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之舟(父爱之舟)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的父亲已经去世,对他深深的思念只能依托于梦中相见。课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了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单元主题是“舐犊情深”,阅读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习作要素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何老师上课伊始就明确了目标,先出示单元目标: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随后让学生谈谈对“场景和细节”的理解,最后补充作者资料:出示吴冠中的资料和写作时间。思考:为什么人老了,对小时候的事记忆犹新?

通过这样的方式,巧妙地引出了第二环节——梳理场景,抓住细节。

何老师引出课文第一句话: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随后出示吴冠中笔下的小船,你能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吗?自然引出学习任务一:快速检索,寻找文中描绘“父爱之舟”的句子。找出句子关注最后一句话,为什么父爱之舟很难画出来?学生体会出父爱难以表达出来。

父爱之舟

接着,何老师聚焦课后习题第一题,以快速默读课文。说说“我”梦中出现了哪些场景?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的场景。

这个环节,何老师给予了学生很多的机会,学生用心地找,充分地说,学生交流了12个场景。

何老师锁定逛庙会这一特定场景,引导学生聚焦“凉粽子”“热豆腐脑”这些细节潜心会文,从一“凉”一“热”对比中,结合场景与细节的“心理补白”,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

接着引出四个场景,通过配乐朗读,让细节在学生头脑中连缀成整体画面,从而升华了情感。

让我最折服的是何老师补充了一幅鹅山高小父亲帮“我”铺床单的绘画。这个过程使场景的细节变得可视化,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内心真实感受,真正进入到了文本所构建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文本的深度研读。我感觉这个过程应该是对学生是否掌握了“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这一语文要素。

了解完场景以后,何老师又引导学生感受父爱之舟为什么很“难”画出?再透过配乐,回读第一句话,让学生进行迁移运用说话,体会父亲对“我”的爱。梦境中除了装着父亲的场景和细节,你觉得该装着什么?

父爱之舟

最后何老师分享“丰盈的情感,文字与画面都难以承载”这一人生体悟,并推荐学生阅读书籍,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正如何老师所言,这节课何老师紧扣目标,关注课后习题,让学生借助对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体会,让学生达到分析场景、体悟细节的目标。孩子得到方法,有了路径,在课外才能读相似的文字,从而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以学习为中心,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何老师的课堂评价语是相当有激励性的,学生在何老师的课堂上小手如林,这是我迫切需要学习的。

父爱之舟

我也有个小思考,何老师在开头讲述场景和细节时,其实对这两个名词是没有讲透的,学生可能是懵懵懂懂的,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同时,我发现学生对于父亲的爱理解得不够,如果能够适时地补充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我相信学生对于父爱的深沉会体会得更深一些。

父爱之舟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