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祗(枣祗字什么)


自汉廷迁都至许县后,许县就可以被称为“许都”了。

由于袁绍不满,曹操将大将军一职让给袁绍,自己领司空,行车骑将军(详情见下一节)。同时,曹操着手提拔自己的心腹入朝为官。

【曹操心腹亲信出任朝官、地方官】

首先,荀彧出任尚书令,侍中钟繇为尚书仆射。

自六月汉廷入雒阳后,是太尉杨彪守尚书台,到了九月入许都后,杨彪以身体抱恙免职,曹操以荀彧,这位自己最信赖的心腹坐镇尚书台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尚书仆射是尚书台中“二当家”。因为当年王必去长安朝贡时,李傕对曹操不满,是钟繇从中帮忙说情,李傕这才宽待曹操的。所以,曹操有恩必报,不但提拔钟繇,还给他封侯(东武亭侯)。

程昱为尚书、济阴郡太守,督兖州。

程昱在建安初成为六部尚书之一,其身份又是兖州名士;约建安三年(198年)末,曹操因为自己长期驻扎豫州,而又任命程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郡太守,返回兖州,都督兖州军事,等于是曹操将兖州事务交托给程昱,作为自己的代理人。

枣祗为羽林监。

枣祗是曹操心腹,曹操把他从兖州调入朝廷,掌控羽林军。羽林监分左、右两职,为羽林中郎将之下。

由于记载太少,我们无法判断出枣祗是担任左监还是右监,也不知道羽林中郎将是谁担任,只能解读出:曹操让心腹进入朝廷禁军(南军)系统。

丁冲出任司隶校尉。

丁冲是曹操老乡兼故交,曹操的母亲、妻子可能都是丁冲家族的女性,另外,汉末司空丁宫也有可能也是这个家族的人。

夏侯惇为济阴郡太守、河南尹。

夏侯惇在建安初出任济阴郡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封邑七百户。当时,本地有旱灾、蝗灾,夏侯惇亲自率领兵民,截断太寿水作陂,种植稻谷。

