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朗读(庖丁解牛语音朗读)


庖丁解牛朗读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抱怨工作辛苦,没有成就感。艺术创作太艰辛,缺乏灵感。不如停下来,重读下庄子笔下记录的这个叫庖丁的屠夫,看看他的解牛之道。

技进乎道,最初来自于庄子的“庖丁解牛”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梁惠王邀请庖丁表演解牛(宰牛)的过程,只见庖丁解牛的过程中,无论是手碰触到牛,肩膀靠着牛,脚踩着牛,膝盖顶着牛,乃至动刀解牛,发出霍霍的声音,无不暗合音乐的节奏,动作也富有舞蹈般的美感。简直就像是在表演知名的乐舞,如商汤时代的〈桑林〉、帝尧时代的〈咸池〉一样。

梁惠王连连称赞,说,“你这技术怎么这么强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哗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技术是人为的,道是自然规律,庖丁的解牛过程可以说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达到这样的成就,庖丁有几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一、专注的精神。庖丁19年专注的做解牛这一件事,宰了几千头牛。进而做到了看牛已不是牛,而都是牛的生理结构,才能做到他的刀不用碰触牛的筋骨。相比之下,信息和物质更加发达的今天,也产生了太多的诱惑,像手机这种专门分散注意力的产品,我们却很难做到完全离开它,哪怕只有一天。

二、持续的成长。庖丁也说了,自己是从一开始的见牛是牛到不见全牛,再往后,都不需要用眼睛来看,感官都可以停止,只需要精神的活动。虽然他只是个屠夫,但这个屠夫是在宰牛这件工作上做到了19年的持续成长,而不是19年的重复工作。人的生命有限,但是花19年专注于一件事练就一般神技,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啊。

三、放松的心态。庖丁的宰牛技术做到了顶级,但他没有把自己局限于一个匠人,而是在胸有成竹后,以一种放松的心态,把自己升级为一名艺术家,工作的过程就像是一次艺术创作,宰牛的声音如同音乐般有节奏,其动作如同舞蹈般有韵律,工作完成如同完成一件艺术作品一样满足。这样的工作简直是一种享受啊。

庖丁解牛的故事,我很小就读过(当然也是来自蔡志忠先生的《庄子说》)。如今再看,又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我被各种诱惑分心时,及时提示我要专注;在我思路枯竭时,提示我可以在深入洞察中获得发现;在我紧张焦虑时,提示我松弛感比紧绷更容易受欢迎,也更容易解决问题。所以说,好书还是得多读呀。

“左读右书”这个公众号是用来记录本人日常读书和书法创作的平台,欢迎各位读者在评论区留言,写下自己的感想认识,推荐好书,相互交流。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