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式太极剑(太极剑式慢动作视频)


叫法其实没有不同,是提问者个人的语文知识和对相关事物的理解有误。

比如提问者所谓的“日本的剑法”,其实一般称呼就叫OO流剑法。比如香取神道流的剑术就叫香取神道流剑法,香取神道流本身就是一个武术流派,他们的剑术就是香取神道流用剑的技术,而香取神道流同时还有拔刀(居合)术、棒术、薙刀(剃刀)术、枪术、手里剑术、柔术、忍术,风水术,筑城术等等多种类的武术,对外称呼香取神道流某某武术。

三十二式太极剑

日本武术中的“流”,其实主要是因为日本人对中文和汉字的学习和使用不自然,是根据日本人自己的日语用法和对古代中文汉字的感悟强行组合。在武术流派这方面来说,就是模仿了江河分支的“流水”,取义本家流派犹如河“流”一般,希望本家流派未来能从一条大河的支“流”成为更大的河“流”,甚至是海“流”。也有说法是日本的武术其实都是系出同门,都是中国大陆传播而来,甚至都是源平后裔武士的传承,只是因为战国前后时期的纷争而分崩离析,因此各个获得日本地方大名支持而成立的武术门派自谦为“流派”,取义就是武术分支一派。

中国的剑法(刀法)其实也一样,比如现在较为常见的太极拳根源难断,但是一般追古溯今的最早时期为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梁代,推测是一个家传儒家或道家文化的家族所创。由于历朝历代的朝廷官府大多忌讳民间习武,因此中国古代真正抛头露面的武术门派并不多,并且以家族的方式进行隐秘的传承,像太极拳就是以传承人的姓氏来称呼不同的分支,称之为某氏/式太极拳,又或者是非姓氏命名,以门派名称命名。

三十二式太极剑

现在的太极拳主要是以宗族传承,以姓氏为名的传统武术,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武术主要通过军旅创造和传播,但是由于古代懂文识字的人不是很多,有能力总结武学知识,以图文记述下来的武人相对较少,因此文字记述大致可以追溯的并不多。目前比较靠谱的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庄子的两禽戏,虽然因为东汉末年的华佗改编出了五禽戏而被认为是一种健身体操,实际上想想道家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统治地位,以及孔子向老子学习后对周朝贵族六艺的推崇,以及孔子领着一群弟子四处传播学问的战斗历程,可以认为这种“禽戏”其实就是对中国原始武术的一种总结。至于流派,其实就不重要了。因为自古至今,对知识的垄断本身就是一种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比如东汉末年的袁氏家族虽然是汝南的大地主,但是家传绝学是西汉研究儒学的博士孟喜对《易经》的读书笔记《孟氏易》,因此成为“经学世族”,以知识的传授取得东汉四世三公(也有说法是四世五公)的政治地位,一度有汉朝刘姓皇族之后天下第二大家族的声望。这样的经学家族并非只有袁氏一门,以鸡肋杨修比较让人熟悉的弘农杨氏也是如此,他们的家传是西汉欧阳生传下来的《尚书》,虽然没做到袁氏那么显赫,但也是相当高贵。

三十二式太极剑

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传统武术大多以家族姓氏的方式传承和命名。

比如以霍元甲闻名的霍家拳,又称霍氏/式密宗拳,在香港亚洲电视1981年首播的经典电视剧《大侠霍元甲》里直接就说密宗拳有天津静海县霍、赵两大家族作为代表,这符合天津历史上在唐朝中后期成为南方物资北运枢纽码头的历史。特别是在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正式设卫,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又增设天津右卫。整个天津卫建制归属一个指挥使,直接听命于明朝五军都督府之一的后军都督府,每卫士兵足额5600人,天津三卫士兵定额16800人。后来到了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大侠霍元甲》的剧情事实上就是遵循了霍家拳始创于汉代,疑似霍去病所创造的历史猜测。这种称呼也是经典的古流拳术的传承方式,虽然是以拳为名的格斗技,但往往都会有武器的适用法,比如剑法(刀法),只是一般归纳于总集下的分支,谓之某氏/式太极剑法、霍家剑法等。

又比如戚继光,他在所著的《纪效新书》第十四卷“拳经捷要篇”中记述了明代当时流传的十六家名拳,并指出“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他继承汇总了多家名拳精华,结合戚家军抗倭的实战经验,整编了一套通称“戚家拳”的军事格斗术,以此作为他训练“戚家军”的重要内容之一,并选择了其中精妙的三十二势,载入他流传后世的名著《纪效新书》内。由于戚继光的将军身份,他的戚家拳和纪效新书中各种武器的使用方法主要流传是通过他训练过的军人,因此流传地相对要广泛一些,其历史传承脉络相对来说也是比较清晰。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