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是什么疾病(疾病是一种寄生虫病)


SMA(脊髓性肌萎缩症)作为一种致残致死的严重遗传病,是出生缺陷防控重点关注的疾病之一。自1996年起,全球SMA患者群体将每年8月定为SMA关爱月,2018年中国SMA患者组织建议将每年的8月7日设立为“国际SMA关爱日”。

什么是SMA?

SMA全称为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是由于脊髓前角及延髓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近端肢体和躯干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的神经肌肉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全身性的肌肉无力和萎缩。随着病情的进展,肌无力可进一步导致骨骼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其他系统异常,其中呼吸衰竭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SMA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6000~1/10000,是导致2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位遗传病。

sma是什么疾病

SMA的五种类型

sma是什么疾病

SMA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大,根据起病年龄、运动里程碑及病情进展程度等,将SMA分为0、1、2、3、4共五种类型,其中以0型和1型最为严重,0型患儿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死亡,1型患儿难以实现抬头、翻身、坐、爬行等基本运动功能,存活年龄一般不超过2岁。

SMA的致病机制

SMA的致病基因为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urvival motor neuron,SMN1),其决定疾病的发生。此外,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2(SMN2)作为修饰基因,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

sma是什么疾病

SMA患者SMN1基因型示意图

SMN1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长臂,其功能缺失会导致无法产生足够的功能性SMN蛋白,进而导致患者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化,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SMA患者中,约95%为SMN1基因第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所致(0+0型),其大多伴有第8号外显子缺失;约5%为SMN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所致(0+1d型),即一个等位基因发生缺失,另一个等位基因发生微小致病性变异;极少数患者为SMN1双等位基因微小致病性变异导致(1d +1d型)。

SMN2基因同样位于5号染色体长臂,且SMN2与SMN1的序列高度同源,两者仅存在5个碱基差异,其中最关键的差异位于第7号外显子上,这使得85%的SMN2 mRNA 第7号外显子被选择性剪接造成合成的SMN蛋白失活,仅有15%的SMN2表达为有功能的SMN蛋白。因此,患者携带SMN2基因拷贝数越多,则疾病的严重程度越轻。

SMA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2019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 批准了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是中国首个SMA治疗药物。2021年12月,诺西那生钠被纳入最新医保目录,为更多患者带来用药希望。

2021年6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利司扑兰在国内上市,用于治疗2月龄及以上的SMA患者,这也是首个在中国获批的SMA口服治疗药物,该药物目前尚未纳入医保。

支持性治疗:

sma是什么疾病

一直以来,SMA的治疗都以支持性治疗为主,通过定期物理治疗、正确使用支具或矫形器、规律运动训练、外科手术等方式,防止或延缓脊柱侧弯、关节挛缩、营养不良以及呼吸衰竭等症状的发生和发展。

虽然已有治疗药物上市并纳入医保,但治疗及康复费用依然会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且药物治疗仅能减缓疾病进展和减轻症状,目前全球暂无根治之法。

如何预防SMA患儿出生?

预防SMA患儿的出生,是目前应对SMA的最佳策略。那么如何实现有效预防呢?对育龄夫妻进行SMA携带者筛查就是有效的手段。

SMA作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夫妻双方均携带有SMN1基因致突变,则该对夫妻所生育的子女有1/4的可能性罹患SMA,有1/2的可能性为携带者。SMN1基因致病变异的人群携带率约为1/40~1/60,据估计,全国现有3000万SMA致病基因携带者。

sma是什么疾病

sma是什么疾病

SMA的遗传模式图

通过采集备孕/孕早期夫妻外周血,对SMN1基因第7号和第8号外显子拷贝数进行检测,及早发现同为SMA致病基因携带者的高风险夫妻,指导高风险夫妻制定妊娠干预方案,通过辅助生殖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可有效避免患儿的出生。

迪安诊断基于中国NMPA、欧蒙CE双认证检测体系,提供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检测服务,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熔解曲线分析,实现对SMN1基因第7号和第8号外显子拷贝数的精确检测,为更多育龄夫妻提供更优质的生育健康检测服务。

参考文献:

[1]潘建延,谭虎,周妙金,等.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实践指南[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20年37卷3期,263-268页.

[2]北京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脊髓性肌萎缩症遗传学诊断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20年100卷40期,3130-3140页.

sma是什么疾病

[3]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北京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等.脊髓性肌萎缩症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 [J].中华医学杂志,2019,99 (19): 1460-1467.

[4]黄美欢,曹建国,韩春锡,等.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诊断及多学科综合管理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0,42(7):6.

[5] Prior, Thomas W. Carrier screening for spinal muscular atrophy[J]. Genetics in Medicin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2008, 10(11):840-842.

[6] Farrar M A, Park S B, Vucic S, et al. Emerging therapies and challenges in spinal muscular atrophy[J]. Annals of Neurology, 2017, 81(3):355-368.

供稿:集团产品中心 杨芳

本文为“迪安诊断”微信公众号原创文章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