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蹬跑(后蹬跑)


第31卷成都体育学院学报V01.3l塑兰生釜兰塑试论后蹬跑对现代短跑后蹬技术的影响柳川(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10054)摘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了传统短跑后蹬跑练习与现代“屈蹬式”短跑技术的不同特点。得出:后蹬跑练习对改进和提高现代短跑技术有一定的制约性,原因是后蹬跑练习的动作速度、起始状态和后续特点与现代短跑技术的等同状态差距较大。关键词:短跑;后蹬跑;屈蹬式;膝关节角度中图分类号:G8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154(2005)04—0053—03hnuenofBackStepRunIlingBackStepn地lmIogyModemSprintTechnolog),Univells时。Chengdu610054)Ab如mct:nisp印er姐alyzestlledifrerencebemeenbacksteptr8iningof缸aditionalsprint舭dbentsteptechnolo一modemsprinttlleoretical蛐dpractice.TheresultSshow:backstep妇ininghasconditionali哆toimpr0Vet11etechnolo韶ofmodemsprint.Themainre鹪onmuchdi珏brencebetweenbacksteptraliningmovementspeed,stanstatecontinuechamcteristicmodemsprint.w们dS:sprint;backstepruIllling;bentstep;andekIleejointCLCn叫她r:G822.1code:AArtidem:1001—9154(2005)04—0053—03跑的专门练习是掌握和提高短跑专项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初学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短跑技术所采用的主要练习方法。

在短跑的专门练习中人们经常采用后蹬跑练习,这种练习手段对于在煤渣跑道比赛的运动员改进短跑技术和提高成绩有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塑胶跑道的广泛运用,以及人们对短跑技术认识的深化,后蹬跑练习的主要作用和功能与原来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练习手段对于一些高水平短跑运动员的专项技术作用不明显,反而对技术能力产生一定的制约性。笔者通过对后蹬跑练习的作用与现代“屈蹬式”短跑技术的比较分析,认识到这两项技术的差别,进一步说明后蹬跑练习对短跑技术的影响与制约。1目前流行的两种后蹬技术特点一种是“扒地与快摆”式,使支撑腿蹬地过程中没有刻意地蹬直膝踝关节,而是很自然地连接后续动作。这种后蹬是以膝、踝关节的伸展幅度作为判断蹬伸是否充分的依据(见表1),技术特点是以髋为主动发力带动两腿的快速蹬与摆协同配合,达到增长后蹬水平运动距离的目的。这种技术不仅较大程度地避免了身体重心的过大起伏,而且使跑的技术更具有连贯性、连续性、经济性和实效性。另一种是“屈蹬式”,要求摆的腿屈膝迅速有力地向前上方摆出,并且带动同侧盆骨前转动幅度加大,大腿与水平面夹角为150~200,支撑腿在摆动腿积极前摆配合下,快速有力地伸展髋、膝、踝关节,后蹬时支撑腿与摆动腿夹角为110。

后蹬跑

左右,后蹬角度为560一60。,支撑腿离地面时的膝关节角度为15。~156“1|。这种技术的特点是蹬、摆动作幅度大,后蹬结束后的后续效果好,相对缩短腾空时间和减小脚着地时相对人体受到的水平制动阻力。这两种技术的共同特征是,“后蹬时后蹬腿的髋、膝、踝关节的伸展幅度大,只是后蹬结束时后蹬腿的膝关节没有充分蹬直”【2J。而后蹬结束时后蹬腿的膝关.节没有充分蹬直的原因是:在后蹬结束瞬时,也就是在膝关节角度为150~1560的动作时相,支撑腿的髋、踝作者简介:柳川(1963一),男,河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收稿日期:2005—04—15第31卷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关节肌肉已达到了最大缩短的程度;摆动腿的前摆幅度已达到了最大前摆幅度,所以在该时相后,后蹬腿的继续后蹬只是后蹬腿的膝关节肌肉收缩,而后蹬腿的髋、踝关节肌肉和摆动腿的肌肉为静力性收缩,如果后蹬腿继续后蹬,也只是单腿膝关节肌肉的单独收缩,所产生的作用力使人体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不能克服人体运动的阻力‘3|。中、美100m运动员的100m运动成绩;途中最快速度;后蹬时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化比较‘4】2不同类型跑道的后蹬跑功能作用特点3现代短跑技术特点后蹬跑一直被广泛应用于跑的专门性练习中,尤其是在煤渣跑道上跑时,要特别注重蹬地腿的充分蹬伸,后蹬跑强调充分后蹬主要是为了体会后蹬时踝、膝、髋三个关节的用力顺序和蹬地、摆腿、送髋之间的配合。

后蹬跑

因此,在碳渣跑道上练习中后蹬跑能体现出独有价值。但塑胶跑道的特点是密度大,虽然在支撑时支撑腿的脚要对塑胶产生一定的微小形变,但塑胶又具有恢复原有形变的趋势,有利于支撑时形成牢固的支撑面,在后蹬时所产生的后蹬力使人体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为:后蹬力一支撑反作用力。出现后蹬时后蹬腿产生的后蹬力使人体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几乎等同的效果,相对缩短了后蹬时间和增大了后蹬功率,表现为同一人在不同类型跑道跑时的运动效果不一样的情况。而煤渣跑道的特点是密度小、易形变,后蹬时不易形成牢固的支撑面,所产生的后蹬力使人体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为:后蹬力一支撑面的退让缓冲力=支撑反作用力。1出现后蹬时后蹬腿产生的后蹬力使人体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不能等同,造成后蹬时间相对延长和后蹬功率相对减小。所以,在煤渣跑道跑时,如果要达到塑胶跑道的后蹬等同效果,必须要求后蹬腿的充分蹬伸,产生相对更大的后蹬力,才能使人体获得相应等同的支撑反作用力。因此,在塑胶跑道跑时,不需要后蹬腿的膝关节充分蹬直就能起到很好的向前加速运动,如果后蹬腿的膝关节要刻意充分蹬直,必然形成“瞬时空蹬”情况,并且对后续的技术动作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如果在塑胶跑道过多地采用后蹬跑的辅助练习,必然导致“充分伸膝”动作转化为专项技术,形成“实效后蹬”+“瞬时空蹬”的后蹬技术效果。

