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石溪的作品有哪些(沈石溪名作)


编者按

在这个特殊的学期,同学们通过线上课堂开展学习,老师们也通过论文、作品等多种形式考察大家的学习情况,期间涌现了许多课业作品,就此,我们精选了部分作品和大家分享,一起交流学习吧。

当代文学

教师:侯平

学生:181105万青青

“当代文学”课程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程、性质、成就、特点、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学史观,提高学生独立分析文学现象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此课程期末作业的要求是提交一篇2000字左右的小论文,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到多部作品,或者作家,或者文学现象、文学思潮。181105万青青同学期末小论文分析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创作。她对沈石溪的小说掌握充分,作业条理清晰,有自己的思考。沈石溪小说对青少年影响很大,该作业指出了作家创作的阶段性变化,评析了其作品的魅力和价值,是一篇优秀的结课作业。若有机会,该同学还可再深入挖掘论题,对作者创作做辩证的思考,还可探讨为什么沈石溪会发生这样的改变,以及在世界动物小说发展史中看其地位和贡献。

论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创作

沈石溪的作品有哪些

摘要:沈石溪是我中国动物小说的重要开拓者之一,被誉为“动物小说大王”。他创作了大量高质量的动物小说,为中国儿童文学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的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以人为本体的传统动物小说创作,以及以动物为本体的纯粹动物小说创作两个阶段,两阶段中的动物在形象定位、作用和特点上都有着较大差异。写作上他不断尝试内容、主题、视角等多方面的创造性突破,逐渐走向成熟,其作品具有惊心动魄的审美体验和深刻的思想性、哲学性。

关键词:沈石溪;动物小说;人类本体;动物本体

动物作为与人密切相关的群体、孩子们非常喜爱的角色,一直是儿童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独特存在。而从我国的文学史发展来看,正如对“儿童”的认识相对较晚一样,我们对“动物”的认识也是较晚的。随着二十世纪中叶生态文学的兴起,动物文学开始受到了更多关注。到了新时期,一个致力于动物小说创作的作家群的出现使我国的动物小说得到了异乎寻常的繁荣和发展。而提到这股推动动物小说异军突起的力量,不得不提的便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

沈石溪的作品有哪些

沈石溪是中国大陆上最早开始动物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是动物题材儿童小说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存在,这些都与他西双版纳的那段插队落户的宝贵经历密不可分。在云南这个环绕着热带雨林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沈石溪真切感受着人与动物间浓浓的血缘亲情、亲身经历着动物对自己的救命之情,也曾跟随傣族的猎手在原始森林探险猎奇,与动物世界有着直接且亲密的情感体验。正是这段不平凡的生活为其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使他对动物有着不一样的情愫和钟爱,也使他在文学的拥挤小路上寻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动物小说。

从整体上看,沈石溪的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注重书写人与动物恩怨故事的以人为本体的传统动物小说创作,到注重塑造动物形象的以动物为本体的纯粹动物小说创作这样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沈石溪的作品有哪些

沈石溪的作品有哪些

一、以人类为本体的早期创作

沈石溪早期的动物小说大多是描写人与其身边动物之间的关系,所选的描写对象多是如狗、大象、猴子、鸟类等对人的生命几乎没有威胁的可驯化的动物。这时期的作品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寓言童话型动物小说的范式,基本采用人看动物的传统视角,文本注重故事情节的趣味性与可读性、注重对主题的表达,而缺乏对于动物本身的习性展示与情感逻辑的发掘,概括而言,沈石溪这时期作品中出现的动物只是作为人类生活中的附庸出现、只是为了实现作者教化目的的“传声筒”,是非“自然”的动物,其作品仍然是理想型的、以人类为本体的创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臣服于人的动物主体

在这类作品中,动物往往是以臣服于人的类似奴隶的身份存在的。这一点首先体现在动物在活动空间上的限制性。如《灾之犬》的花鹰与《第七条猎狗》的赤利,身为主人带回家的猎狗,它们居住的地点和活动的范围也只能是主人的身边;《在捕象陷阱里》中人和鹿同时被困在一个人类挖的空间有限的捕象陷阱里……这些动物的行动空间都是受人控制、由人创造的。其次这一点也体现在动物只是人类需要时的助手。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猎狗,它们只是为了保护猎人安全、为猎人冲锋陷阵的存在,主人可以因为自己的心情或者偏见对它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灾之犬》中,“我”因为觉得花鹰身上有鬼气会带来不幸而想要将它抛弃,因为气愤它的“阴魂不散”踢断了它的肋骨,甚至设计把它骗下悬崖摔死,可最后当“我”在河里碰到鳄鱼逃命,需要花鹰救“我”性命时,“我”又对花鹰抛出了橄榄枝;《第七只猎狗》中的召盘巴在赤利为他英勇狩猎时视它为掌上第二颗明珠,而当他误会赤利是个叛徒时却不念旧情地想把它打死炖掉。从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动物的命运是掌握在人手中的,它们没有自主的意识,与人之间也不是平等的关系,而只是臣服于人的“奴仆”,是附属于人生活边缘的存在。

