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葛根(野葛根提取物的功效与作用)


【药名】

葛根

【异名】

鸡齐根《本经》,干葛《阎氏小儿方》,甘葛《滇南本草》,粉葛《草木便方》,黄葛根《天宝本草》,葛麻茹《陆川本草》,葛子根《山东中药》,葛条根《陕西中药志》。

【释名】

《说文》:“从艹,曷声。”《尔雅·释诂》:“曷,止也。”《易·困》:“困于葛、雃。”孔颖达疏:“葛,雃,引蔓缠绕之草。”本品蔓生缠绕,遇之则遏止难行,声旁兼表义,故名葛。《纲目》:“鹿食九草,此其一种,故曰鹿藿。”葛根味甘,粉性足者为佳,故有甘葛、粉葛之名。

【品种考证】

葛根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陶隐居云:“葛根,人皆蒸食之,当取入土深大者,破而日干之。”《本草图经》云:“葛根生汶山川谷,今处处有之,江浙尤多。春生苗,引藤蔓长一二丈,紫色。叶颇似楸叶而青,七月著花似豌豆花,不结实,根形如手臂,紫黑色,五月五日午时采根曝干,以入土深者为佳。”《纲目》对葛的记述较详:“葛有野生,有家种。其蔓延长,取治可作縦縧。其根外紫内白,长者七八尺。其叶有三尖,如枫叶而长,面青背淡。其花成穗,累累相缀,红紫色。其荚如小黄豆荚,亦有毛。其子绿色,扁扁如盐梅子核,生嚼腥气,八、九月采之。”以上记载,与当今所用葛根原植物形态相符。

【来源】

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块根。

【原植物】

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 Ohwi [ P.thunbergiana(Sieb. et Zucc.) Benth.;P. hirsuta(Thunb.) Schneid.;P. pseudo-hirsuta Tang et Wang]又名:葛《本经》,縦縧草《说文》,鹿藿、黄斤《别录》,葛藤《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野扁葛《中药大辞典》。

多年生落叶藤本,长达10m。全株被黄褐色粗毛。块根圆柱状,肥厚,外皮灰黄色,内部粉质,纤维性很强。茎基部粗壮,上部多分枝。三出复叶;顶生小叶柄较长;叶片菱状圆形,长5.5~19cm,宽4.5~18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有时浅裂,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两边不等,背面苍白色,有粉霜,两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托叶盾状着生,卵状长椭圆形,小托叶针状。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冠蓝紫色或紫色;苞片狭线形,早落,小苞片卵形或披针形;萼钟状,长0.8~1cm,萼齿5,披针形,上面2齿合生,下面1齿较长;旗瓣近圆形或卵圆形,先端微凹,基部有两短耳,翼瓣狭椭圆形,较旗瓣短,常一边的基部有耳,龙骨瓣较翼瓣稍长;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花柱弯曲。荚果线形,长6~9cm,宽7~10mm,密被黄褐色长硬毛。种子卵圆形,赤褐色,有光泽。花期4~8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路边草丛中及较阴湿的地方。除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适应性强,在向阳湿润的荒坡、林边都可栽培。土壤以深厚、肥沃、疏松的夹沙土较好。

栽培技术用扦插、根头、压条、种子等方法繁殖,但以扦插和根头繁殖为常用。扦插繁殖:在冬季采挖葛根时,把较粗大的藤子割下,剪去头尾,选取中间健壮部分,剪成长33cm的短段,每段有2~3个芽,埋于湿润的细沙中,堆藏阴凉湿润处,清明前后发芽时,取出栽种,按行株距各0.6~1m开窝,施堆肥或木灰,每窝栽插条2~3根。根头繁殖:在采挖时,把葛根头切下10~12cm作种,随挖随栽,每窝栽种1株。

田间管理栽后第1年松窝3次,第1次在出苗后,第2次在6~7月,第3次在冬季落叶后。以后每年只进行2次,第1次在早春发芽时,第2次在冬季落叶后。在每次中除后,施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当茎藤长约65cm时要摘去顶芽,以促使多发侧藤,有利块根生长。

