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甲午战争是光绪几年)


中法战争爆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20年,时间持续长达两年半之久。但因为种种原因,其在教科书中只留下寥寥数语。大众印象中也仅剩下“镇南关大捷”“马尾船厂被毁”“骚扰基隆”“法国内阁倒台”“大清不败而败”等模糊印象,远不及后来经过颇为相似,但却名声如日中天的中日“甲午战争”。

其实中法战争深刻的改变了清国的对外关系,沉重的打击了朝贡体制,导致越南从思想、文化方面彻底脱离清国,其影响力延续至今。这样一场大战的前因后果,十分值得我们研究。其实清廷如果能够及早总结中法之战的得失,那就未必还有十年后的甲午惨败,中国近代史也可能是另一番模样了。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一说。

(一)祸起天南

法兰西虽然也是近代西方列强之一,但是因为其国力不足、政局不稳在抢夺殖民地的进度上大大落后于不列颠。为了法兰西共和国的颜面、为了法兰西工商阶级的钱袋子,法国殖民者蠢蠢欲动,计划在东方强占一块肥美的土地。

他们考虑再三盯上了越南。

早在1862年代法国就对越南进行了军事入侵,阮朝战败,被迫签订《第一次西贡条约》割让嘉定省、定祥省、边和省三省和昆仑岛给法国,赔偿军费400万法郎(折合56万两白银,与之对应的是清政府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赔偿1600万两白银)。开放湄公河等越南主要河流供法国经商通行。

1871年普法战争惨败后,法国打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通过在东方开拓殖民地弥补普法战争中的巨大损失。韩麦尔先生的同胞们念完“最后一课”,奋力挥刀捅向越南。

1874年法越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宣布越南独立,不再臣服于中国。同时越南接受法国外交指导,开放通商口岸及红河到云南蒙自的河道。法国在越南拥有治外法权,甚至其他国家在越南出了法律问题也要由法国人进行裁判。

1883年法国干脆签订《顺化条约》扩张割让范围,割让越南南部。越南接受法国保护。法国有权在越南各地驻军,并设立总督。越南从理论上彻底沦为法国傀儡(顺化位于越南中部,是阮朝首都)。

在此期间越南小朝廷极为惶恐,偷偷请求清国出兵解救,接连致信30多次,用语极为谦恭:

“昨者法国兵船侵住河内,下国未知为何措办。幸蒙天朝体恤,奉准贵列位大人酌情,随宜办理。兹据诸省报叙,法国兵舰仍然泊住河内省津次;城内住皋则既不肯撤出,而又于住所构作廨房,砌作限墙炮门;城外日常演习兵炮,其情实未可测惟望列位大人鼎力护持,作何办法。得蒙荫庇早一日,则下国兵民受一日之赐,实有不胜盼祷。” “派海道水运轮船并接界陆路诸营兵迅来下国应援,任仗天威,下国索赋以从,兵民誓心同仇,必期雪此耻恨,以保疆国。”

清国则刚刚从陕甘回变、阿古柏之乱中腾出手来,考虑再三,决定“保藩固圉”援助越南。 遂派黄桂兰、赵沃两人率军移驻越南境内。

但新的问题来了,越南又不需要中国保护了。

原来早在1882年(光绪八年)4月25日,法军进占河内后。阮朝见天朝久不发兵,干脆放弃了抵抗,和法国展开了和谈。解散了召集起来的越南官民,要求黑旗军撤离山西城。对待清政府的态度也从求援变为指责。这就让清国极为尴尬,进退不得。想来想去,便以“剿办土匪为名”继续驻扎在越南境内“借图进步”期间法国驻华公使宝海与清国代表李鸿章做了交涉(李宝协议),约定清军应退出越南,但清军只是将部队从越南的北宁后撤几十里,拖时待变。

越南阮朝也是首鼠两端,觉得清军还是留在越南比较好,于是暗中要求清军还是留在越北“择地遥扎,搜匪卒功”。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越南地方各级官员还是听命于越南朝廷对清军“共同抗法”的试探性提议不敢接茬。

但眼见越南逐渐靠拢法国,甚至签订了《顺化条约》否定了藩属关系,清国还是坐不住了,决定亲自下场参与北越战事。

因为“若待法人尽占北圻(越南北部地区)而始为闭关自守之计,则藩篱全撤,后患将无有穷期,且环伺而起者,不止一法国,相逼而处者,不止一越南,此不特边疆之患,抑亦大局之忧也。……法人之夙志,非徒并越,特欲以越为根脚耳。粤边之煤矿,滇中之金矿,无不垂涎。”——曾纪泽(曾国藩长子)

于是1883年冬,清军在东西两线聚集起庞大军力,东线桂军35营(含5个越军营)将近1.4万人。西线清军7个营,另有20个营在调集中。

但观察此时越南局势可知,清军“保藩固圉”的任务可谓极为艰巨。因为当时越南80%的领土已被法军占据,北方重镇河内也已落入法军之手。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

注:19世纪的越南首都不在河内,而是在越南中部的顺化,距离北方的河内540公里,距离南方的胡志明市(西贡)640公里。法军20年来自南向北已经平推的差不多了。

从战略上看清军此时出兵,胜算已经极为渺茫。但清廷仍然决定抢救一下局势,试一试法军的战斗力。为此,清军先锋1600余人被派往位于河内西北35公里处的山西城。

山西城是黑旗军长期驻扎的北越重镇,位于三江交汇之处,土地富饶物产丰富,同时也是重要的通商口岸。自此顺流而下可以攻击北越最重要的城市——河内。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

