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的简介(简介齐白石的画)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为了加深您对于齐白石的故事的写作认知,下面山草香给大家整理了7篇关于齐白石的小故事,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篇一

齐先生接受徐悲鸿邀请授课,可以不登讲台,不拿粉笔。徐对齐先生说:“你不上讲台,我替你讲,你在下面演示就行了。”学生自然欢迎两位名师同时授课。

但齐先生还是很少来授课,一般多是碍于交情,面子拉不下来,才去上课,所以写齐先生的文章便很少有写他授课的一些事情。抗战期间,白石老人授课四块钱一小时,授一次课三小时,十二块钱。他有辆黄包车,外面包着蓝色布幔子,帘子上绣着两个醒目的白字:“齐宅”。先生头戴毡帽,帽顶缝一个大红球,手持藤杖,鞋上缝了个铜铃,走路时发出丁零、丁零的声响。

齐先生每次上课,一般都有几个女学生特别殷勤卖力,研墨铺纸,整理课桌,再用宜兴壶泡好上等茶,等齐先生一到,好多学生跑下楼梯围着他鼓掌。老人迈步下车,满脸堆笑。当走到萧琼面前,老人伸手掐一下她的小脸蛋,问:“你爸爸在家吗?”——该学生的父亲是萧龙友,北京城内四大名医之一。萧琼回答:“去天津了。”“告诉你爸,过两天我去看他。”随后齐先生又和别的女孩子问东问西,闲聊个没完,当他走进教室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小时。

我们男学生因为受到冷遇,心里不平衡,低声向女学生喊话“半袋面粉没有了”,因那时一袋面粉四元钱。齐先生迈步走进教室张望一下,见课桌上纸已铺好,墨也研好,就拿了一支大斗笔醮墨,但不画,又开始闲聊。女生围着桌子两三圈,把我们男生挤在外层。齐先生问问这个女孩子,又问问那个女孩子,一个钟头过去了,才画了一个像大萝卜一样的东西。同学们都不知道画的是什么,只见他又取了小笔,信手勾几笔,原来是一只雄鹰,同学们又拍掌叫好。

隔壁是西画科的教室,我们的声音引得隔壁的老师学生跑来围观。他们感到很奇怪,上课怎么还拍巴掌。齐先生让女孩子把画挂在墙上,半天不吭声,然后才添松枝。同学争着说:“齐老师给我题款呀。”他说:“题款就不够本了。”老人家心里明白,薪资一共才十二元,抵不上一张画。半天勉强画了两张画,都不题款。

得了画的女孩子高兴极了。她们想出了一个点子,过两三天拿着画去齐家,说:“齐老师,我们来看您了。”于是出示画件:“齐老师给我们题上款呀!”齐先生摇摇头,这时上去两三个女孩子,逮住他的左右手,另一个拿笔舐墨说:“你题不题?”齐先生无可奈何,笑着说:“好,好,我题,我题。”放开他的右手,左手还逮着,题了款,还得盖章。齐不肯盖。女孩子们就到处找图章,齐的图章很多,有两百多方,找到几方,齐见了摇摇头,忙说:“那些图章不能用。”他用嘴努一努,指指抽屉里。同学们打开抽屉,取出图章,在一张画上盖了六七个。“齐老师,我们走了,过几天再来看您。”老人家捋着胡子,目送几个女孩子的身影,两眼眯成一条线,甜甜地笑着。我的女同学收藏着齐先生的一些画,那都是精品。

齐白石名人故事 篇二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三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白石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八岁就给人家放牛、砍柴。牛在吃草,他就用柴棍在地上画画。后来,他当了木匠,白天干活,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学画。夏天蚊虫叮咬,冬天两脚冻得发麻,他都不在乎,一直画到灯油燃尽为止。就这样,他画的画越来越好了。