病虫害防治金龟子,咬食叶片,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叶面防治。斑蝥,咬食花瓣,可于露水未干时,捕捉,晒干作药用。

【采收加工】

栽培3~4年采挖,在冬季叶片枯黄后到发芽前进行。把块根挖出,去掉藤蔓,切下根头作种,除去泥沙,刮去粗皮,切成1.5~2cm厚的斜片,晒干或烘干。广东、福建等地切片后,用盐水、白矾水或淘米水浸泡,再用硫黄熏后晒干,色较白净。

【药材及产销】

野葛根Radix Puerariae Lobatae 除新疆、西藏外,全国均产,以湖南、河南、广东、浙江、四川为主。除本地自用外,还大量供应全国各地。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野葛根完整的多呈圆柱形。商品常为斜切、纵切、横切的片块,大小不等。表面褐色,具纵皱纹,可见横向皮孔和不规则的须根痕。质坚实,断面粗糙,黄白色,隐约可见1~3层同心环层。纤维性强,略具粉性。气微、味微甜。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野葛根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栓内层为4~5列细胞,排列紧密,外侧细胞含有少量草酸钙方晶,内侧偶见石细胞,石细胞类方形、类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2~66μm,壁厚。异形维管束排列形成1~3个同心环。射线较窄,4~5列细胞,韧皮部与木质部径向宽度之比为1∶1~2,韧皮部具少数分泌细胞,内含红棕色块状物,形成切向不规则的条状,晶鞘纤维众多。木质部导管密集,径向辐射状排列,直径38~115μm。晶鞘纤维众多。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粉末0.5~1g,加乙醇25ml,80℃热浸30min,放冷,滤过,滤液点于滤纸上,喷洒1%三氯化铝乙醇液,干燥后在紫外光灯下(254nm)显蓝色荧光,用氨水薰后颜色更亮。(检查异黄酮)(2)薄层色谱取上述提取液蒸去乙醇,残渣加水溶解后用氯仿萃取去杂质,水液蒸干,用乙醇溶解后作供试液;另以葛根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8∶2)展开,晾干,在紫外光(254nm)下供试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荧光斑点。

【商品规格】

野葛根为统货,鲜时切成块或片。

【炮制】

1.葛根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炒葛根《丹溪心法》:炒。《普济方》:微炒。现行,取葛根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黄色,略带焦斑,取出,放凉。

3.煨葛根《食物本草会纂》:煨熟。现行(过去曾用蜜煨,现通行下法),取麸皮撒在热锅中,加热至冒烟时,投入葛根片,迅速翻动,炒至表面呈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葛根片100kg,用麸皮30kg。

饮片性状:葛根为不规则的厚片,表面类白色或淡棕色,粗糙,纤维性强,富粉性,可见有纤维形成的同心环层,或见纤维与粉质相间形成的纵纹。周边淡棕色或灰棕色,质硬体重。无臭,味微甜。炒葛根形如葛根片,表面黄色,偶见焦斑。煨葛根形如葛根片,表面微黄色,米黄色或深黄色。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药性】

味甘、辛,性平。归脾、胃经。

1.《本经》:味甘,平。

2.《别录》:无毒。生根汁,大寒。

3.《珍珠囊》:纯阳。阳明经之本药也。

4.《医学启源》:通行足阳明之经。《主治秘要》云:味甘性寒,气味俱薄,体轻上行,浮而微降,阳中阴也。

5.《滇南本草》:味甘,性微寒。

6.《品汇精要》:味甘,性平缓。气味俱轻,阳中之阴。臭香。行足阳明经,手阳明经。

7.《纲目》:甘、辛。兼入脾经。

8.《本草再新》:味甘、苦,性温平。入肝、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

解肌退热,发表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主治外感发热,头项强痛,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温病口渴,消渴病,泄泻,痢疾,高血压,冠心病。

1.《本经》: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2.《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疗消渴,伤寒壮热。

