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太祖(太祖王建05)


本名: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3月15日)

别称:魏太祖

所属时代:三国时期

人物简介: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曾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基本统一中国北方地区,先后官至东郡太守、兖州牧、丞相、爵至魏王。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于洛阳,谥号武,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的为人处世

刚正不阿

曹操自小起就很是机灵,二十岁的时候被举为孝廉,被调入京都洛阳任洛阳北部尉一职,洛阳是东汉的都城,皇亲权贵甚多,贪官不少,很难管理,曹操一到任,便严令禁止,因其不与别人同流合污,得罪了一些权势,一度被明升暗调,但是他还是不肯屈服,一心要为国家出力!

董卓进京之后,废掉了少帝,改立陈留王为帝,董卓本想重用曹操,可曹操宁愿亡命天涯也不屈身事贼,由此可见,曹操那时为官一直是为国着想!

大智若愚

袁绍本是中原大地上最强大的军阀,可惜被曹操大败,曹操吞并了袁绍的势力之后,天下几乎已经得到了大半,更是完全的统一了北方,此时曹阿瞒并没有志得意满,没有向袁术一样急于开国称帝,而是厉兵秣马,想要赶紧统一天下,给黎民百姓一个天下太平!

魏太祖

百折不挠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天下只有孙权的属地还有到处漂泊的刘皇叔与他为敌,他准备一口气鲸吞江东,完成天下一统,可能连曹操自己都没有想到,这次他会战败,并且还败的那么惨烈,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

众人逃到南郡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是不受打击的,哀声遍野,但我想此时应该没有任何一个人比曹操自己更难受,可那又怎样呢,他是主心骨,谁都能倒他绝不能倒!

于是他便苦心劝大家振作起来,胜败乃兵家常事,并且他冷静快速的作出应对,自觉孙刘联盟已成气候,短时间怕是收服不了天下了,于是决定休养生息,用心治国,时机一到定可不战而胜!

曹操的历史贡献

魏太祖

一、广置屯田,兴修水利,得力的经济措施促进北方统一和经济发展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从中起到主要和决定性作用的,当属广置屯田之举。

实施屯田制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解决军粮匮乏问题。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导致人民流亡,土地荒芜,已到无兵可集、无粮可征的地步。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发布《置屯田令》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屯田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五年中,仓廪丰实”(《三国志·魏志·国渊传》),史称“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三国志·魏志·任峻传》)。

屯田制古已有之,并非曹操首创,但曹魏屯田的规模和作用之大却是空前的。其一,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从此“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为曹军的四处征战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二,扩大了曹操的统治人口,大量河北流民、江淮流民逃亡到曹操统治辖区内,加入屯田队伍。其三,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屯田的初始动因固然是为了解决军粮问题,但同时招募流民加入屯田队伍,农民不再流离失所,促使北方经济得到发展,消除了统治辖区内的不稳定因素,使曹操政权得到巩固。

曹操对于发展北方经济所作出的努力,远不止于广置屯田。为配合大规模的屯田需要,曹操和他的后继者还大力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在各地修造陂塘,广兴稻田,计有刘馥修建的芍陂、茹陂、七门、吴塘,夏侯惇修建的太寿陂,郑浑修建的郑陂,贾逵修建的小弋阳陂等,这些水利设施扩大了灌溉面积,对于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益处良多。据明嘉靖崔铣编纂的《彰德府志》引《邺都故事》:“魏都邺后,起石塞堰,自安阳南引洹水入邺,自邺入临漳,东至洹水县。当时溉田有万金利。”

曹操采取多种措施恢复北方地区的经济,如实行盐铁官卖制、改进耕种技术等。冶铁业在曹魏时期也得到很大发展,如用水力代替畜力,用水排来冶铁,今安阳县水冶镇便因后魏时“引水鼓炉”而得名(明嘉靖·崔铣《彰德府志》)。

二、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卓越的军事才能为成就大业奠定基础

对于生于乱世、戎马倥偬的曹操而言,战争是贯穿他一生的主线。曹操的政治是铁血政治,其政治抱负的实现,主要是以军事行动为依托,在攻城略地、征服群雄的过程中,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官渡之战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典范。这次战役发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当时袁绍兵多将广,不可一世,以精兵10万、战马万匹,准备一举消灭曹操。而此时曹操兵马仅2万左右,他根据敌强己弱、敌众己寡的不利形势,后退一步,以逸待劳,后发制人。先斩袁军大将颜良于白马,又杀文丑于延津,与袁军在官渡对抗半年。曹操采纳袁绍降将许攸之计,亲率轻兵5000人夜袭乌巢之地,焚烧万余粮车,使袁军军心动摇,全线溃败。曹军乘胜追击,歼敌7万余人,袁绍仅率800多人逃回河北。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官渡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术灵活,随机应变,堪称经典,集中体现了曹操的军事才能,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此役是曹袁双方力量对比发生转变、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战略决战,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毛泽东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官渡之战予以高度评价。

魏太祖

征服三郡乌桓,消除边疆隐患,这是曹操在军事上的又一大功绩。东汉末年,政局动荡,乌桓鲜卑开始崛起:“擅漠南之地,寇暴城邑,杀略人民”(《三国志·魏书·乌丸传》)。三郡指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其中蹋顿为三郡乌桓的首领。自袁绍之子袁尚、袁熙逃奔乌桓后,蹋顿等更是对边疆人民骚扰无度。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征讨乌桓,一战而斩蹋顿,降胡、汉20余万人。后来公孙康斩袁尚、袁熙等,乌桓遂平。曹操征服三郡乌桓,阻止了他们对曹魏领土的侵略,维护了边疆稳定,有效地保护了中原文明。

熟读兵书,深谙兵法。在长年的军事生涯之中,曹操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形成了系列的军事理论,所撰《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先河,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要师出有名,符合道义。他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这些远见卓识颇受后世推重,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另著有《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纵观曹操的一生,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发展经济以安民,重视文学以化民,其文治武功毫不逊色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曹操为实现其政治理想和抱负,他的不懈奋斗与努力影响了一个时代,开创了一个时代,推动了中国历史前进。诚如鲁迅先生对曹操的评价所言:“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三,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曹操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于戎马倥偬之余,不废吟咏,创作了不少篇出色的诗歌。曹操现存散文150余篇,其中最多的是令教类,其次为书表类。从《隋书·经籍志》著录本集卷数之多,即可知曹操是汉魏间诗文的一大家。

作为建安文坛的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一代诗风;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作为当时的汉丞相,北中国的实际统治者,他把因为战乱而散处各地的文士吸纳罗致到自己帐下。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文学才华的机会。这些文人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与曹氏父子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