白石爷爷家里种着许多花草,招来许多小昆虫,水缸里还养着鱼和虾,他每天仔细地观察它们。他要画蚱蜢,就跟在一只蚱蜢后面满院子跑,一直到看清蚱蜢跳跃时双腿的'动作为止。别人劝他把蚱蜢拴住,他说拴上绳子蚱蜢不舒服,动作不自然,那就画不准了。

勤于观察和刻苦练习使齐白石爷爷获得很大成功,他的画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篇三

从小读《三字经》,就知道了古人"负薪"、"挂角"的勤学故事。"挂角"说的是唐朝李密,初为隋炀帝宿卫,后辞去发愤读书,骑牛到外地寻师,以《汉书》挂牛角,行、止皆展读。阅《齐白石状略》,知道这位杰出艺术家少时也曾"挂角"读书,打下古文基础。

白石老人留下的古文作品,不及他写的诗多,但从他的《自状略》中,可以看出其古文功力和特有的风格。他出身贫苦农家,11岁以前放牛、砍柴,在劳动中抓紧时间读书,还以树枝在地上、墙上练习写字。有一天,在山上专心读书,忘了砍柴,粪也拣得不多,吃完晚饭又提笔写字时,他祖母就叹息着说:"伢儿,你投错了人家。"对于这一儿时经历,他在《自状略》中这样写:

王母(即祖母)曰:"今既力能砍柴为炊,汝只管写字。俗语云:“三日风,五日雨,那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孙奈何?惜汝生来时走错了人家。"于是将《论语》挂于牛角,日日负薪,以为常事。

上面的引文只有几十字,逼真地描摹了祖母当时口语,表达了她既忧伤又惋惜之情,也记述了齐白石为了励志成材,每日外出砍柴然又不废读的真实情况。这样简洁的文言,自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篇四

很多人不理解齐白石在门口和客厅里都贴着卖画刻印的润格,诟病于老人的吝啬。他们哪里知道齐白石的艺术道路是怎么走过来的,若知道,也许就不会怪罪了。

齐白石的小儿子齐良末回忆父亲时说:“经济上他很拮据。他也是考虑到今后,他有两家子人要养。家乡那些人都没办法了,也没有田地,什么都没有,常常有亲戚会到北京来看他,临走时再带走点钱,没办法。这两家的困难都压在他一个人的肩膀上,他的压力是相当沉重的。”

《白石老人自述》里有这样的话:“我不希望发什么财,得到一点润笔的钱,就拿回家去,奉养老亲,抚育妻子。只图糊住了一家老小的嘴,于愿已足。”

从齐白石卖画的润格中,不仅可以见其吝啬,见其性情、心境,也可见得白石老人的耿直,见其冷涩的幽默。

1920年,他写道:“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庚申秋直白。”

后来,此润格增补如下文字:“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十圆。藤萝加蜜蜂,每只二十圆。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庚申正月初十日。”

1922年增补:“有为外人译言买画者,吾不酬谢。”

1940年的一则,则有弦外之音:“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自注:吾年八十矣。尺纸六圆,每圆加二角。卖画不论交情,君子自重,请照润格出钱,切莫代人介绍。心病复作,断难报答也。与外人翻译者,恕不酬谢,求诸君莫介绍,吾亦苦难报答也。”

1941年的一则亦颇有意思:“凡藏白石之画多者,再来不画,或加价。送礼者,不答。介绍者,不酬谢。已出门之画,回头补虫,不应。已山门之画,回头加题,不应。不改画,不照相。凡照相者,多有假白石名在外国展卖假画。厂肆只顾主顾,为我减价定画,不应。九九翁坚白。”

这里竟然要用到“坚白”二字!其实,这样的润格告白,内里也应该是辛酸以至于无奈的。齐白石身上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1921年,他从北京到长沙,遇到老友索画,多年故交,老人欣然画了给他。第二年,齐白石再到长沙,这位朋友照样又拿着画纸来索画。齐白石无奈又画了,不过把画画好后,在上面题写了一首诗:“去年相见因求画,今日相求又画鱼,致意故人李居士,题诗便是绝交书。”

