他佐料,如盐、姜、香药等,元代此风仍存。《饮膳正要》记载:宫廷中有"香茶”,大致是用白茶、龙脑、百药煎、麝香“同研细,用香粳米熬成粥,和成剂,印成饼”。显然,和前面所述“蜡茶”一样,这种"香茶”也是制成饼茶,饮用时碾细的。

著名散曲作家乔吉有咏“香茶”作品一首:

“细研片脑梅花粉,新剥珍珠豆蔻仁,依方修合凤团春。醉魂清爽,香嫩舍尖,这孩儿那些风韵。”

可见“香茶”是用龙脑等珍贵香料、药材和茶配合制成的。

宫廷中又有"枸杞茶”,将枸杞和雀舍茶碾成细末,“每日空心用”。这是用药材配茶的例子。

现代中国北方流行花茶,即以植物的花香来增益茶味。对于花茶的起源,说法不一。元代有“百花香茶”,是将“木犀、茉莉、菊花、素馨等花”,放在茶盒上下“薰之”,以增其味。

草茶

四、元代茶馆盛况

茶是家庭中必备的饮料。同时,在南北各地城乡中,遍布许多茶坊、茶楼、茶馆。以京师大都为例,“茶楼酒馆照晨光,京邑舟车会万光”。前引李德载的“赠茶肆”小令,结尾是:“金芽嫩采枝头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间无。君听取,声价彻皇都。”由此可见这简直就是在为茶肆做广告。

马致远的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描写一对夫妻在湖湘名胜岳阳楼下“开着一座茶坊,但是南北往经商客旅”,都要来“茶坊中吃茶”。这无疑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茶坊的经营者和服务人员, 一般称为茶博士。在关汉卿的杂剧《钱大尹智勘绯衣梦》中,茶坊主人自称:“自家茶博士,开了这茶坊”。由此可见元朝的茶馆依旧延续着宋朝的盛况。

草茶

五、元朝蒙古贵族对茶叶的追捧

在现代蒙古人的饮食生活中,茶是必不可少的饮料。而在13世纪初,蒙古人的饮料主要是马奶酒,还有各种家畜的奶。随着蒙古人向金朝统治下的农业区扩展,他们很自然便会接触到茶。茶的主要产地在江、淮以南,但是在金朝统治地区,“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由此可见,金人十分追捧茶叶。

这种习惯对蒙古人肯定会有影响。特别是在消灭南宋、统一全国以后,江南产茶之地版图,蒙古人对茶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

尽入

前面说到,高兴进贡武夷茶,范文虎进贡庆元慈溪茶,显然都是为了迎合宫廷的需要。由于金沙泉的复出,顾渚茶在元代重新生产。据《元史》记载:至元十五年(1278)正月,忽必烈赐金沙泉名瑞应泉。对于金沙泉的兴趣,显然是出于对名茶的需求。这些情况说明,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上层人物,已经有了饮茶的嗜好。

草茶

元朝皇帝饮茶的明确记载,是从元朝第三任皇帝元武宗海山开始。据《饮膳正要》记载:

"自至大初,武宗皇帝幸柳林飞放,请皇太后同往观之。由是道经邹店,因渴思茶”,臣下用当地井水,“煎茶以进,上称其味特异内府常进之茶,味色双绝。....自后御用之水,日必取焉。所造汤茶,比诸水殊胜”。

由此可知,武宗时宫中已常以茶作饮料,而且武宗所饮的茶,显然是不加其他佐料的清茶,否则难以品出茶的变化。元代中期名诗人马祖常写道:“太官汤羊庆肥腻,玉瓯初进江南茶。

“太官”指负责宫廷饮食的官员。皇帝在饱食肥腻的羊肉以后,已习惯饮茶来帮助消化。元朝末代皇帝妥欢贴睦尔对饮茶有很大的兴趣。他的身边有“专司茗饮"的侍女,后来成为皇后的高丽女子奇氏,便因担任这一职务得与顺帝亲近,因而受宠。(见于《元史·后妃传》)

"自供东苑久司茶,览镜俄惊岁月加。纵使深宫春似海,也教云鬓点霜华。”

草茶

更多的“司茶”宫女,则在宫中寂寞地度过了青春。

茶作为一种止渴、消食的饮料,适合以肉食为主的蒙古人需要,受到他们的欢迎是必然的。宫廷中如此,一般蒙古人也不会例外。

六、游牧文化影响下的元代茶叶包装

由于元朝统治阶级长期过着游牧生活,追求豪华享受,和蒙古族随时迁徙、游动的生活习惯而成的游牧文化,影响了茶叶包装,包装风格浑厚、坚实、高大、厚实、抗摔,便携,具有耐久性。

统治阶级的喜好也影响着当时包装的色彩。来自草原统治者们对偏爱蓝色、青色、白色,使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的包装装饰色彩十分流行。

其次,在装饰纹样上,形象大多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以及云纹,其中还有游牧民族特有的动物纹饰,如马、鹰等。反映了蒙古游牧民族的审美意识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崇尚以及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

草茶

如上图为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的茶叶盖罐,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罐盖绘有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设计制作极为精美。

结语:

茶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经济、文化载体,既是中央王朝重要的财政来源, 又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还是 各族人民表达感情,增进交流的象征。

不知是何原因,今人谈论中国古代茶文化,往往是首重唐宋。次重明清,偏偏不大提元代。其实,不管今人是否忽视,饮茶习俗在元代亦盛行是不争的事实。

元代虽然立国日短,加之少数民族掌权,多民族混杂,社会风尚及饮食习惯较之前朝大为不同,但是在元代茶文化依然得以发展,不仅多民族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促进茶文化进一步 普及,而且元代茶文化更是见证与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增强。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