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病(病情志愿者如何加入)


I摘要:情志病是指正常的情志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的疾病。情志即情感、情绪,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内经》将七情对内脏的影响概括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即不同的情志刺激对不同的脏腑有影响。

肝与情志病

陈常云

情志病

情志病是指正常的情志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的疾病。情志即情感、情绪,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内经》将七情对内脏的影响概括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即不同的情志刺激对不同的脏腑有影响。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情志异常,内伤脏腑,则引起机体气机阻滞、升降失常,所以气机逆乱、气血不调是情志病的主要病机特点。

肝藏魂与情志病的相关性

情志病

肝藏魂之“魂”是指能伴随心神活动而作出较快反应的思维意识活动,如《灵枢·本神篇》“随神往来者谓之魂”是指梦幻活动。肝主疏泄及藏血,肝气调畅,藏血充足,魂随神往,魂的功能便可正常发挥。所谓肝藏血,血舍魂,如肝失疏泄或肝血不足,魂不随神活动,就会出现狂乱,多梦,夜寐不安等症。

魂是建立在神气活动的基础之上,是逐步发展完善的,故有“魂属精神”之说。魂主要是指一些非本能性的,后天的,较高级的心理活动。如《白虎通》中把感情情志等活动归为魂的功能。张景岳把梦幻想象、“精神共识,渐有所知”等视作魂之用,类似思维,想象评价,决断和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合称,泛指人的情绪、情感活动。情志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贵乎中和,不可过极,过亢过衰便为情志病

肝与情志病受春气影响

春之月为肝木当令之时,肝旺于春,春病在肝。这里所说的“肝旺于春”中的“旺”字,不能理解为旺盛,而是指的一种偏亢现象,是一种病态表现。由于春主升的原因,人体的肝也相应的紧张起来,容易发生疾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春为四季之始,阳气始生,万物以荣,气候温暖多风。天人相应,同气相求,在人则与肝相应,故肝气在春季最为旺盛,反应最强,而春季也多肝的病变。春三月为肝木当令之时,肝主疏泄,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关,故精神神经病变多发于春天。了解肝与春气相通的特性,情志病在春季应减少不良信息的刺激。

肝主疏泄与情志病相互影响

肝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气机的调畅作用,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心神所主宰之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故向有“肝主谋虑”之说。肝主谋虑就是肝有辅佐心神参与调节思维、情绪等神经活动的作用。

情志病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之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舒畅调达,则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清朗,思维灵敏。若肝失疏泄,则易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疏泄不及表现为抑郁寡欢,多愁善虑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烦躁易怒,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等。

肝失疏泄而致情志异常,情志异常亦致肝失疏泄。肝的疏泄功能可调畅情志,实际上是其调畅气机功能所派生的。异常情况下情志活动与气机之间的关系密切,导致了情志异常波动对气机升降的严重干扰。《鸡峰普济方》曰:“五噎诸气,药难收效。此病缘忧思恚怒,动气伤神,气积于内,气动则诸证悉见。”情志活动对气机的干扰古代医家往往用“郁”来概括之。情志的异常波动每每伴有气机郁滞,气行不畅。情志波动对气机的干扰作用各有其不同特点: 大怒之人,可见面红目赤,青筋怒张,头痛脑张,甚至呕血咯血,昏厥跌扑等症,这些都是气逆于上; 过于恐惧,常见面色苍白,呆若木鸡,或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这些都是气陷于下; 久思之人常见纳呆,嗜卧,脘腹疼满,胁胀不舒,嗳气太息,此多属气行不畅,气机郁滞; 过度悲伤表现为心神沮丧,意志消沉,时时哀声叹息,面色惨淡,都属肺气消耗之症。以上各种类型的情感活动均可导致情志病

《读医随笔·卷四》云:“凡脏腑十二经之气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情志病贵乎调节,朱丹溪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情志类疾病表现是多方面的,总体上有以下几点:症状复杂难抓重点,症状多变或上或下、或有或无,病少固定持久。但从病机上看,大多具有一个共同特点———气机郁滞,升降失常。治疗应予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因此,情志病的临床表现与肝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可调畅气机,维持气血运行,调节精神情志,维持全身脏腑经脉器官的协调。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