绝交书似过于严肃了。可是白拿人家用来养家糊口的画,也不合适吧。

还有一件事,也能说明齐白石老人的性格。

1932年,家里来了客人。是熟客。也就不是讳,可是客人走后,老人一幅心爱的《虾》却不是了。老人气不过,后来写了一幅《告白》贴在墙上:“去年将毕,失去五尺纸草虾一幅,得者我已明白了。壬申。白石老人。’即便是清楚谁拿去了,老人也不会去追索。不过是用这种方式泄一点儿埋怨;再见面时候,那人自然羞愧,不过是两个人心照不宣罢了。

白石老人靠卖画为生,难免有应酬,也难免有无奈之作。齐良末说:“应酬之作是有,有些他不喜欢但人家非强买强卖这一类的,他不得己也画。比如说画一只虾10块钱,两只虾就是20块钱。人家说了,我没有那么多钱,只有15块钱,怎么办?他就这样了,那边画—只整虾,那上头再画一个虾脑袋,15块。这样的事常常有。所以有时候那一张纸四尺长,右下角底下就画俩小鸡。四尺长条一尺宽,左上角写着‘白石老人’四个字,中间全是空白。因为人,家不给钱,或给得少。这类画现在成了了不起的绝版画。我父亲跟人家说,您哪有这样做的明?你弄那么一张纸来逼着我这么弄,我给你画俩小鸡就完了,别的没有。我父亲是很执着的一个人。”

白石老人一辈子不画没见过的东西,可址偶尔也有例外,毕竟南北两大家子人要生活。

一次一个买主非要齐白石画一条龙。齐白石没画过,可是一转念,有了办法。只见齐白石在纸上画了一只大花瓶,又在花瓶上画了一条龙。画完,齐白石笑了,买家也笑了,俩人痛快成交。

毋庸置疑,生活的压力很深地影响了齐白石对于金钱的意识和行为。齐良末回忆道:“他有钱了不存银行,东西都放在身边,就在院子里头。就这么大的一木头疙瘩,平常谁也不注意,就扔在院子里,风吹雨淋日晒都没事儿。后来有收破烂的过来,我妈一看这东西没用,就想换点火柴。破木头有什么用?那么大,劈又劈不开,我妈就把它卖了。我爸正巧回来——就说我爸不破财——我爸看见了,说,哎!这不是我们家的嘛。人家说卖给我了,我爸说那不行,你回来,这个我不卖,我还有用处呢。我爸把这木头弄回来后,狠狠地骂了我妈一顿。他说这个你怎么能卖?那里头藏着金条!他托人给弄的金条,他就怕别人拿,扔在那不起眼的墙犄角里。

“还有一个,我们家那院子、那房子该整修了。年久失修,政府说帮忙给弄弄吧。那会儿我爸还活着呢。政府说修,就让拆吧,从上头拆,拆到墙半腰往下头一点儿了,突然上头的工人就在那儿打起来了。大家伙/L说怎么回事?哎哟,那里有金条出来了。我爸在砖头里头藏了金条。我爸说别挖了,他突然又想起可能底下还有什么东西,他说你们都走吧,这房不修了。从此我们家那房就拆到这儿,底下没再拆,就重新给恢复了。”

在拍摄的齐白石的纪录片里,能看到他身上挂着一大串钥匙。他管这个家,早晨起来他会去把大门打开,晚上亲自关门。屋子里的哪个抽屉里放了什么东西他都是有数的,他闭着眼睛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东西。

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忘记的是,齐白石在京城的生活条件稍好一些之后,对来自湘潭的故人,甚至是平生未曾谋面、只要是来自家乡的生活无着的人,都会慷慨解囊。这与他日常的吝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齐良末回忆:“除了自己至亲的这些人,只要是湖南乡下来的人,湖南老家来的人,能够说湖南话,能够通报说自己是湖南什么地方来的,可能没钱回家了,不够路费了,现在很艰难,我父亲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先请人家吃顿饭,然后拿出50块钱来,给他做路费。那时候的50块钱,除去北京到湖南的往返车费,还能剩余好多。我亲眼见过一个人,拿着钱,我父亲给的钱,那人的手直在那儿抖。”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篇五