3.《本草经集注》:杀野葛(钩吻)、巴豆、百药毒。生者捣取汁饮之,解温病发热。葛根为屑,疗金疮断血,亦疗疟及疮。

4.《药性论》:能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烦渴。熬屑治金疮,治时疾寒热。

5.《新修本草》:根末之,主*5狗啮,并饮其汁。

野葛根

6.《本草拾遗》:生者破血,合疮,堕胎。解酒毒,身热赤,酒黄,小便赤涩。可断谷不肌。

7.《日华子》:治胸膈热,心烦闷,热狂。止血痢,通小肠,排脓、破血。敷蛇虫啮,解縬毒箭。

8.《开宝本草》:小儿热痞,以葛根浸捣汁饮之良。

9.《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其用有四:止渴一也;解渴二也;发散表邪三也;发散小儿疮疹难出四也。

10.《滇南本草》:治胃虚消渴,伤风,伤暑,伤寒,解表邪,发寒热往来,湿疟。解中酒热毒,小儿痘疹初出要药。

11.《本草蒙筌》:生根汁止热毒吐衄,去热燥消渴。

12.《纲目》:散郁火。

【应用与配伍】

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葛根轻清升散,功善发表解肌退热,凡外感发热,服之可奏热退身凉之效。感受风寒,恶寒发热,项背强痛者,用葛根既能解散表邪,又能升津舒筋,其无汗者配麻黄、桂枝,有汗者配桂枝、白芍等同用,如《伤寒论》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近年来临床借葛根舒项背之效,用其治高血压患者之头痛、项背不舒,亦有佳效。如外感风寒,寒郁化热,发热重,恶寒轻,头目作痛,口渴鼻干者,常配柴胡、黄芩、石膏同用以解肌清热,如《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证属时气壮热烦闷者,可取鲜葛捣汁饮服,或配栀子同用以泄热除烦。

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葛根药性升发,长于透发麻疹,治小儿麻疹,发而不透者,常与升麻相须为用,以透疹解表,如《局方》升麻葛根汤,或与荆芥、薄荷等同用亦佳。用于口渴。葛根又能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治疗口渴之症,无论外感、内伤每多用之。可单用或配伍使用,如《普济方》治小儿热渴不止,单用葛根煮散频服;《圣惠方》治消渴烦躁,皮肤干燥,单用葛根捣汁饮服。若口渴因温病热盛所致者,宜与石膏、知母、芦根同用;因于内热消渴者,宜与养阴生津之天花粉、麦冬、生地黄同用,如《类证治裁》天花粉散。

用于泄泻,痢疾。葛根主入阳明经,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泻痢。用治湿热泻痢伴有表证者,常配专清肠胃湿热之黄连、黄芩同用,如《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如系脾虚泄泻,清阳不升者,第与补气健脾之人参、白术、茯苓相伍,如《小儿药证直诀》白术散。如与黄芪、人参、升麻等同用,又可用于气虚清阳不升之耳鸣、耳聋。

此外,葛根尚治醉酒及服药过剂,心中闷乱。

1.《药鉴》:入柴胡疗肌表,功为第一;同升麻通毛窍,效实无双。

野葛根

2.《药品化义》:佐健脾药有醒脾之力,且脾主肌肉,又主四肢。如阳气郁遏于脾胃之中,状非表证,饮食如常,但肌表及四肢发热如火,以此同升麻、柴胡、防风、羌活升阳散火,清肌退热,薛立斋常用神剂也。若金疮、若中风、若痉病以致口噤者,捣生葛根汁同竹沥灌下即醒。

3.《本草经解》:同香薷、生地煎服,可以预防热病。

4.《得宜本草》:得香豉治伤寒头痛,得粟米治小儿热渴。

5.《得配本草》:得葱白,治阳明头痛;佐健脾药,有醒脾之功;佐粟米,治热渴虚烦;同升、柴,有散火之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解表、透疹、生津宜生用;止泻多煨用。

【使用注意】

1.《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益胃生津液不可多用,恐损胃气。

2.《本草经疏》:五劳七伤,上盛下虚之人,暑月虽有脾胃病,不宜服。

3.《本草正》:其性凉,易于动呕,胃寒者所当慎用。

4.《本草从新》:夏月表虚汗多,尤忌。

5.《药义明辨》:凡中气虚而热郁于胃者,不可轻投。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