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誓(甘誓原文)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甘誓》据说是夏朝遗文,文中的“五行”具体所指,没有说明。

《尚书·洪范》详细描述“五行”:“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威,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手甘。”

《尚书·洪范》一文,据记载作于西周初年,乃周灭商后二年,商朝旧臣箕子向周武王所陈述的“天地之大法”的记录。箕子说,天赐给禹《洪范》九畴,也就是九种“天地之大法”,“五行”是九畴中的第一大法。这说明五行观念早在大禹时就有了。

《史记·历书》云:“黄帝考定星历,以立五行。”以此推论,五行观念的产生更上溯到了黄帝时期,并且说明五行的产生和星历气象有关。

《史记·历书》云:“黄帝考定星历,以立五行。”以此推论,五行观念的产生更上溯到了黄帝时期,并且说明五行的产生和星历气象有关。

五行的起源,有“五数说”、“五方说”、“五星说”等等,最有可能的是来源于河图,而河图是天文图,也就是说五行来源于天文,换句话说,五行来源于先祖对宇宙的观察和探索。

甘誓

河图天文说也有两种,一说是天文星图的简化,一说是天地之气的流转变化,天地文之气就是阴阳二气,五行就是阴阳之气的具体再化分。

也就是说,阴阳二气细化为五气,五气易象化就是五行。地球上的五气或者说阴阳二气是天地共同作用的结果,最明显的感知就是时令节气的变化。

五气虽然是天地共同作用,也就是地球与地外天体如太阳、月亮等的相互作用结果,但却可以用天上的木火土金水五星在地上的东南中西北的出没情况作标志。

而这些标志简化后就是河图洛书,河图洛书是用奇偶数按阳奇阴偶的原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阴阴消长情况所作的天文解说图。河图数分布在太极图(太极图可以说是阴阳图)上,形成四象特征点和中宫特征点五个特征点。对于太阳年周视运动太极图而言,河图数1、6为冬至,2、7为夏至,3、8为春分,4、9为秋分,分别代表冬、夏、春、秋四象。5和10据中宫,代表四季土(四季均分之后的余气)。

古人将五个特征点象八卦一样,分别取法于自然之象而命名之,就是五行象。冬天气温冷如水,故以水配之;夏天气温热如火,故以火配之;春天草木欣然,故以木配之;秋天草木金黄,结实如金,故以金配之。

甘誓

因为一个太阳年365.25天,并非整数日,无论四分、八分、十分,还是十二分,都不能按天完全均分,所以对春夏秋冬或不同历法的月份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予以调整,一年四季才能节气分明。又因为春夏秋冬在大地上随地理方位的不同而不同,大地(实际上指立足点)对不同地理方位的四季起着控制作用,因此,古人把调整节气的时段(闰日或称余分)以土配之,土据中央而控四方(闰以定岁,即定四季,四季配四方)。

不同的历法,调整的办法也不相同,古人有时一年调整一次,将土季置于夏至之后,称为长夏;有时置于夏至和冬至之后,称为过年日(古十月历有大年和小年);有时置于四季的后边,称为季土。一年调整不过来,就用置闰的办法超年度调整。不论如何调整,都将每年调整节气的时段统称为土季。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象就这样形成了。

由此可知,五行金木水火土在最初形成之时,是以实象的五种物质表示五种节气,已进行了一定的取象比类,后来,五行之象又泛指五个特征点,类象范围更广,一如八卦一样,可以类指万物万象,并形成为用五分法揭示宇宙万物的结构、关系、性质、状态或过程的抽象哲学范畴。

因为五行是用五分法揭示宇宙万物的结构、关系、性质、状态或过程的抽象哲学范畴,所以当然可以用来把具体物质的构成要素分为五类,并用金木水火土范畴来表示每一类,这是五行的应用,但是,这里的金木水火土并不实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就象乾坤可以表示天地,但并不单单就指天地,还可以表示父母、君臣等等。

甘誓

也就是说,五行之象是从实象中抽象出来的,是来源于对宇宙、自然地观察总结,是宇宙事物、自然规律的一种客观简化的归纳模型。

而五行象征为具象的自然中的金木水火土,是一种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描述实际的学术方法,只是“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有术语,又是术数玄学的理论基础,被广泛应用在易学、风水、命理中,以至于后世一听到阴阳五行就以为是封建迷信之词,实在是大缪了。

五行起源于四时五气,而四时五气是天地共同作用的结果,却是地的独有现象,所以五行由天生而属地,也就是说“五行丽地”。

五行之间的关系汉代董仲舒称之为“比相生而间相胜”,也就是相邻者相生,相间者相克。

甘誓

干支学中,天干和地支都存在五行相胜的关系,所以系统的阴阳五行思想包含在干支二十二个字里。

值得注意的是,易经与阴阳五行并非两个系统,而是一个完整的术学系统。

马王堆汉墓帛书《易经》的发现,表明“《易经》的八卦包含阴阳五行思想,这一点至此可以成为定论。这就打破了那种认为八卦只讲阴阳,不讲五行的看法”、“就学术思想的源流来说,阴阳五行自始就是以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出现的,帛书本的上、下卦序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这就打破了那种认为阴阳五行来自两个不同流派的看法”、“在阴阳五行思想发生的年代问题上,帛书本明确表达了八卦和阴阳五行的密切关系。这就打破了过去在古史辨论中认为阴阳五行的思想始于战国时期的看法”。

从阴阳生胜之理发展到五行生克之理是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它使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从单线联系发展到网络状或立体状的多样联系,这里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太极分合思维方式的优越性。在五行结构的太极中,每一行都和其它四行发生着相生、相克、被生和被克的关系,五行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使太极处于一种生生不息的辩证的动态平衡和化生中。因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同时也是多样的,在一个巨系统中,总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现代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都可以在五行学说中找到雏形。所以五行学说对于认识复杂多样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