光绪14年(公元1888年),24岁的齐白石还是个雕花木匠,叫齐纯芝,人称芝木匠。附近有个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又喜结交朋友的秀才胡沁园先生,从芝木匠的一举一动中看到了他天赋才气过人,且有刚直不阿的品格,认为他是个非凡之人,若有名师栽培,定会前途无量。于是,胡沁园决定将他收为门生。胡问:“你愿不愿意读读书、学学画?”芝木匠答:“愿意倒是愿意,只是家里穷,年岁又大了,怕学无所成。”胡沁园说:“怕什么!《三字经》里面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你正当此年龄,只要有志气,什么都学得好,我有意收你为徒,你可以在我家一面读书,一面卖画养家。”芝木匠听了,激动万分,立即向胡沁园深深地三鞠躬,九叩首,行了大礼。

从此,纯芝在胡家住下,“烧松烟以夜读,步落月而晨吟”,潜心钻研诗词书画。胡沁园是书香门第,教育子侄外甥和家人不得对纯芝有任何怠慢、冷落的表现,并准备了15担谷、300两银子,着几个力夫送到他家,解除其后顾之忧。

胡沁园为便于纯芝将来作画题诗,给他取了几个名字。胡沁园对为纯芝授课的陈少蕃先生说:“按照老习惯,在授课前需要给纯芝取个名、取个号,是不是取个璜字,斜玉旁的璜。”陈说:“好,有意思,半璧形的玉。取个什么号呢?”“你看,濒生如何?”“不错,湘江之滨生,湘江之滨长。”胡沁园说:“画画恐怕还要取个别号。纯芝的家离白石铺近,就叫白石山人吧!”从此,“齐白石”这个名字,伴随着他辉煌的艺术生涯,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传遍了五洲四海。

齐白石自称在诗书画印中其“诗第一”。齐白石很爱诗,作画从学诗开始,从学诗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齐白石开始攻读唐诗,不到半年就把《唐诗三百首》基本读完。一次,胡沁园询问他学唐诗的情况,他对答如流,把唐诗背得滚瓜烂熟。又过了2个月,他读了《孟子》、《春秋》,然后攻读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硬是把一部164卷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攻下来了。齐白石在胡家日夜吟诗作画,进步神速。

一年一度的诗会到了,诗友们欢聚一堂,吟诗作赋,大家在吟诵自己的得意之作。胡沁园来到齐白石身边悄悄地说:“你也吟诵一首吧!”齐白石走上前去,深深地向大家行了鞠躬礼,然后吟诵自己的第一首诗:“盛名之下岂无惭,国色天香细品香。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诗友们报以热烈掌声。胡沁园说:“盛况难再,是不是还要濒生画幅画,助助兴。”齐白石答:“试试吧。”十来分钟后,一枝傲霜斗雪的腊梅出现在宣纸上。这是齐白石拜师后的第一幅画,表现得是那么有诗情、有画意,又获得一阵阵掌声。有人提议胡沁园题上款以作留念。胡先生挥笔写下七言诗:“藉池相聚难逢时,丹青挥洒抒胸臆。寄意腊梅传春讯,定叫画苑古今奇。”落款是“濒生作画,沁园题诗并书”。

齐白石全家7口,4代同堂,全靠他维持家庭生活。每当想到贫寒的家境,总是彻夜难眠。胡沁园看透了他的心事,说:“把画学好了,还怕没饭吃!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你有了这支笔,什么都可以改变。”齐白石决心按照恩师的指点,走卖画养家之路。首先,在胡沁园的引荐下,齐白石为胡的姐夫、一位70多岁的长者云山居士画像。傍晚时分,一张高3尺多、宽2尺多的巨幅画像完工了,大家称赞他画得传神。此后,请齐白石画像的越来越多了。每画一张像,人家就送他一二两银子。齐白石走上了卖画养家之路,家庭生活有了转机。

