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的概念(感统训练概念)


前一阵子我带小宝去上感统课的机构展开微信征文,跟我说一经录用有丰厚的奖品。我只能呵呵一笑,心里想权当玩玩算啦,要我真心为它唱赞歌,那还是有很大一段距离的。

先来了解一下,感统训练大概是怎么回事。

首先百度这个词,会有各种各样的商业机构和乱七八糟的弹出框跳出来,我心里就会有一些警惕,对这个概念的鼓吹,肯定不少带着些商业利益驱动的目的。

百科上这样解释“感统”这个词汇:

二十世纪70年代,欧美、日本等城市化发展较早的国家,问题儿童日益严重,经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1972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斯博士首先提出感觉统合理论。感觉统合就是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身的感受,从外界获得不同的感觉信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感觉统合不足或感觉统合失调就会影响大脑各功能区、感觉器官及身体的协调发挥,引发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

读起来挺费劲、挺拗口的。但把握这个概念里重要的一点:“感统”问题是一个城市病。上世纪70年代,它发生在欧美日本等大城市,如今,它又在当代中国的城市里找到土壤、落地生根。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人与天地自然的日益割裂,现代化发展中的机器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日益冷漠、疏离……这些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也以措不及防的方式,一点一点的渗透到小朋友们的身上,令他们感到各种不适,然后表现出来,“问题儿童”也多了起来,其实他们是最具灵性的,也是最敏感脆弱的。

那么孩子们身上所谓的“感统失调”是什么样的表征?“感统”理论归纳的有比如身体运动协调能力差、空间感知力不足、前庭平衡功能障碍、语言发展迟缓、沟通能力差等。

再具体一些,某些感统训练机构这样描述他们的“目标客户”:

1、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

2、调皮任性,兴奋好动,容易违反课堂纪律。

3、能长时间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

4、害怕陌生的环境,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

5、过分紧张,爱惹别人,自伤自残,不懂总结经验教训。

6、偏食,暴饮,暴食,脾气暴躁,经常吮手,咬指甲。

7、少动,孤僻,不合群,做事缩手缩脚,缺乏好奇心。

8、方向感差,动作协调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

9、不会系鞋带,扣纽扣,用筷子,手脚笨拙,手工能力差。

10、选择性倾听

看了这些条条框框我想大家也会和我一样的感觉:挺扯的。这些问题大多数孩子身上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

比如第三条,孩子喜欢看电视不爱看书,电视给人的感官刺激本来就大大强于枯燥的文字,说实话这是很正常的人性。阅读习惯没有帮助孩子培养起来,认为孩子是感统失调的毛病,这个就很奇怪。

再比如第10条,“选择性倾听”,哈哈,这个也好奇怪,我也会选择性倾听,不想听的我就不听啊。

但仍然不排除很多的家长,将孩子的一些日常表现和这些条目一一对号入座,然后就乖乖地给这些培训机构送钱来了。

所以,可别认为感统训练机构里都是一些有问题或缺陷的儿童,就我所见,这里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还挺正常的。很多有这方面意识的家长,孩子一两岁就送了过来,我看着这些小家伙,都活蹦乱跳机灵得很。

那么,感统训练怎么训练呢?就我所看到的,感统训练就是通过一些运动,一些指令的执行,来提高孩子感官的敏锐能力,运动的协调能力,对外界信息的应变和处理能力,如他们所言试图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和自信心,增强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

具体有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大运动像他们经常要做的从小滑轮车从一个斜坡上从上往下的冲撞、类似荡秋千的摇晃、坐在一个大陀螺里的转动等等,这些我感觉都是在塑造一些外界环境的冲撞,刺激孩子的脑神经,也就是他们认为对接受处理信息非常重要的“前庭”施加刺激。另外还有踩小车、跳跳袋、走独木桥、拍皮球等。

精细动作主要是手部的小动作,比如训练串珠子、筷子夹东西等等。

在运动过程中,老师也会根据小朋友的情况来制定一些从见到繁的指令,比如“看到我手里拿蔬菜你就拍下手”,“看到我举红色的牌你就停,绿色的就出发”,诸如此类,反反复复的。

老师也会拿一些带着毛刺的球体给小朋友身上滚滚,目的是增强触觉。

看看感统训练的图片就不难发现,充斥在这些场馆里的,都是一些廉价的塑料。如果有心有力的话,其实父母在家里,很多的项目都能自己帮着孩子锻炼。而且上某宝,这些感统训练的器材都能买到,都还不贵,抵不上一堂课的花费。

某个感统器材,叫做“过河石”。其实听名字我就感觉到一丝小凄凉。这就是大城市里的小朋友,那个美丽而有灵性的大自然,只存在于想象中。

如果是听着淙淙的溪水,踏着小石头趟过去,哪怕弄湿了裤子,沾了一身泥,那多好。这才能真正地打开感官。

我不喜欢这里的塑料味,它们甚至连木头都不是。它们只能是塑料,塑料不仅便宜,而且很安全。我们就是一边要孩子去放开了运动,一边又把他们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不敢让他受到一点伤害。

所以你问我感统训练有用吗?我会说,有一点用。它弥补了我们现在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我觉得它治标不治本,没什么大用。

它总体是刻板的。有条件的话,家长还是多带孩子户外运动,去亲近自然,感受四时变化,体验万物的规律。

感统的概念

另外有一点,家庭教育的误区也让感统训练有了市场。比如家长的各种代劳包办,剥夺了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锻炼机会;还有过度保护,怕孩子弄脏、怕孩子把事情搞砸、怕孩子危险等等,人为阻止了他挑战自己身体、探索外界的尝试;还有溺爱,孩子稍微一动就怕他累着,其实特别对于小男孩,你让他不动他才累;当然还有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的疏于照顾,或者家庭关系的不和睦,等等。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有一种不好的趋势:当孩子们出现某种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时,家长们总是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养情况,而总是粗暴地认为孩子有病,有身体器质上的障碍,把他们推给医生。

她在论述现在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多动症”时,认为很大程度就是商家们的推波助澜下弄出的幺蛾子,许多孩子根本就没病,就是家庭环境造成的一些问题。她也讨厌“感统失调”这顶帽子,认为它走的是一个套路。

说了那么多,要问我自己为什么送孩子去锻炼呢?因为当时报课的时候,我也确实担心小宝的一些状况,比如,我觉得他的视动神经有点不协调,看一个运动的东西眼神跟不上,拍球什么的根本不看球;另外注意力太不集中,没有目标意识,穿双鞋都能愣上半天……

但他有了很大进步,这可不是感统训练得来的,我觉得还是生活中一些正面的引导,还有他内在的茁壮成长的力量。

现在很多家长都比较焦虑,沉不住气,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的先贤孟子曾讲过揠苗助长的故事,然后说,有一种人种田之后认为耕作无用,干脆什么都不干;另一种人则拔苗助长,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这话真的就像说给今天的我们听的。

我的公号:照见缝隙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