约建安三年(198年)末,夏侯惇领河南尹。

陈志《夏侯惇传》:(夏侯惇)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

夏侯渊为陈留、颍川郡太守。

夏侯渊在建安初接替夏侯惇为陈留郡太守,后(建安五年之前)转为颍川郡太守。许都在颍川郡境内,颍川郡太守的地位可想而知。

曹仁为广阳郡太守。

当时广阳郡在袁绍地盘上,如果“广阳”这两个字没错的话,曹仁这个官职确实显得尴尬。

谢鍾英曰:曹仁为太守在建安初,时广阳为袁绍地,仁遥领而已。

曹洪为谏议大夫。

曹洪这个大夫职位是闲职。

所以综合看来,两夏侯在建安初坐镇兖州(陈留、颍阴),约三年(198年)末,掌控河南、颍川;两曹都是虚职、闲职,也能看出曹操亲待夏侯氏甚于曹氏。

满宠为许县令、薛悌为泰山郡太守。

满宠与薛悌本均是曹操的兖州从事,现满宠改任首都县令,可见信赖,薛悌则出任泰山郡太守。

李典为颍阴县令。

青州刺史李整逝世,其李家军从青州撤出,李典任颍阴县令,拜中郎将,统帅李家军。至建安五年(200年)之前,兖州增设离狐郡,以李典为

陈志《李典传》:(李)整卒,(李)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

【曹操司空府官员】

建安初,曹操的官职是司空(朝官)、兖州牧(地方官)、行车骑将军(军职),说白了就是军政两权,且不论哪种职位,均可以开府招纳英才。

当然史书上对这段时间的曹操大多以司空来称呼,其公府也以“司空府”相称。下面就罗列一些入曹操司空府的名士。

毛玠、王必原为兖州从事,现毛玠出任東曹掾,负责为曹操司空府选拔官员,王必出任主簿,负责文书工作。

司马朗是司马防之长子,曹操年轻时的雒阳北部尉就是司马防参与任命的,可见曹操与司马家有些渊源,年仅二十二岁(虚岁)的司马朗也入司空府为掾。

国渊师从郑玄,与邴原俱为青州名士,因为躲避战乱,而与管宁一同渡海到辽东避难,如今听闻许都安定,国渊与邴原都返回故土,并接受曹操的征辟,入了司空府为掾。

国渊被曹操任命负责屯田事务,邴原又出任东阁祭酒(大概是负责接待名士工作的负责人)。

《太平御览·卷467》引《邴原别传》:魏太祖为司空,辟(邴)原署东阁祭酒。

徐奕本是徐州人,因为躲避战乱(曹操伐徐州)而至江东避难,本年,他拒绝孙策的征辟,返回故土,接受了曹操的征辟。

河东卫觊、山阳凉茂入司空府的时间不确定,只能说可推为此时。

实际上曹操拥有的是一个“威力加强版”的司空府,其中不但拥有司空府基础的职能部门,还增设了负责军事谋划的部门:军师。

——这便是曹操的幕府雏形由来(后来的丞相府更是壮大)。

军师这种职务最早的雏形大概见于汉末中平二年(185年),车骑将军张温西征凉州时,以孙坚、陶谦为参军事。这种“参军事”的职能大概就是替将军出谋划策的临时军职,但是战后又会罢免。

到了此时,天下战乱不止,曹操所设的军师就因为长期存在而逐渐形成建制,至建安三年(198年)正月,曹操始设军师祭酒。

陈志《武帝纪》:(建安)三年(198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

荀彧为曹操推荐了两名军师:荀攸和郭嘉。

枣祗

荀攸当初想去益州避难,但是由于道路不通,就在荆州住下来了。许都新设之后,曹操亲自写信给荀攸,并任命他为汝南郡太守(当然是以朝廷的名义)。荀攸果然应征,抵达许都,曹操又任命其为尚书。

大约是在建安二年(197年)末,曹操亲自到尚书台拜见荀攸,相谈之后,大喜过望,甚至对着荀彧、钟繇夸赞荀攸,说到:“公达(荀攸字)真不是普通人啊!我和他商议大事,何愁天下不定!”此后,将荀攸吸收为自己的谋士,担任军师。

陈志《荀攸传》:太祖迎天子都许,遗(荀)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于是征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太祖素闻攸名,与语大悦,谓荀彧,钟繇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以为军师。

郭嘉早年投奔袁绍,成为幕僚,但是他与袁绍接触的时间长了,就看出袁绍成不了大事,于是告辞而去(可能是返回故乡豫州颍川郡)。就在许都新设之际,曹操倚重的谋士戏志才去世,曹操向荀彧征求后继人选,荀彧便向曹操推荐了郭嘉。

郭嘉欣然应征,他在见过曹操后,出门便高兴的说道:“(曹操)真是(太适合做)我的主人啊!”

同样的,曹操也对郭嘉给予很高的评价:“能使我成就大业的人,必然是郭嘉啊!”曹操任命郭嘉为军祭酒(据此,郭嘉应为建安三年才入曹操的司空府)。

最后说一个奇怪的事,曹操还对袁绍的幕僚辛毗伸出了橄榄枝,但是辛毗置之不理。辛毗的哥哥辛评是袁绍的重要谋臣,由此可见辛毗也对袁绍忠心不二,他不想效仿荀彧投奔曹操,与兄长各事一主。

陈志《辛毗传》:太祖为司空,辟(辛)毗,毗不得应命。

在荀彧家族中,除了荀谌(荀彧四兄)效忠袁绍之外,荀衍(荀彧三兄)、荀悦(荀彧从兄)则是归附曹操。荀悦则是在建安元年(196年)六月之后入了曹操的镇东将军府,荀衍记载不详,大概也可以推为与荀悦同时应征的吧。

汉廷都许之后,荀悦担任黄门侍郎,与孔融一同为皇帝刘协讲书授课。

范书《荀悦传》:(荀悦)初辟镇东将军曹操府,迁黄门侍郎。献帝颇好文学,悦与彧及少府孔融侍讲禁中,旦夕谈论。

【名士出任朝官】

当然,曹操不可能只“任人唯亲”,也必须提拔名士,装点许都汉廷的门面。当然这部分人中不一定都是曹操、荀彧时所选拔的名士,也有些人可能早就在任,而曹操不罢免他们,就足以表明是认可这些名士的政治影响力了。

