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周角化病(角周毛化症)


​本节图片密恐同学不要看!会起鸡皮疙瘩,因为它长得就像鸡皮疙瘩。

同义词:​棘状角化病;棘状毛囊角化病。

要点:

​①群集的多发性毛囊性丘疹,每个丘疹均有角化小棘。

②质地与肉豆蔻碎粒相近。【与花生碎也相近呀~】

③通常为无症状性的,常突发,并在一周内增大。

④最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颈部,手臂伸侧、腹部和臀部。

毛周角化病

⑤可持续终身。【很多病无法治愈,终身,但是无伤大雅,不伤人性命】

流行病学:

​小棘苔藓于1883年首次报道,表现为群集、肤色的毛囊角化性丘疹,平均发病年龄为16岁。

发病机制:

​尽管特应性体质、感染和遗传等因素认为与本病有关,但其明确病因尚不清楚,且大多数患者没有相关的系统性疾病。

有报道称HIV感染者出现小棘苔藓苔藓损。其他文献中报道的相关疾病(可能仅为巧合),包括脂溢性皮炎,药疹(奥美拉唑)、霍奇金病,克罗恩病,梅毒和真菌感染的自身过敏反应。

临床特征:

​典型皮损的直径为2~6厘米,由多个肤色毛囊角化性丘疹组成,每个丘疹都有一个角化棘。

毛周角化病

毛周角化病

小棘苔藓好发于颈部,肩部和手臂伸侧以及腹部,臀部和腘窝,可对称分布,面部和手足通常不受累。

皮损常成批突然出现,在一周内增大并保持稳定。特发性小棘苔藓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多无自觉症状,有些患者皮损伴瘙痒,斑片周围有轻度红斑,面部的小刺可能是小棘苔藓的表现之一。

病理学:

​小棘苔藓的组织学表现与毛周角化类似。

鉴别诊断:

​小棘苔藓的鉴别诊断包括蟾皮病,局限性角化病、毛囊性鱼鳞病以及少年毛发红糠疹,面部棘也可见于HIV感染相关毛囊综合征,病毒相关毛发发育不良,蠕形螨病,毛囊黏蛋白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

毛周角化病

治疗:

​外用药物如12%乳酸、20%~40%尿素和6%水杨酸可能能够改变肤质,偶有他卡西醇软膏或维甲酸凝胶成功治疗的报道,也有报道认为果酸和水杨酸焕肤有效。【主要通过角质溶解剂】

毛周角化病

毛周角化病

毛周角化病

来自《中国皮肤病性病图鉴第三版》——第一次看,有起鸡皮疙瘩。

​蟾皮病

​本病多见于亚洲和非洲,在高收入国家少见,但亦可见于如消化道吸收不良,神经性厌食症或节食等情况下,该病最常见维生素a缺乏者,但有些患者可检测到某些其他维生素异常或明确的营养不良。

本病表现为大小不一半圆锥形角栓的毛囊性丘疹,好发于四肢伸侧,面部最后受累。手足通常不受累。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