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良字什么(颜良字叫什么)


事实上,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因为明清时候,人们就没把《三国演义》当小说看,而是当成用来补充史书的东西,要知道《三国演义》那会儿可是用来“羽翼信史”的,这就有点把它抬到裴注的地位上的意思了,不信看张尚德怎么说的:

“史氏所志,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非通儒夙学,展卷间,鲜不便思困睡。故好事者,以俗近语, 檃括成编......是可谓羽翼信史而不违者矣。”

这种情况其实不奇怪,因为古代人在史书、稗官野史和小说之间本身就没有那么清楚的概念,不信看看李贽是怎么给书籍归类的:

宇宙五大部文章:《水浒传》、《杜子美集》、《苏子瞻集》、《李献吉集》、《史记》

李贽直接把小说、诗词集和史书归到一块去了。

包括今天的四大名著,其实原来都不叫四大名著,叫四大奇书,而且四大奇书的形成过程也是很坎坷的,有一段时间经常有人把史书混进来,后来人们才慢慢觉得小说应该和史书区分开来,到了李渔那儿才正式提出了“四大奇书”的说法。

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几种原因。这里列一种:

实际上,古时候看史书的人绝对是不少的,起码比现在多,但是因为史家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以及种种原因,导致史书连古人看起来都不是那么顺畅,拿《春秋》来说,要没《左传》佐着看,很多事情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看得懂的,所以历史上关羽喜欢看《左传》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好理解嘛,总比干巴巴地看《春秋》好得多。

不容易懂,古人就会寻找别的方法来理解史书,臆测也好,道听途说也好,这种时候,《三国演义》的诞生就有必要了。

举个书迷最津津乐道的例子,关羽斩颜良,

这段在《三国志》里是这样记载的: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只有寥寥4句话,26个字的描述,其中还用了一个“刺”字,也是最显眼的一个字,因为历史上记载关羽这一仗打得太漂亮了,把“勇冠三军”的颜良在“万众之中”给杀了,还“绍诸将莫能当者”。要知道惜墨如金的《三国志》里可是没几个人有“勇冠三军”的美誉,何况是万众之中,还没人能挡得住,和要离庆忌,专诸王僚完全不是一码事。这就不能不引起很多人对这一仗的怀疑,所以这个“刺”字就很能引起大家的兴趣了,似乎关羽斩颜良的背后还有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好了,看看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里是怎么说关羽斩颜良的:

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河北军见了,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公飞奔前来。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中军众将,心胆皆碎,抛旗弃鼓而走。云长忽地下马,割了颜良头,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似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未尝见此神威,谁敢近前。良兵自乱。曹军一击,死者不可胜数,马匹器械抢到极多。关公纵马上山,众将尽皆称赞。公献首级于曹操面前。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操曰:“将军神威也!”关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燕人张益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操大惊,回顾左右曰:“今后如遇燕人张益德,不可轻敌。”令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史官故书“刺”字者,就里包含多少,有刺颜良诗为证。前三首,赞关公刺颜良;后一首,专道关公荐张飞英勇。诗曰:

颜良字什么

望盖挥鞭骑若风,将军飞入万军中。

马奔赤兔翻红雾,刀偃青龙起白云。

虎豹堕牙山鸟静,凤凰坠羽树林空。

历观史记英雄将,谁似云长白马功!

又诗曰:

白马当年事困危,将军立效干功时。

斩头出阵来无阻,策马提刀去莫追。

颜良字什么

壮志威风千古在,英雄气概万夫奇。

堂堂庙貌人赡仰,忠勇惟君更有谁?

又诗曰:

千万雄兵莫敢当,单刀匹马刺颜良。

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

又诗曰:

来往军中胆气高,平欺许褚胜张辽。

颜良字什么

又夸益德真勇猛,致使当阳喝断桥。

别说是在过去,就是放到现在,你让刚看完《三国演义》的小学生看这一段,他能不惊讶咂舌吗——原来大名鼎鼎的关羽是这样斩颜良的啊

古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反正是符合了他们“关羽斩颜良必有蹊跷”的这种心理,转过头来他们就觉得,《三国演义》说的有道理啊,可以用来解释《三国志》的问题。所以《三国演义》“羽翼信史”的功能就出现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可以说,古人是很情愿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混淆的,这对于他们而言其实没什么,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是陈寿裴松之,犯不着为了古人那点事斤斤计较,能够解决心里的疑惑就得,管那么多真假呢,何况虚虚实实谁又说得清楚?

不管怎么说,古人还是抱着求学的态度的。

但是到了现在就不一样了,因为现在的人太闲了,对这些事上头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看完《三国演义》以后,道听途说了一些有关正史的内容,开始觉得自己被《三国演义》欺骗了,认为《三国志》说的才是真的,才值得去深入,开始批判《三国演义》的不真实性,指责其他看《三国演义》的人,似乎道听途说过一些有关《三国志》的东西后,内心就油然而生了无限的成就感,急于要表现自己——我了解的是历史的真相,你们看的都是冒牌货。

这才是关键所在,现在的人太喜欢为人师表,殊不知自己也是一知半解。

也就容易理解,

为什么正史帝层出不穷,

为什么那么多人指责《三国演义》

因为这些人压根没有一个概念,《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三国志》是史书,他们原本就没有厘清这个概念,把两者混为一谈(小说和史书的区别不用我多说了吧)更误以为是《演义》欺骗了他们,其实不外乎是自欺欺人罢了。

同样的例子我举一个,金庸《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这个人历史上是真实存在过的,和书里的郭靖出入很大,但是为什么很少有人去指责金庸欺骗了他们,去骂《射雕》不是正史呢?

因为他们之中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的宋朝真的有一个郭靖。

而知道的人,也不会依仗着这一点微末的见识来卖弄。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