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的变化规律(商的规律变化)


商的变化规律”一课一般安排在四年级进行教学。这是一节蕴含重要数学思想的课。这种数学思想主要体现为“分类讨论,整体把握”。

一、对“商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商的变化规律,指商随着被除数或除数的变化而变化。(《数学辞海》第一卷P40)

根据这个定义,可以把商的变化规律分成两个大类、四个小类来讨论。

第一大类:被除数和除数其中一个不变,另一个发生变化,引起商发生变化。

这个大类又可细分两个小类来讨论:

第一小类:除数不变,被除数发生变化,引起商随着变化。变化规律表现为“同向同倍”,即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被除数除以几商也除以几。

第二小类:被除数不变,除数发生变化,引起商随着变化。变化规律表现为“反向同倍”,即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除数除以几商反而乘几。

第二大类:被除数和除法都发生变化,引起商随着变化。

这个大类同样可细分两个小类来讨论:

第一小类:被除数和除法都发生变化,但变化方向不同,引起商随着变化。

第二小类:被除数和除法都发生变化,但变化方向相同,引起商随着变化或不变。

第二大类第二小类中的“商不变”,针对的情况是被除数和除数在变化方向相同的情况下,乘或除以的数也是相同的。这种情况也被称为“商不变的规律”或“商不变性质”。

可见,“商不变的规律”实际是“商的变化规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二、“商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分析

1.起点分析与后续影响分析

学生在学习“商的变化规律”之前,已经学习过“积的变化规律”,因此对于在运算中发现运算结果与参加运算的数之间的关系、存在的规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

在“商的变化规律”的四个小类中,对学生后续学习影响最大的是第二大类第二小类中的特殊情况,即“商不变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小数除法的算理依据,可以作为分数除法的推理依据,可以让一些除法计算简便,同时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可迁移、联系。

所以,“商的变化规律”虽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但一直是“商的变化规律”教学中最被重视的一类。也正因此,有些教材在“商的变化规律”的编排中,只教学这一类,其他都不涉及。

2.素养指向的教学价值分析

商的变化规律”的探索,需要学生从结果(商)倒推过程(被除数和除数)。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推理过程,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推理意识的极好载体。

学生学会了“商的变化规律”,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从过程(被除数和除数)推理结果(商)。这样的运用,同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三、从分类讨论到整体把握的教学理解

在学习“商的变化规律”时,需要一类一类来学习,这是分类讨论。如人教版教材(如下图),先教学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再教学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最后教学商不变的规律。

商的变化规律

这样的分类教学,对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商与被除数的关系(同向同倍)、商与除数的关系(反向同倍)、商不变的规律,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每一种变化规律的教学都是在相对独立的范围内展开的,很单纯,目标很明确。

但这样的分类教学也存在着一个小问题,主要是学生在学习“商的变化规律”后,面对如下的一类题时,错误比较多。

已知甲÷乙=24。若甲×2,乙÷3,则商是( )。

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也好理解,因为这道题所反映的情况,与之前分类学习时得出的三种商的变化规律都不能匹配,对应不上,这样的话,错误自然多。

解决上面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分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需要对“商的变化规律”的类别进行重新理解。分类讨论时,只教学两种类别:商与被除数“同向同倍”的变化规律,商与除数“反向同倍”的变化规律。

至于上述提到的“第二大类”则不作为类别来学习,而是整体把握运用商随着被除数或除数的变化规律推理得出。

例1:已知甲÷乙=24。若甲×2,乙÷3,则商是( )。

商的变化规律

整体把握推理过程:根据甲×2可得24×2(同向同倍),根据乙÷3可得24×3(反向同倍),推理得商为24×2×3=144。

例2:已知甲÷乙=24。若甲×4,乙×4,则商是( )。

整体把握推理过程:根据甲×4可得24×4(同向同倍),根据乙×4可得24÷4(反向同倍),推理得商为24×4÷4=24。

“例2”即为“商不变的规律”。

四、教学目标设定

1.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商的变化规律”,能初步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组织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归纳和应用等学习过程,进一步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和运算能力。