2.依恋人类的动物主体

沈石溪的作品有哪些

作品中的动物大多与人有着密切的交往,它们对人也有着很深的情感上的依恋和附庸。在《灾之犬》中花鹰会把自认为最好吃的肉骨头送到“我”的床边;会在“我”把它丢到森林它又跑回“我”身边时露出久别重逢的惊喜神情;会在“我”踢断它的肋骨之后依旧悄悄跟随着“我”。在《在捕象的陷阱里》中,当母鹿面临豹子的威胁时,直接跪在了老猎人的面前,寻求庇护;当母鹿感觉自己快要死去时,用极尽轻柔和臣服的姿态,祈求老猎人照顾自己的孩子。可以看出这些故事中动物对人类的依恋情感都是处于一个被动的姿态,是由人的情感作为主导的。它们按照人类的习惯和意愿生活并讨好人类,而人类有权利决定是否接受它们的摇尾乞怜。除此之外,这些动物对人的依恋也体现在它们对人的忠诚上。《灾之犬》中的花鹰不顾主人一次次的抛弃和残害,在主人被鳄鱼威胁到生命时还是毫不犹豫地冲进河里选择保护主人;《第七条猎狗》中的赤利即使被主人误解、殴打、驱逐,但当主人被豺狗群围攻时,赤利依旧奋不顾身地只身与豺狗群殊死搏斗来拯救主人。在这样的故事叙述中,故事情节没有突破传统的动物救人的模式,动物的形象也没有脱离人们对它们的世俗认识,它们更像是作者为了完成对忠诚和奉献的英雄主义的歌颂而创作的象征性的工具,通过描写动物对人类的依恋、忠诚与人们对动物的功利性相处,使故事情节更加跌宕有趣味,并从中折射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3.唤醒人性的动物主体

上一点中提到了动物对人类的忠诚,面对动物的舍命相救,人性中的愧疚与善意得到了唤醒。《灾之犬》的花鹰拖着断了的肋骨与鳄鱼英勇搏斗,让“我”有机会爬上岸边,令“我”发出了“我只配做一条狗,而它完全有资格做一个人”的慨叹;《第七条猎狗》中的赤利与豺狗群殊死搏斗后,召盘巴搂抱着昏迷的赤利回家,想起自己之前对赤利的打骂和误解留下了眼泪;《在捕象陷阱里》中的老猎人经历了与母鹿的共患难,也经历了母鹿在临死之际牺牲自己救下他和小鹿后,从“马鹿克星”变为了养鹿场的劳动模范。从中可以感受出,作者这时的作品依旧是对传统的寓言童话型动物小说的沿袭。动物作为象征性的存在,通过对动物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与人类的对于偏见的先入为主、对于动物的误解、对于动物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之间的鲜明对比,反映出人类社会之间的复杂与黑暗。作品以人类为本体,借动物呼唤人性,呼唤真善美,宣扬英雄主义和奉献精神,以此达到教化和警世的目的。

二、以动物为本体的后期创作

《象冢》的问世是沈石溪动物小说创作的一个新起点,由此开始,他的作品摆脱了在动物和人的恩怨圈中打转这样在传统上的原地踏步,更多地开始转向塑造在丛林法则中自然生存的动物本体形象。这时期所选的描写对象更多样化,开始涉及狼、豹、豺、狮等“强者形象”,也有羊、鹿、斑羚等看似弱小的动物。这些作品突破了传统动物文学的藩篱,在全知全能的叙事中创造性地使用了动物看人和动物看动物的视角。文本中人的存在基本消失,更多地注重对在弱肉强食的生存圈中动物形象的关照,故事与情节都遵循着动物自身的特殊行为而非人类的道德规范,并通过科学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合情合理的想象透视动物的心理,模拟动物的思维。沈石溪成就最高、赞誉最多的作品也多属于这个阶段。后期作品的特点也大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独立于人的动物主体

沈石溪的作品有哪些

与他早期的作品相比,沈石溪后期作品中的动物都是独立于人存在的,换句话说,这时的动物与人之间关系是平等的。这一点也首先体现在动物有着自由的活动空间和纯自然的生存环境。这些作品中设置的故事背景多是在布朗山、尕玛尔草原、日曲卡雪山、沧澜江、勐罕森林等这些充满神秘感和原始野性的自然地带。动物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脱离了人的主导,拥有了自由的活动领域,并按照其自然属性和丛林法则自由生长。这些故事以动物为中心,人类只是作为剧情需要下的介入者或旁观者,动物有着高度的自主权甚至有时还掌握着人类的命运。如《狼妻》中的黑母狼迫于分娩后抚养狼崽的压力选择暂时容忍“我”的乔装介入,直到狼崽长大,黑才撕开了“我”伪装的狼皮扑向“我”噬咬。可以看出,故事中的“我”是杀死黑母狼伴侣,又佯装潜入狼的自然生活的一个介入者,同时也是狼生活的旁观者。这里的黑母狼决定着故事的发展走向,决定着“我”的生死。动物不再是为人类而活的附庸,而是独立的、自主的、遵循动物的活动规律生长的自由主体。

