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才芳(詹才芳的下级上将)


1960年,开国中将詹才芳从北京回到广州之时,特意路过南京,见见老战友许世友。

二人相见,詹才芳还没有说话,许世友立刻起身“啪”的站了个立正,恭恭敬敬地说:“热烈欢迎老首长!”

也许是太久没见,此时已经是个上将的许世友,脸上露出了孩子般天真的笑容。詹才芳见状,也跟着笑起来,却说:“不敢当,你已经是上将了,现在是南京军区的司令员。而我是中将,又是广州军区的副司令。怎么说都应该是我,称你一声首长啊。”

“咱们俩个论什么你我!我们这些人,要不是当初你拦着,哪有机会当什么将啊司令的,人都不知道在哪儿呢。”许世友大大咧咧地摆摆手,请詹才芳坐下,与他聊起了这些年在军区的工作。

许世友

当了将军管了军区的许世友,依旧不改过去的火爆脾气,说话也是直来直去。要知道,这可是位敢在军区大会上摔杯子,还曾公开跟毛主席“叫板”的人!然而在詹才芳面前,年过半百,血性依旧的许世友,却跟个听话的学生一样。

詹才芳是个怎样的人呢?两人又是怎样的交情,能让许世友有如此态度呢?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今天的故事吧。

1907年,湖北省黄安县的一个破屋里,突然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一对孪生子来到了这个贫苦的农民家族,其中大些的那个,便是詹才芳

因为家里孩子多,又没什么钱,詹才芳儿时几乎没受过什么教育。“不幸”二字几乎可以概括他那短暂的童年。母亲在他7岁时患病,不治身亡。12岁那年,他的父亲和二姐为了充饥,不小心挖到有毒的野菜,就这么丢了性命。

詹才芳就这么成了没爹没妈的孩子,随大姐去了武汉。大姐夫余楚臣将他介绍给了自己的亲舅舅——革命先驱董必武。在董必武的介绍下,詹才芳进入武汉中学当校工。1926年,他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詹才芳所在的团后来被多次整改,他也在团里一直担任团委之类的重要职务。

也就是在这期间,詹才芳遇到了他后来的挚友许世友。农民出身的许世友,人狠路子野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连詹才芳后来都这么评价他:“许疯子,是真狠。打仗狠,对自己人也狠。碰到敌人,枪里有300发子弹,270发往敌人身上打,再留30发给自己。”

这两位老朋友可没少在打仗的时候做过搭档。早年间两人各为团长,带领各自的队伍协同作战过多次。后来詹才芳升任政治委员的时候,许世友担任副军长。

许世友脾气不好,一个原因是他这个人想法直,有什么说什么,容易得罪人。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没上过什么学,有时候容易钻牛角尖认死理,别人还给他讲不通。

许世友打仗的时候爱喝酒,平时也随身带着些酒。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偷偷的,不敢让人知道。有一次,队里进行检查内务的时候,有人发现许世友身边的水壶有古怪。

“这里面是什么?”詹才芳当时也在场,便指着酒壶问他。

许世友不敢说是酒,可是也不敢当着领导的面说假话,只有笑嘻嘻地打哈哈。

詹才芳于是顺手把酒壶摘了下来,刚要凑过鼻子去闻,许世友见瞒不住了,这才赶紧说:“报告!这里面装的是酒。”

知道许世友胆子大,可没想到这么大,居然敢违抗部队的规定带酒喝!

可是詹才芳非但不恼,还反问许世友,为什么要带头违反规定。

詹才芳

我喝酒不耽误打仗,反而喝了酒之后,力气比平时更大,杀敌也更猛了!酒就是我的药,每天不喝上几口,心里难受,身上更难受。

詹才芳没有再说什么,把酒壶还给了他,还悄悄对他说:“收好了,要是让别的战士们看到了,我可真要把你这酒壶收走了。”

许世友一听马上懂了,连忙拿回了酒壶,还跟领导保证:以后如果打了败仗,自己就滴酒不沾!直到下次赢回来为止。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许世友领兵以来很少打败仗。

许世友

建国后,詹才芳和许世友在不同的军区工作。詹才芳到北京开完会,路过许世友所在的军区,总要再进去看看他。

两人光是聊天喝酒还不够,临别之时,詹才芳一大早起来,却发现许世友不见了。

“你们司令员去哪儿了?”原本是准备走之前再跟老朋友好好说两句告别的话,结果许世友人却不见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儿。

眼见着出发的时候都快到了,詹才芳刚要动身,却见许世友急吼吼地从门外踏进来。

原本他赶着大清早起来,去钓了几尾新鲜的大鱼,要送给詹才芳带回去尝尝。詹才芳看着他抓着鱼的样子,心里感动,却也被他这举动搞得哭笑不得。

詹才芳

詹才芳

詹才芳待人友善,亲切温和性格,很对许世友的脾气。因此许世友无论什么事都愿意说给这个年纪相仿的“长官”听。甚至有些话,明知道说给人听可能会给自己招来麻烦,但在詹才芳面前,许世友也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新中国成立,军队裁军百万后,中央决定退居二线老同志一律不发军装。许世友当时年纪也不小了,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把一些新人提到岗位上来锻练,自己已经退居二线。