3.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获得成功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预设

(一)分类讨论

1.研究除数不变时,商与被除数“同向同倍”变化的规律

商的变化规律

(1)以教师板书(或课件出示)、学生口答的形式,形成如上图的一组除法算式。

(2)请学生观察这组除法算式,然后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学生的第一个发现一般是“除数都是8”。这个发现看上去很简单,但也重要,点出了“除数不变”。此时教师可以用红色粉笔在这个“8”下面画一个符号,并明确:除数都是8,说明除数没有变化。

(3)请学生继续谈自己的发现。

商的变化规律

这个时候,学生应该可以看出商的变化与被除数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第1、2两个算式,被除数和商都是×10,比较好发现。

在学生正确讲述其中的规律时,注意引导所有学生都去理解,并用标注直观表示。在一位学生讲完后,再请1-2位学生讲一讲其中的规律,加深印象。

结合发现的第一个规律,继续引导学生看其他算式谈规律,逐步形成如下图的标注。

商的变化规律

(4)抽象规律

再次让学生观察板书,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刚才发现的规律。

这个时候,学生一般是根据黑板上标注的从上往下的情况来讲的,即“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此时,教师需要进行引导,一是再一次明确“除数不变”,二是让学生从下往上看算式,进而完整得出规律。

在学生已经较为清楚地表达规律的前提下,引导用字母表示(当然也可以用“被除数、除数、商”来表示),形成如下图板书。

商的变化规律

2.学生提问,环节转接

请学生观察已经得出的规律,然后想一想,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

教师可这样讲:看着这个规律,自己的心里有没有产生新的想研究的问题呢?

这个时候,学生自然会想到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化的情况,猜想商会怎么变。

这个环节设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一方面可以顺利的转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可以让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变成是学生自己研究自己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

3.研究被除数不变时,商与除数“反向同倍”变化的规律

(1)再次以一组除法算式为例,观察被除数不变时,商与除数的变化情况。

商的变化规律

(2)对“反向同倍”举例理解。

质疑:除数乘几,商怎么反而除以几了呢?

可以以分物为例进行举例说明:1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6个;12个苹果平均分给你4个人,每人3个。

苹果总量不变(被除数不变),分给的人数越多(除数乘几),每人分到的越少(商反而除以几)。

此时可以回头对被除数与商“同向同倍”也进行一次举例理解。

(3)抽象规律(具体过程略),最后用字母式表达(如下图)。

商的变化规律

(二)整体把握

1.再次提问——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化

2.思考: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化,会出现哪些情况?

先让学生思考一下,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得出:

情况一:被除数和除数都是乘或除以一个数(同向变化)。

情况二:被除数和除数一个是乘一个数,另一个是除以一个数(反向变化)。

3.研究商不变的规律

商的变化规律

(1)板书口算“18÷6=3”。

商的变化规律

(2)被除数和除数都乘10,口算得到“180÷60=3”。

注意,这一次变化不是从结果看过程,而是先进行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再看结果。

(3)思考:商为什么会不变呢?

这一步的思考和讨论非常关键。以往教学商不变的规律,这一步是不讨论的,即是在发现之后就认可了。现在,我们要将其与之前的发现进行联系,整体把握,理解过程。

学生可能回答1:因为被除数乘10,除数也乘10,所以商不变。

学生可能回答2:抵消了。

教师可继续质疑:乘10和乘10怎么就抵消了呢?

引导学生从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思考商的变化。即:被除数乘10商就乘10(同向同倍),除数乘10商就除以10(反向同倍)。板书如下:

商的变化规律

(4)抽象规律。

商的变化规律

在完成抽象之后,让学生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然后给出“商不变的规律”这个名称。

给出名称之后,再说一说什么是商不变的规律?再次引导学生对其中的推理过程进行理解,同时得出“0除外”。

4.用这样的推理方式,研究被除数和除数同向变化,但乘或除以的数不同的情况。

如:18÷6=3,被除数×2,除数×3,商的多少。

这个过程,实际是在练习。

5.继续研究被除数和除数反向变化的情况。(略)

这个过程,同样的练习。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