此外,沈石溪在作品中还涉及了动物看人的视角。如在《双面猎犬》中,母豺达维娅眼中的人不过是扩大的裸猴;在《疯羊血顶儿》中,母羊眼中的人类世界就像动物园,人类的房屋就像兽笼……动物眼中人也不过是另一种更奇怪的动物罢了。通过动物看人视角的运用,使动物得以与人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也使人类世界的丑恶面貌从动物眼中赤裸裸地展露出来,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三,这时期的作品中更多看到的还有由动物看动物视角所展开的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如《牝狼》中母狼白莎与公狗帕帕的结合、白莎对自己的狼崽的培育;《红奶羊》中公狼黑宝让母羊茜露儿作为奶妈为自己喂养狼崽;《疯羊血顶儿》中盘羊与黑母狼之间的恩怨之斗……作者用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想象,模拟这些动物的心理思维,生动且合理地将动物主体之间的自然属性创造性地展现出来,使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塑造出了更加丰富饱满且极富感染力的动物形象,也让他作品中的生态和生命主题更具力量。

2.震撼人心的动物主体

正是因为沈石溪这时期作品中的动物形象是自主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主导的,因此它们的很多或出于母爱、或出于种群的生存等因素驱动下的举动足以震撼人心。如《白狼》中母狼为了拯救被绑在木桩做狼质的狼崽,钻进石灰窑将自己乔装成大白狗骗过了人眼,救出了自己的孩子,让人不禁赞叹它的勇敢和智慧;再如《斑羚飞渡》中,镰刀头羊率领被猎人逼上崖边的斑羚群,采取牺牲一只老羚羊渡一只年轻羚羊跳过山涧的办法使它们的种群得以延续。这种让人做梦也无法想象的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办法,让一旁观看的“我”和猎人目瞪口呆。人类在这些作品中充当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将这些出于动物为了生存和延续后代的自然本能所作出的举动一五一十地叙述出来,在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的同时也会引发出人们对生态哲学与生命哲学的思考;在揭露了人类的贪婪与自私的同时,也呼唤人们平等地看待动物、尊重生灵。

3.智能化的动物主体

沈石溪的作品有哪些

文学既称为文学,那就意味着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需要进行艺术加工和作者主观上的再创造,这样才可以与那些客观科学的动物科普读物区别开来。而在沈石溪的创作中,除了其自身作为隐含作者潜伏在故事背后进行动物的心理模拟以外,最具文学色彩的地方便是他对动物形象的智能化塑造。这一点也是他后期作品被很多学者质疑为不属于动物小说范畴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他后期作品中很多动物都仿佛有着人的高智商,有着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力和对梦想的执着。

如《狼王梦》中紫岚为了完成大公狼黑桑成为狼王的遗志,把培养狼王当做毕生的梦想,先后对黑仔、蓝魂儿、双毛三个公狼崽进行针对性的、有计划的狼王训练,而当这三只公狼崽全都在意外中丧命时,紫岚又想到让自己的女儿媚媚通过寻找一个优秀的公狼伴侣,从而生出带着四分之一黑桑血脉的狼孙,并使其成为狼王。故事中的紫岚有着类人的高智商,对培养狼王有着缜密的规划,懂得因材施教,想得出激将法,明白取舍,并在一次次的打击中依旧义无反顾、穷尽一生地去追求这个狼王梦。从紫岚身上我们分明一方面可以看到执着不屈的追梦人的身影,而另一面也看到了那些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而不顾孩子扭曲了母爱的母亲身影。此外还有《牝狼》中为在西双版纳繁育纯正狼群不惜杀夫、杀子的白莎;《红奶羊》中哺育了狼崽又回归羊群后想要重塑幼羊的品格,使幼羊可以像狼一样勇敢威风的茜露儿。在它们身上都有着超出动物本身赋有的智慧和思想深度,它们的形象得到了作者极力的夸张化和智能化。通过这样的写作方式,作者将动物世界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很好地映射到了人类世界,反映出社会竞争的激烈与残酷,以及面对命运捉弄的无奈;在这些类人的智能化动物形象中,我们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梦想的力量,激励着人们坚持坚持梦想、不断奋进。

沈石溪的作品有哪些

综上所述,沈石溪身为中国动物小说领域的佼佼者,其在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专注于写人与动物恩怨故事的以人为本体的传统动物小说创作,到开始以塑造动物形象为核心的以动物为本体的纯粹动物小说创作,这样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沈石溪在写作上不断尝试着包括内容、主题、视角等多方面的创造性突破;通过对动物的书写揭示着人类社会中战争、歧视、掠夺、竞争、生命、梦想、生态保护等宏大问题;其作品叙述悲壮而不悲伤,充满了向死而生的勇气和昂扬奋进的精神,具有着惊心动魄的审美体验和深刻的思想性、哲学性,是中国儿童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独特一隅。

参考文献:

【1】沈石溪. 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品藏书系[M].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17.

【2】张玉玲. 敬畏生命——沈石溪动物小说研究[D]. 2008.

【3】施荣华. 新时期动物小说的嬗变——兼论沈石溪的创作[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6):81-85.

【4】施荣华. 沈石溪动物小说的文体自觉[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6):75-81.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