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症状(母乳性黄疸母乳里有什么)


要了解什么是新生儿核黄疸,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超出代谢能力,引起血内胆红素水平升高而致高胆红素血症,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症状,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其中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大约有60%的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大多在出生后2-4天出现,一般会在2-3周内消退。

病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症状,进展快,黄疸程度重,持续时间长,血清中总胆红素升高明显(足月儿>12.9mg/dl,早产儿>15mg/dl)。

而新生儿核黄疸又称为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是指在新生儿黄疸的基础上,当有某些诱因如溶血、感染、窒息、早产等等,可加重体内的高胆红素血症,导致大量的未结合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起急性脑损伤。

新生儿核黄疸病情进展快,主要表现为脑功能损伤,分为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四个阶段:

1. 警告期:主要表现为新生儿嗜睡,反应差,拒奶,吸吮无力,四肢肌张力低,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此期大概持续约数小时至24小时。

2. 痉挛期:主要表现为尖叫,四肢肌张力增高,惊厥抽搐,角弓反张,即表现为腰背部高度紧张强直,身体呈弓状仰卧的姿势,甚至出现呼吸困难或暂停。此期如经过有效治疗后会在1-2天后进入恢复期。

3. 恢复期:首先逐渐恢复的是吸吮和反应能力,而后出现抽搐缓解,呼吸困难好转,四肢肌张力增高减轻致正常,此期约持续2周时间。

4. 后遗症期:若脑功能损伤严重,会遗留脑瘫后遗症,主要包括手足徐动(头颈、手脚出现不自主的、缓慢的不协调动作)、听力障碍、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等。

新生儿核黄疸是严重的新生儿疾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儿病情加重,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伤,遗留脑瘫残疾。主要治疗措施如下:

1. 药物治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可以治疗新生儿溶血导致的黄疸和核黄疸;或补充白蛋白,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

2. 光疗:使用波长为460nm的蓝光照射皮肤,促进体内胆红素经大便、尿液排出体外,从而减低血中和脑内胆红素的浓度。

3. 换血疗法:多用于严重的新生儿溶血、黄疸水平高、进展快的病例,但换血有一定的条件要求,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4. 其他对症治疗:例如治疗缺氧、抗感染治疗、抗痉挛治疗等等,减少诱发和加重核黄疸的诱因,减轻损伤。

新生儿核黄疸可防、难治,因此预防成为了关键:

1. 做好孕期和产程期的预防,减少早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如吸入性肺炎、脐炎等诱发黄疸加重的因素,减少核黄疸的风险。

2. 出生后若出现黄疸,需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及早进行光疗;

3.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全身情况,包括神志、反应、排便、吃奶等情况,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4. 如果妈妈和新生儿的血型不合,容易发生溶血性黄疸,在出生后需要更关注婴儿的黄疸程度及胆红素情况,避免病情加重。

原创声明:本篇文章是松果医服团队原创作品(除标注引用外部媒体文章以外),如果需要转载或引用,包括整篇文章转载、部分转载、引用数据图片等需要与松果医服联系,取得授权许可后方可使用,否则松果医服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授权咨询邮件:

母乳性黄疸症状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