赵温为司徒。

赵温出身益州世家,与其兄赵谦在董卓、李傕时期都能身居朝廷要职(三公、尚书令、司隶校尉等)。至建安初,曹操只罢免了太尉杨彪,也不愿动他,其中缘由,要么是赵温亲近曹操,要么是曹操也需要赵温这块招牌。

自此,汉廷三公只有两公在职:司徒赵温、司空曹操。太尉一职长期空置。

桓典为光禄勋。

桓典是龙亢桓氏族人,世传《尚书》,为人正派。桓典年轻时是由沛相王吉所举荐为孝廉,而曹操也可能是王吉所举,所以桓典和曹操很可能同是王吉门生。

张俭为卫尉。

张俭是第二次党锢的党魁,兖州山阳郡人。如今他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多年前他都曾拒绝了何进等人的征辟,如今他却给了曹操面子(可能是曹操的兖州牧光环作用),到许都上任。不过,他抵达许都后,就闭门不出,至建安三年(198年)病故。

此后朝廷(曹操)征辟避难在交趾郡的袁忠,袁忠却在途中病逝(《曹瞒传》载“因为袁忠得罪过曹操,所以在建安年间他被曹操报复杀害”之事应该是捏造。范晔在《后汉书》中惯于贬损曹操,多从《曹瞒传》中取材,却没有将此事录入《袁忠传》,可见虚妄。),次年(199年),又拜徐璆为卫尉。

郑玄为大司农。

郑玄在此时算是天下名士中的楷模了,按袁纪,在建安三年(198年),朝廷(曹操)以公车征辟郑玄位大司农,他也给了曹操这个面子,到许都受命。虽然不久后,郑玄又以身体欠佳为由辞职回乡,但“郑司农”这个称呼已经传遍了天下。

徐璆为廷尉(未至)。

徐璆自灵帝时被宦官和外戚(董太后)排挤,被罢官;董卓秉政后,提拔他为汝南郡太守,后投奔陶谦,参与了第二次反董同盟,在陶谦与李傕和解后,他被陶谦表为东海国相。

建安初,徐璆接到许都征召,可是在中途被袁术扣留,袁术正准备称帝,要请徐璆出任三公,徐璆誓死不从。由于徐璆并未及时到任,故实际廷尉无考。

范书《徐璆传》: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徐璆),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璆乃叹曰:“龚胜、鲍宣,独何人哉?守之必死!”术不敢逼。

后来,徐璆在袁术败亡之后,才得以脱身,辗转至许都,历位卫尉、太常。

刘艾为宗正。

刘艾在东归时就已担任宗正,随献帝入许后,曾拜彭城相,大概因为吕布占据徐州的缘故,刘艾并未到任,而是继续在汉廷担任宗正,有史可查至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仍在任。

刘艾编写了《灵帝纪》、《献帝纪》,这可能是《东观汉纪》的续补工作的一部分。

刘宽之子刘松,也出任过宗正,时间未知,也有可能是在建安年间(更多可能是在长安朝廷时事)。

孔融为将作大匠、少府。

孔融原为北海相、青州刺史,在建安元年(196年)初,被袁谭击败赶出青州,本年末,孔融入朝为将作大匠,大概是负责许都的皇宫修建工作。

次年(197年),孔融拜少府。

赵岐为太常。

赵岐是关中名士,历经桓灵时期两次党锢,本年也是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了。赵岐随献帝入许有功,曹操领司空之前,还表示愿意让出司空给赵岐,可是赵岐又怎么会答应呢。

约在建安二年(197年),光禄勋桓典、少府孔融联名上书朝廷(曹操),拜赵岐为太常。

范书《赵岐传》:曹操时为司空,举以自代。光禄勋桓典、少府孔融上书荐之,于是就拜(赵)岐为太常。

陈纪为大鸿胪。

早些年,陈纪、陈群父子二人是投奔徐州牧陶谦的,大约在刘协东归时,陈纪入朝为尚书令。都许后,陈纪拜大鸿胪,陈群也被征拜柘县令(属陈国),但陈纪父子二人倒是奇怪,脱离曹操,投奔徐州吕布去了。