一次,齐白石精心画了两幅画:一幅是《耕牛图》,意思是像牛一样老老实实耕读在砚池里;一幅是《兰竹园》,兰气飘溢,意思是虚心学习永不骄傲。他将这两幅画挂在室内,又写了一个条幅,上面写着“甑屋”两个大字。意思是说可以吃得饱了,不像以前那样锅里总是空空的了,心里也踏实了。齐白石61岁定居北京后,为了永远不忘这段艰辛学画生涯,他又在自己的住处布置了一间屋,取名“甑屋”,在匾额上写着:“余未成年时喜写字,祖母尝太息曰:‘汝好学,惜来时走错了人家。俗语云: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儿奈何!’后二十年,余尝得写真润金买柴米,祖母又曰:‘哪知今日锅里煮吾儿之画也。’匆匆余六十一矣,犹卖画于京华,画屋悬画于四壁,因名其屋为甑,其画作为熟饭以活余年,痛祖母不能同餐也。”这是齐白石卖画养家的真实写照。

1895年,31岁的齐白石被诗友们推选为龙山诗社社长,向他求画的也越来越多。一天,齐白石正在裱画以便送人,开始上浆时,胡沁园来了,他看到那幅画很满意,觉得题词落款也好,但总感到这幅画中还缺点什么,就问:“濒生,你怎么不落印呢?不要以为只要把画画好就是好作品,印在每幅画中能起关键作用,中国画是以诗书画印为一体的姐妹艺术,印在艺术中也是一个门类,学问深着呢!”后来,胡沁园送给齐白石几方寿山石,要他去陈家垅找长沙来的那位刻印的名家丁可钧刻方印自备。齐白石把寿山石送去时,丁可钧爱理不理,齐白石把石头放在刻桌上就走了。第二天他去接章,连叫三声“丁师傅”也不见答话,齐白石气了,大声叫了一下,丁才回过头,把那方寿山石往齐白石身上一扔,说:“拿回去磨平再来。”齐白石为这方石磨磨送送已是5次了,他再也忍不住,一气之下把石章拿了回去。晚上,他用修脚刀自刻一方印,叫“死不休”闲印章。

1914年5月22日,被齐白石称为“半为知己半为师”的胡沁园不幸逝世。噩耗传来,齐白石失声恸哭。他参照旧稿,画了20多幅为恩师生前赏识过的画,并亲手裱好,拿到胡沁园灵前焚化,还作了14首七绝、1篇祭文和1副挽联,表达对恩师的深切哀悼。挽联写道:“诱我费尽殷勤,衣钵信真传,三绝不愁知己少;负公尤为期望,功名应无分,一生长笑折腰卑。”这既是对恩师的悼念,也是自我勉励。

白石老人曾明码标价,画一只小鸡一块钱,有人讨价还价,要用四块半钱求画五只小鸡。白石不大情愿,画了四只小鸡,再画一只躲在树后只露出一半的小鸡,这样一来,鸡价虽不吃亏,却白画了一棵树没有算钱。他为人画虾也是按只计价,一次,有人要求多画一只,白石老人给他添上一只,却毫无生气,说:“这只不算钱的,是只死虾。”

临近冬天,齐白石上街买菜,见一乡下小伙子拉的白菜又大又新鲜,就问:“多少钱1斤?”小伙子正要答话,仔细一瞧,这不是大画家齐白石吗?他笑了笑说:“您要白菜,不卖!”白石老人说:“那你干嘛要来?”小伙子紧接着说了三个字:“用画换。”齐白石明白了,看来这小伙子认出我来了,便说:“用画换?可以呵,不知如何换法?”小伙子说;“你画一棵白菜,我给您一车白菜。”齐白石来了兴致“快拿纸墨来!”小伙子买来毛笔纸墨,齐白石提笔很快就画出来了。小伙子接过画,把白菜全放下,拉车就走。齐白石忙拦住他,笑笑说:“这么多菜我怎么吃得完?”说着,拿几棵白菜走了。