54现代短跑技术以屈蹬式技术为主,在塑胶跑道上练习时两条腿的动作技术要领应为:1)摆动腿应以膝盖领先积极向前上方高抬,带髋关节的前送,然后大腿积极下压;2)蹬地腿后蹬动作幅度大,不强调后蹬腿的膝关节充分伸直,从而相对缩短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因而后蹬腿的蹬伸速度和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快、动作幅度大、身体重心移动平稳、步频相对提高。由于现代短跑技术的后蹬主要特征为:后蹬幅度大和后蹬结束时后蹬腿的膝关节没有充分蹬直,所以,后蹬时要使后蹬幅度增大,必须加大后蹬开始时膝关节的缓冲度,使后蹬腿在后蹬过程中获得增大动作幅度的空间,而膝关节的缓冲度增大,必须通过合理地缓冲技术来获得。因而,要获得合理的后蹬效果,必须通过连续的合理着地缓冲技术来获得。4“后蹬跑”练习给现代短跑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后蹬跑练习主要是体会跑步周期技术的局部动 作,它的技术特点是几乎无着地缓冲动作,强调充分蹬 直后蹬腿,使后蹬腿的膝关节达到最大限度伸直。然 而,短跑途中跑合理后蹬技术的形成,必须是在合理着 地缓冲技术基础上的连续伸展后蹬腿,但并非要求后 蹬结束时后蹬腿的膝关节充分伸直。所以,“后蹬跑” 练习给现代短跑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如下几个方 1)现代短跑技术要求着地缓冲与后蹬时间、支撑与腾空时间必须是控制在适宜的比例范围内帕J,而后 蹬跑的后蹬所占后蹬跑步周期比例为绝对最大比值, 柳川:试论后蹬跑对现代短跑后蹬技术的影响2005年 其技术特征转化到专项技术中易改变专项技术的合理 比值。

后蹬跑

2)后蹬时过分的膝蹬伸,易形成多余的延迟动 作,不利于支撑腿离地后快速折叠摆腿,对后蹬阶段结 束后的后续技术动作产生不利影响。 3)后蹬时过分的膝蹬伸,易破坏跑的连贯性与动 力定型,且造成重心起伏过大,在跑进时一伸一缩或一 停一顿,类似分解动作的脱节,相对增加人体在跑步周 期运动中的惯性运动时间。 5结论与建议 1)现代短跑后蹬技术的特点是:后蹬时后蹬腿的 髋、膝、踝关节的伸展幅度大,只是后蹬结束时后蹬腿 的膝关节没有充分蹬直。如果后蹬腿的膝关节要刻意 充分蹬直,必然形成“瞬时空蹬”情况。 2)后蹬时要使后蹬幅度加大,必须加大后蹬开始 时膝关节的缓冲度,使后蹬腿在后蹬过程中获得增大 动作幅度的空间,而膝关节的缓冲度增大,必须通过合 理着地缓冲技术来获得。 3)现代短跑技术要求着地缓冲与后蹬时问、支撑 与腾空时间必须是控制在适宜的比例范围内,而后蹬 跑的后蹬所占后蹬跑步周期的比例为绝对最大值,其 技术特征转化到专项技术中易改变专项技术的合理比 4)根据以上几点的分析和训练实践的体会,要适应现代短跑训练,必须对后蹬跑练习进行改进,强化练 习的重点,如提高着地缓冲度,还可以在练习时不求充 分蹬伸,而强调练习时的摆动腿与蹬地腿的快速协调 配合,注意大腿下压和前脚掌的“扒地”动作。

只有这 样才能促进我们掌握好现代“屈蹬式”短跑的技术。 参考文献 [1]骆建.论100 m途中跑后蹬腿和摆动腿的结构特点与后蹬 技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1). [2]黄宗成,等.百米技术缓冲与后蹬[J].四川省体育科学, 1986,(3—4). [3]骆建.试论后蹬阶段技术[J].体育科学,1997,(6). [4]骆建.我国男子短跑途中跑技术落后的原因及解决途经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3). [5][6]黄宗成,等.百米技术一缓冲与后蹬.第四届运动生物 力学学术会论文集[c].1983—11一1. (上接第44页)创新的营销活动来提高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早日参与国际竞争,占据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 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1版)[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陈乙.广告策划[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耿力中.体育市场——策略与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 出版社,2002. [4]赵剑.从跨国品牌看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现状及发展策略 研究[J].体育科研,2004,25(1). [5]刘明辉.我国体育用品业如何应对人世后的机遇与挑战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 [6]刘巍.发展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 2004.(2). [7]叶德初,王蓉.我国体育用品未来发展走向初探[J].武汉 体育学院学报,2001.(5). [8]郑芳.我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成 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4).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