建安三年(198年)十二月,吕布灭亡后,陈纪父子又归附曹操,陈纪仍然担任大鸿胪,次年(199年)六月逝世(按《陈纪碑》文)。

路粹、严象为尚书郎。

路粹是陈留郡人,早年拜入同郡名士蔡邕门下,初平初,因为蔡邕随朝廷西迁长安,他也追随恩师而迁至三辅居住(大概也是住在长安)。建安初,他与京兆名士严象一同征为尚书郎。

陈志《王粲传》裴注引《典略》原文是“初平中”,当为“初平初”。

路粹后来被曹操看中,收为幕僚,署军谋祭酒(即军师祭酒),严象则在袁术败亡之后,领扬州刺史。

【名士出任地方官】

陈珪为沛相、陈瑀领吴郡太守。

陈珪出身徐州下邳世族,其从兄陈瑀为吴郡太守、陈瑀之弟陈琮为汝阴郡太守(东汉无汝阴郡,济阴郡为程昱所领,疑为汝南郡之误。)。

袁术本与下邳陈氏都是公族子弟,陈瑀曾被袁术任命为扬州刺史,后背叛袁术,建安初,陈瑀领吴郡太守(范书本传引谢承书云其不至),对抗江东孙策。

骆俊为陈国相。

骆俊是扬州会稽郡名士,以尚书郎拜陈国相,当时天下饥荒,骆俊安抚百姓,出资赈灾,周边的百姓都归附于陈国,本年(196年)陈国的土地获得非丰收,大批饥民因此存活下来。

杨沛为长社县令。

新郑县令杨沛因为给曹操送过干桑椹,曹操投桃报李,提拔其为(颍川郡)长社县令。

当时有曹洪的门客在本县不服从征调,故而被杨沛诛杀,曹操都支持杨沛的做法;无独有偶,又有曹洪的门客在许县违法被捕,曹洪写信向许县令满宠求情,满宠将人诛杀,曹操不怒反喜,对满宠称赞有加。

陈志《贾逵传》裴注引《魏略》:及太祖辅政,迁(杨)沛为长社令。时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先挝折其脚,遂杀之。由此太祖以为能。

陈志《满宠传》:时曹洪宗室亲贵,有宾客在界,数犯法,(满)宠收治之。洪书报宠,宠不听。洪白太祖,太祖召许主者。宠知将欲原,乃速杀之。太祖喜曰:“当事不当尔邪?”

言归正传。名士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范书《祢衡传》云:是时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正说明了建安初,许都汉廷吸引了全国各地像祢衡这样的士大夫云集于此。

此时,曹操的幕僚团队也得以壮大,除去创业初期的谯沛子弟和兖州故吏,来自四方的名士都陆续归附曹操,在这之前,是曹操无法想象的影响力。当然,这是因为曹操手里有汉廷这块金字招牌的缘故。

甚至之前与曹操敌对的人,也在犹豫,甚至摒弃前嫌,来到许都。

前文提到的徐奕可算一例,徐奕本是徐州名士,为了躲避战乱而避难江东,以曹操二伐徐州而给本地人留下仇怨,有很多徐州人(如张昭、吕蒙等)选择为孙策效力,徐奕却不从众,拒绝孙策,宁可投奔许都朝廷,甚至投入曹操府中。

同样的例子还有前兖州刺史金尚,他因为无法入主兖州而寄寓袁术。袁术在建安二年(197年)僭号称帝,欲拜金尚为太尉,金尚不从。金尚两相权衡,决定还是投奔许都,可惜被袁术发觉后杀害。

本年秋,金尚与太傅马日磾的遗体被送至许都,在孔融的建议下,朝廷给金尚办了葬礼,皇帝刘协又下诏命百官为其吊祭,而马日磾因为失节而没有给予礼遇。

陈志《吕布传》引《典略》:(袁)术僭号,欲以(金)尚为太尉,不敢显言,私使人讽之,尚无屈意,术亦不敢强也。建安初,尚逃还,为术所害。其后(袁紀為二年秋),尚丧与太傅马日磾丧俱至京师,天子嘉尚忠烈,为之咨嗟,诏百官吊祭,拜子玮郎中,而日磾不与焉。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也来投奔曹操,他就是刘备。