山西城与河内有水路相连

此时的山西城内驻扎有黑旗军3000人(其中1000新兵),加上新来的清军1600人,本土越军2000,总兵力达到6000人。

黑旗军本是中国广西的一支反清武装,其首领刘永福早年起兵反清,被清军绞杀后于1865年逃入越南境内。刘永福深知自己是乱世飘萍,所以积极投靠阮朝,阮朝也顺势赏给刘永福虚衔,利用黑旗军清缴败退到越南境内的其他清国造反者。清军随后越境攻击这些残兵时,刘永福也屡屡相助。自此其在清军眼中形象转好,又得阮朝赏识,成为地方上一支小小的军阀武装。法军进犯时,阮朝继续利用黑旗军对法作战,刘军采用伏击战术在纸桥取得了两次小胜、在怀德府对法战争中也取得了一些优势,打死法军军官多名,击毙法军30多人,击伤过百人。

此次清军前锋开到,为了共同对抗法国人,黑旗军迅速和清军达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敌。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

清军统领则为桂军黄桂兰,原为淮军将领做过刘铭传、张树声等人的部将。其本人晋升主要靠裙带关系和熬资历,本人其实没有突出战绩,由他率领清方先遣军可谓用人失当。

山西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墙高5米,长宽各300米,城墙上插2米高的尖竹。外城墙高也是5米,外城之外还挖有壕沟,复以青竹为屏把整个山西城遮盖起来。

前去进攻山西城的法军数量和清军差不多,不到6000人,分水旱两路进攻。其中含军舰七艘、汽艇三艘,拖船、帆船若干。

1883年12月14日上午10时战争打响,法军相继攻破山西城浮沙工事,捣毁城北河堤炮台。

至傍晚黑旗军和清军力战不支放弃了山西城的外围防御工事。

15日法军掩埋尸体救治伤员,山西城守军向北宁清军大部队求助,没有得到响应。

16日清晨6时,战争继续,激战至下午5时45分法军攻克外城。

这时夜色渐浓,清军没了动静。法军没敢继续进攻,选择转天再战。

但第二天清晨法军侦查兵发现清军和黑旗军、越军已乘夜色撤退了。法军不费一枪一旦进入内城。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

至于16日晚上是谁先逃的,说法不一。有说是越南人先要求撤的,有说是清军黄桂兰部先跑的。总之大势不妙,清军选择了逃跑,黑旗军独木难支也随即撤出了山西城。

法军侦查能力不足,没有尾随追杀,已属万幸。

此役法军战死85人,受伤240人,进城后法军杀死所有俘虏。阿尔及利亚兵则四处抢劫杀人。

山西之战清军和黑旗军就这样输了。

山西之败其实是中法战争失败的一个缩影,为什么清军和黑旗军会输呢?

1、清国朝廷首鼠两端,没有充分做好战争准备

战前朝廷要求清军“不准轻启衅端”,甚至要清军伪装成黑旗军作战,自降士气。东线清军兵力虽然庞大,但是没得到朝廷明确指示,因此宁愿固守,不愿抽兵协防山西城。

2、清军并不信任黑旗军

两军曾是刀枪相向的仇敌,虽然其后刘永福积极靠拢清军,但清军并不因此高看黑旗军。将领私下还有称呼刘部为“匪”的。在他们眼中黑旗军不过是可供利用的一支小军阀而已。清廷口头许诺给黑旗军的10万两白银,一点也没拨发到黑旗军手上,允诺提供的枪支质量低劣,“又皆朽坏之余”“药弹多不著火”导致黑旗军新兵只能赤手空拳参加战斗。联军作战不能通力合作自然战斗力大减。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

3、越军态度模棱两可

清军进入越南时越南老国王已经病死,新王阮福升已于1883年8月25日签署《顺化条约》宣布投降。作为帝制国家,其臣子从法理上已经没有反抗的理由了。所以早先积极抗法的越军统督黄佐炎也不愿意援助清军和黑旗军。

这就相当于同治皇帝宣布投降,李鸿章、左宗棠还打个什么劲呢?又以什么名义号令天下呢?

再加上黄佐炎对黑旗军也很有看法,所以干脆两不相帮。普通越南军民也惟顺化马首是瞻,不愿和清军走得太近。

正因为越军内部意见不统一,所以清军本来“吊民伐罪”的正义战争,反而变得极度尴尬。越方态度辄又反复。清军也以此指责“(越南)山西总督开城内应”“南官自后投降”云云(当然这很可能是清方推卸责任的胡编乱造)。

其实越方一直对清国保持高度警惕,毕竟几千年来“北方大国”借越南内乱入侵吞并的事也不是没发生过。前门驱狼后门进虎这种事越南可不想再经历一次。

因此李鸿章说“越王当日见中国内地多事,颇欲依附法人,故两次定约,内多违碍中朝之语,不肯申报;迨中法国狡谋,处处受制,惧其鲸吞蚕食,力不能支,又不得不求上国援助。”以此描述阮朝瞻前顾后,犹疑不决的态度倒是十分恰当。

不过让清国意想不到的事,山西城之败只是中法战争的开胃菜而已。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

甲午战争是哪一年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