所以政策一出,他当下就不乐意了。当了一辈子的兵,军装和军人的荣誉感,简直就是他们的半条命。后来见到老上司詹才芳,许世友还气鼓鼓地对着他发牢骚,说:“这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军装也不给穿,可难受得我啊!还不如死了的好。”

詹才芳听了又好气又好笑,赶紧劝他:“莫讲疯话哟!”搞得许世友也没话说。

许世友

在别人面前凶得跟头牛一样的许世友,在詹才芳将军面前简直就是个小跟班。凡到北京开会,安排住处,有詹才芳的地方,一定要有他许世友。

许世友每次都对安排住所的人讲,要把他住的地方安排在詹才芳将军房间的旁边。有一次,安排住处的时候不小心把俩人排开了,许世友当场不乐意了,居然跟人因为这事吵了起来。

也得亏是詹才芳将军脾气好,换了别人,可真受不了他这风风火火的个性。

詹才芳在军中不但是出了名的脾气好,而且因为眼光独到,心地善良,成了不少人的救命恩人。除了许世友,詹才芳还当过其他不少开国将领的“伯乐”。

1931年,鄂豫皖苏区开展错误的“肃反”活动,他所在的团有人受到无辜的牵连被抓,詹才芳马上找到了保卫局的人,据理力争,说得保卫局只能放人。

而他救出来的这几个人,其中好几位都成了后来的开国上将。以至于后来詹才芳晚年之时,因患病住院,每次都在一群上将级别的将军来看他。

詹才芳

医院不知道内情的人都稀奇得不行:见过部下来看望领导的,却没见过这么多上将来看望一个中将的呢!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那些可都是当年被他救下来的一个个小战士们啊!

陈锡联、谭知耕、刘义生、冯瑞山等人,都是他病房里的“熟客”。有一次,詹才芳将军因为行动不便,托秘书来看望陈锡联将军,陈夫人闻言,转头对陈锡联的警卫问说:“告诉首长,就说‘首长的首长’派人来看首长了!”

詹才芳将军不但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和人气,与家乡的人来往也是十分讲究。

平时穿着朴素,只吃素食的他,每当家乡来人的时候,必然以最高的礼遇对待。平时买的或者发下来的,比较好的衣服鞋子、日常服饰,他都舍不得穿,大部分都送往了老家。

有一次,老家来人,说起村里日子不好过,詹才芳默默听着没有说话。临走的时候,却起身去取了自己唯一留下的一支双筒猎枪,送给来人,让他带回家去。

要知道,那把枪他儿子念叨了很久的,詹将军都没舍得给!现在却这么“随随便便”送给了老乡。

儿子知道了马上跑来问自己老爹:“我要那么久你都没拒绝了,为什么现在给人家也不给我?”

詹将军却望着家乡的方向,语重心长地说道:

“老家的日子很苦,他们有时候饭都吃不饱,很可怜。枪给了他们,可以带回老家打猎,解决吃的问题。如果你以后有出息,也会有自己的枪;如果没有,只能说明你不合适拿枪。又何必急于这一时呢?”

詹才芳将军的一生,做过别人的引路人,恩人,伯乐。可是他自己到最后,也只是中将军衔。从前的手下,很多都已经升了上将,发展得比他更好,似乎只有他多年以来还在原地打转。

老部下们替他鸣不平,他自己却很知足。每当看着那些过去的老照片时,詹才芳时常感慨:

当年那么多人,有的死在战场上,遗体都来不及安葬。有的死的长征路上,永远埋在那片雪地里。很多人说,以我的履历,应该有更好的待遇和发展。可是我自己却觉得,比起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人,我已经是幸运很多了,还有什么可求的呢?

黑白照片上,那些在战死的勇士们,他们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那个年轻的时刻,再也没机会往前走了。

“那些牺牲的人,又有什么军衔可论呢?”詹才芳轻轻抚摸着墙上的照片,仿佛他能以这样的方式,重新回到那个时候,回到那些已经不在的人身边。

知足常乐是他晚年最大的特点,知人善用的智慧让他当了别人一辈子的伯乐。他救人,用人,识人的本事不仅在革命时期发挥过作用,到了晚年,他也仍然在发光发热。

1967年,周恩来总理问詹才芳:“湖南还有没有可以出来扛工作的干部?”詹才芳想了想答道:“有两个人,一个叫万达,一个叫华国锋。”

于是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詹将军连夜前往长沙把华国锋带到了北京。才有了后来被毛主席钦点的“接班人”华国锋。

也因此,詹才芳此后每次去湖南,华国锋不管在不在,都一定要交待人设素宴招待。

1992年12月2日,詹才芳在北京病逝,这位一生助人,当了别人无数次“贵人”的老将,最终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华国锋听说后悲痛难掩,亲自题写挽联“德高望重,千古添芳”,以此来悼念故人知己。

“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这是董必武曾送给詹才芳的八宝墨宝,由此可见詹才芳为人之优秀,处世之智慧。一个人的财富,职位,出身,并不能说明这个人生命的重量。能让一代名将佩服敬礼,能让一位主席亲书挽联,能让一众开国将军记一辈子。詹才芳的这一生,才称得上是国之栋梁。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