刘备本是陶谦临终托付的徐州牧,却被吕布夺了徐州,最终又被吕布所不容,恰逢许都新设,刘备带着败军投奔曹操而来。

话说当年,曹操和刘备在郯县城外也曾互相杀得红眼,如今,曹操也不计前嫌,以朝廷的名义表奏刘备为豫州牧,屯于沛县,并给他军粮、兵马让他对抗吕布。

陈志《先主传》: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吕)布。

刘备本是枭雄,程昱和郭嘉都有劝曹操趁机除掉刘备,以免留为后患,而曹操不同意,他认为在许都新建的时期,善待曾经的敌人,可以获得更多的名声,获得拥戴。

对于曹操来说,刘备是一面旗帜,一块招牌。可用于对其他与自己敌对的势力的宣传:我,曹操为了平定天下,可以不计前嫌!

陈志《武帝纪》:吕布袭刘备,取下邳。(刘)备来奔。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赵融,这位凉州人,早在中平五年(188年),与曹操一同担任西园军校尉,在乱世中,他归附曹操,担任荡寇将军(表面上与曹操同为将军,本质上还是算归附曹操的),而另外一位前西园军校尉淳于琼则是效忠于袁绍。

有拥护就会有敌对。在曹操入主朝政之初,太尉杨彪就对曹操表现出不满,曹操则罢免杨彪了事,次年,还欲置杨彪于死地(详见下一节)。甚至于,有个名叫赵彦的议郎,因为经常指点刘协为政之道,结果引来杀身之祸。

范书《皇后纪下》: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刘协)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

刘协的丈人,辅国将军伏完见曹操势力日益强大,甚至染指宫内(如枣祗任羽林监事,亲信占据尚书台等),他为了避嫌,干脆放弃了军职,选择了闲职养老。

范书《皇后纪下》:建安元年(196年),拜(伏)完辅国将军,仪比三司。完以政在曹操,自嫌尊戚,乃上印绶,拜中散大夫,寻迁屯骑校尉。

汉廷逐渐成了曹操个人意愿的舞台,也正是基于此,正在许都求官的祢衡对曹操表现出非常不满,甚至接着孔融推荐的机会去接近曹操,当众羞辱曹操,弄得孔融、曹操都十分尴尬。

曹操在这时为了顾全大局,只能选择了忍耐,最后把祢衡送给刘表了。

说完了官员任命这个话题,我们接着来说曹操的执政举措。

我在前文也反复提过东汉帝国自兴平元年(194年)以来,持续三年各地爆发旱灾、蝗灾,摆在曹操面前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饥荒。

例如曹操在得到兖州牧等封赏后,他向汉廷进贡谢恩的礼物是油柿、枣、山阳郡的梨子各两箱。这可真不是曹操小气,而是当时物资匮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要知道袁绍的士兵靠吃桑葚为生,袁术则是靠吃蒲蠃(蚌、蛤类)度日,至于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就只能人吃人了。

《太平御览·卷969》:魏武帝为兖州牧上书曰:山阳郡有美梨,谨上甘梨二箱。《卷971》:魏武帝为兖州牧上书曰:谨上椑、枣二箱。

陈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

建安元年(196年)是第三个灾年,四海饿殍遍地,曹操知道,自己靠掠夺百姓的粮食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绝对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下属枣祗、韩浩向曹操提出:屯田。

屯田制的实施应该是在本年末开始决定实施,真正运作应该是从二年(197年)开始的。具体内容就是以政府将农民编制在一起耕作,由政府牵头,提供农具、土地、资源启动,等收获之后,政府再从中抽取部分粮食作为分成。

更有组织士兵及其家眷参与开荒、耕作,如此战时为兵,闲时为农,这称为兵屯。

曹操又在各郡增设典农校尉一职,专门负责本郡农耕事务,这个官职甚至贯穿了曹魏帝国整个兴亡。

另外一点,可能是由于颍川郡为许都所在,本郡设为典农中郎将(中郎将级别比校尉高,但职能肯定一样)。

其实,汉末最早的典农校尉记载是徐州牧陶谦任命陈登担任的,同时刘表、公孙瓒等人也有屯田的记载,可见在乱世中,长久解决粮食危机才是各地军阀都曾考虑的急要政务。

按照《国渊传》记载,朝廷(曹操)这边经过至少五年的运作,才逐渐解决了粮食危机这个难题。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