齐白石的简介

白石65岁时,农历五月家中来了一位求画的客人。他不求白石老人的游鱼雏鸡,也不求他的葡萄紫藤,单求白石从未画过的《发财图》。齐白石有些纳闷,便说道:“这发财的门路太多,到底您要画哪一种财路呢?”客人说:“就画一只算盘,如何?”白石老人听了这话,连连说道;“太好了!欲人钱财而不施危险,乃仁具也!”于是一挥而就,画了一幅算盘图,取名为《发财图》。在空白处题字,便把刚才跟客人有趣的对话写在画面上,客人携画而去。客人走后,齐白石越琢磨越觉得回味无穷,展开手边的宣纸,按原样再画一幅《发财图》作为家藏,这便是北京画院所藏的齐白石作品第116号《发财图》。

上世纪30年代后期,跟齐白石学画的一群孩子,大部分生活比较困难,有时连纸笔都买不起。齐白石来了灵感,他把学生分成两班,一班到市场上卖画,一班留在家里磨墨,磨好的墨倒在一个大脸盆里,然后叫两个调皮的胖学生脱去裤子,在他们屁股上抹上墨,让他们在裁好的宣纸上坐,坐一下,纸上就印下两个黑墨团,也就是两片墨荷叶。两个学生一气就坐出来一二十张。这时候,齐白石笑眯眯地提上笔,在墨荷叶上刷刷几笔,迅速画上几枝斜茎,勾出两朵含苞欲放的荷花,再在荷叶上勾上几条筋络,题上两句诗,一幅荷花图就画成了。等晾干后,钤上印章,马上让学生送到街上去卖。学生们把这些画戏称“坐画”,拿到市场上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齐白石名人故事 篇六

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 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

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到,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在座的人见状很惊讶,齐白石深受感动。几天后特向梅兰芳馈赠《雪中送炭图》并题诗道:

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

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梅兰芳不仅拜画家为师,他也拜普通人为师。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请他指正,称他“老师”。

齐白石励志的故事 篇七

齐白石是我国最著名得画家之一,他最善长画小虾小虫等小动物,另外,在篆刻方面他也颇有建树。

齐白石年轻得时候,他就很喜欢篆刻。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等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你得印就刻好了。”别得人都以为老篆刻家戏弄齐白石,劝他不要理那老家伙,齐白右却真得挑了一担础石来,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么专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得淤泥却越来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统统都化为泥了,齐白石也练得了一手好篆刻艺术,他刻得印雄健、洗炼,独树一帜,达到了炉火纯青得境地。

有一次,他过生日。由于齐老是一代宗师,学生朋友来了很多。从早到晚,客人络绎不绝,老人笑吟吟地迎来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后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持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着了。

第二天,齐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他顾不上吃饭,先到画室去做画,家里人都劝他吃饭,他却不肯歇一歇。总算五张画画完了,家人都长长得松了一口气,等着他吃饭。谁知他摊纸挥毫又继续作起画来。家里人怕他累坏了,都说:“您不是已画够五张了吗?怎么还画呀?”

齐白石的简介

老人轻轻抬起头说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没作画,今天追画几张,以补昨天得‘闲过’”。说完,他低下头继续作起画来。

正是凭着这种勤奋精神,齐白石老人得画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得喜爱。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上面的7篇关于齐白石的小故事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齐白石的故事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最新范文

张祜代表作著名诗【6篇】10-17

迟到情况说明书范本优秀5篇10-17

元宵节的日记优秀12篇10-17

女贞子的功效作用和药用价值【优秀6篇】10-17

莲藕的功效与作用【精选6篇】10-17

这天我回家晚了初一作文最新5篇02-19

高考加油经典文案精选9篇02-19

军训的感受(优秀7篇)02-19

适合五月发的唯美文案优秀7篇02-19

中秋节的简短精美句子(优秀3篇)02-19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