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天能扎针灸吗(扎针灸阴天的时候好不好)


六、行针

行针是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

1.提插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上提下插的操作方法。针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使用提插法时,要注意提插时的指力、幅度、频率应均匀一致。一般认为,提插的幅度为3~5分,不宜过大;频率为60次/分钟左右,不宜过快。同时应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的角度、方向。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以及医者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

阴天能扎针灸吗

2.捻转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住针柄,一前一后地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使用捻转法时,应注意捻转的指力、角度、频率应均匀一致。一般认为,捻转的角度以180度~360度为宜,不能单向捻转,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缠绕,引起局部疼痛、滞针而致出针困难。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以及医者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

阴天能扎针灸吗

(二)辅助手法

1.循法

是医生用手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在腧穴的上下部轻轻地按揉的方法。本法能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阴天能扎针灸吗

2.刮法

是将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本法在针柄不得气时用之可以激发经气,在已得气时用之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与扩散。

阴天能扎针灸吗

3.弹法

是在针刺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轻微震动的方法。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阴天能扎针灸吗

4.摇法

是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轻轻摇动的方法。其摇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阴天能扎针灸吗

5.震颤法

是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小幅度、快频率地提插和捻转,使针体产生轻微震动的方法。本法可促使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七、得气

得气是指针刺入腧穴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又称针感。

(一)得气的临床表现

病人感觉腧穴局部酸、麻、胀、重等,有时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或传导。医生感觉针下沉重、紧涩等。

(二)得气的意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迟速与疗效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得气迅速,疗效好;得气较慢,疗效差;若不得气,可能无效。得气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也是判断病人机体正气盛衰、病邪轻重、疾病预后等的依据。

阴天能扎针灸吗

(三)影像得气的因素

得气的强弱,因人、因病、因穴而异。得气的强弱,应以病人感觉舒适、疗效显著为原则。新病、体形强壮、病证属阳属实者,针下得气较快、较强;久病、体衰、病证属阴属虚者,针下得气较慢较弱,甚至不得气。多数病人机体阴阳之气无明显偏颇者,得气感应适时而平和,既不迟钝,也不过敏。有的病人阳气偏盛,容易得气,并可出现循经感传。有的病人阴气偏盛,多需经过一定的行针过程才有感应。医者如取穴不准确,或操作不熟练,或未能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和强度,或安排体位不当等,都是影响针刺不能得气或得气较慢、较弱的因素。晴天、温暖时,容易得气;阴天、寒冷时,得气较慢或不易得气。

(四)促使得气的方法

针后迟迟不得气时,可用候气、催气,或温针,或加灸等方法促使其得气。候气是指长时间地将针留置腧穴内,或间歇提插和捻转,等候气至的方法。催气是指运用各种针刺手法,如均匀地进行提插、捻转,或以摇、弹、循、刮等法激发经气,催促气至的方法。

八、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中“盛则泻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3个方面。

(一)机体的功能状态

人体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即或补或泻的效果。当机体处于疲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邪盛而呈实证时,针刺又可以产生泻邪的作用。

(二)腧穴特性

腧穴的作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即有的腧穴擅于补虚,有的腧穴擅于泻实。如足三里、关元、气海、膏盲俞等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虚;如委中、十宣、十二井等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

(三)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为了使针刺产生补泻作用,古今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创造并总结出不少针刺补泻手法。如下:

阴天能扎针灸吗

九、留针法

当行针得气并施以补泻手法后,将针留置在穴内成为留针。留针也是毫针刺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针刺疗效有重要意义。通过留针可以加强针刺感应和延长刺激作用,还可以起到候气和调气的目的。

留针分为静留针和动留针两种。针下得气后,让毫针留在穴内静止不动,不再施用手法,到时出针者,成为静留针;针下得气后,让毫针留在穴内,间歇性地行针者,成为动留针。

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20分钟。对于一些特殊病证,如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等病证,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如某些急腹症、破伤风、角弓反张等病证,必要时可留针数小时;而昏厥、休克、虚脱者不宜留针,以免贻误病情;对不合作的小儿、惧针者,也不宜留针。

十、出针法

出针时,医生用左手拇指、是指(或中指)固定腧穴周围的皮肤,右手持针轻轻捻动退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除特殊需要外,出针后一般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如用“徐疾”、“开阖”补泻时,应按其各自的操作要求将针起出。出针后,病人休息片刻,方可活动。出针后针孔不要立即接触水和污染品。医生应注意检查、核对针数,以防遗漏。

十一、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一)晕针

晕针是指针刺过程中发生的晕厥现象。

1·原因

病人精神紧张,或素体虚弱,或饥饿、劳累、大汗后、大泻后、大出血后,或体位不当,或医生手法过重等。多见于处针病人。晕针的直接原因是脑部暂时缺血。

2·表现

轻度晕针表现为头晕目眩,精神疲惫,恶心欲吐;重度晕针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冷汗,脉细弱;甚则突然晕厥,不省人事,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唇甲青紫,脉微欲绝等。

3·处理

中止针刺,迅速出针,使病人平卧,头部稍低,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或晕厥者,可用手指掐或刺人中、素髎、涌泉、内关、足三里等,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应配用西医急救措施。

4·预防

对初次接受针刺者,要做好解释工作,以防精神紧张;采取卧位;对体质虚弱或老年病人,取穴宜精,手法宜轻,宜少留针;对过累、过饥、过渴者,应令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刺。医生在针刺时,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阴天能扎针灸吗

(二)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针下滞涩,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

1·原因

病人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医生单向捻转太过,肌纤维缠绕针身,引起滞针。

2·现象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疼痛较剧。

3·处理

根据引起滞针的不同原因,分别处理。因精神紧张,肌肉痉挛者,可嘱其放松,或按摩局部肌肉,或延长留针时间,或在其他处另刺一针。

4·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避免单向捻转,防止肌纤维缠绕针身。

(三)弯针

弯针是指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

1·原因

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

2·现象

针柄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和角度,并且提插、捻转和出针均感困难,局部有疼痛感。

3·处理

如针身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如针身弯曲较甚,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如因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嘱咐病人恢复原来的体位,放松局部肌肉,将针缓缓起出。弯针时切忌猛拔,以防断针。

4·预防

医生进针手法应熟练,指力应均匀,并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病人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防止针柄受到碰撞和压迫。

(四)断针

断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体内,又称折针。

1·原因

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疏于检查。或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或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或留针时病人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和滞针未能及时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2·现象

残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残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3·处理

发现断针后,医生要冷静,嘱病人切勿更动体位,以防残端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露于皮肤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残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皮肤时,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残端暴露于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残端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若残端全部深入四肢皮下时,可试用一针从针孔刺入,将残端顶出对侧皮肤。

4·预防

应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剔出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避免过猛、过强的行针。嘱咐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断折时取针。正确处理滞针、弯针,不可强行硬拔。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