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恒公(扁鹊见蔡恒公的文言文)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

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扁鹊见蔡恒公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

以上是大家熟悉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中学语文课本上就有。

2008年我在云南心理卫生中心举办工作坊,有一个环节是分享关于“通心”的感受,富有创造性的学员张红丽在发言时想到了这个故事。她是一位精神病医生。当她提到这个故事,我感到有一些新颖,甚至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下面是对话的记录:

张红丽:大家都知道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吧?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 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什么道理呢?就是扁雀和蔡桓公通心失败的案例,不通心的案例。

扁鹊见蔡恒公

许金声:大家给她一个掌声!全人心理学通心的理论必须接受所有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检验,如果关于通心的理论,还不能接受所有的有关人际交往的事例的检验,那么它就还不是一个普遍的东西,就还不能用“公式”这个术语。普遍的东西必须适用普遍的情况。这里的检验也包括历史上的案例。大家所说的公案,也是可以检验的。如果通心不能够解释某一个公案了,说明通心的理论还是不彻底。那我们现在就问,用通心的理论以及通心公式怎样来解释“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呢?这个可能稍微有点困难,我先提示一下大家,这里必须要用上我的“通心者”和“被通心者”这个划分的理论,这个也是通心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要点之一。

扁鹊见蔡桓公,发现他有病,并且告诉他有病。他是什么目的呢?他的立场是什么?他是否真的想给蔡桓公治病?这些看来都是不清晰的。如果真的想给蔡桓公治病,那么,作为通心者,他就应该考虑如何说,才能够让蔡桓公相信,接受他的治疗。所谓“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而扁鹊每次仅仅是简单告诉蔡桓公一些生病的信息而已。或者,他能够提前洞察他说服蔡桓公的“通心成本”,就用不着拖几个十天才走掉……

(大家展开讨论)

学员1:……但是他没有真正的和蔡桓公通心,没有了解他的感受。

省略……

你认为呢?

该工作坊结束之后,我就产生了一个用通心理论来解释历史、典故的想法。

扁鹊见蔡恒公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