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惠章皇后(孝惠章皇后叫什么名字)


金秋时节,适合远游。离北京不远的清陵是不少历史爱好者出游探访的选择之一。位于河北遵化昌瑞山主峰下的清孝陵是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墓,它是清世祖顺治皇帝、孝献皇后董鄂氏、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的生母)的陵墓。孝陵东侧,还有一片规模和等级稍低的陵寝,这便是孝东陵,它是顺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的陵寝。

孝东陵在历史上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它是清代建成的第一座皇后陵,并开创了清代皇后陵寝制度。不过,开创皇帝和皇后分葬制度的,却并不是孝惠章皇后,而是孝庄文皇后。1688年,孝庄太皇太后病重,弥留之际,她特地嘱咐自己的孙儿康熙皇帝:“太宗皇帝陵寝已经奉安很久了,不可因为我轻易去打扰太宗皇帝与孝端文皇后;更何况我心里舍不得你跟你的父皇顺治,就将我葬在你父皇孝陵的附近就可以。”

康熙皇帝遵照祖母的意愿,将其棺椁安置在了清东陵大红门附近。当时,康熙只修筑了暂安奉殿,并没有修陵寝。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在大红门东侧为孝庄文皇后兴建昭西陵,其陵寝形制参考的正是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

孝惠章皇后

孝东陵 杨征 摄

孝惠章皇后

制图 冯晨清

开创清代皇后陵寝制度

既然称之为“陵”,孝东陵的相关配置基本上都是有的。孝东陵的神路是从孝陵主神路五孔桥的北侧向东延伸出来的,经过孝陵内务府(西沟村),最后抵达陵宫。

和帝王陵寝不同,这座皇后陵没有建神道碑亭,最前端的建筑是一座三孔拱桥,拱桥两侧没有设置下马石牌,西侧则是一座九孔平桥,东侧则为神厨库院落。其中神厨和宰牲亭仅存基础,南北神库和院门经过维修保存完好。

三孔拱桥后就是孝东陵的陵宫,陵宫外的东西两侧为单檐硬山顶,面阔各五间的东西朝房,虽然名字叫“朝房”,但两座建筑的实际功能从它们身后的大烟囱就能看出来,东朝房是茶膳房,负责祭祀时烹制奶茶,而西朝房则是饽饽房,负责祭祀时各种面食的制作。

朝房向北,紧贴着陵宫的宫墙,是单檐卷棚顶,面阔三间的班房。它是守陵的八旗兵丁休息的场所,因此级别不高,规模也比朝房小了很多。朝房使用了级别更高的琉璃瓦装饰屋顶,班房则只是普通的布瓦。

孝惠章皇后

陵宫中轴线上的建筑,起点就是隆恩门,这是一座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的建筑,样式和故宫乾清门类似。隆恩门内第一进院落,核心建筑是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的隆恩殿,这也是祭祀活动的主要举办场所。

孝东陵隆恩殿的两侧是单檐歇山顶五开间的配殿,东西配殿的把角处各有一座精美的琉璃燎炉,样式为单檐歇山顶,功能则是焚化祭祀用祝文和布帛的。

隆恩殿后,穿过三座琉璃门(即陵寝门)便来到了后院。后院略高于前院,其内主体建筑为方城明楼和宝城,即地宫所在地。方城明楼总体建筑样式与皇帝陵类似,但规格略小。其中方城为城台式建筑,下开券洞,并有坡道可登方城之上。明楼位于方城正上方,为重檐歇山顶样式,楼体四周各开一座券洞门。楼内为石碑一通,其上为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的“孝惠章皇后之陵”。

孝惠章皇后的平淡一生

孝惠章皇后出自蒙古科尔沁部。清初,爱新觉罗家族为了拉拢科尔沁部,在入关前曾经和该部有过33次联姻,皇太极的孝端文皇后、庄妃(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和宸妃,都是出自科尔沁部的博尔济吉特家族,孝端文皇后还是庄妃和宸妃的亲姑姑。

孝惠章皇后

皇太极驾崩后,孝庄文皇后(即庄妃)的儿子福临即位,也就是顺治帝。顺治八年(1651年),清朝的第一次皇帝大婚礼仪在紫禁城举行,被册立的皇后仍出自于博尔济吉特家族,是庄妃兄长吴克善的女儿:布木巴。

这是一场典型的政治婚姻,皇后的人选,是摄政王多尔衮生前和孝庄太后(1651年,顺治帝为孝庄上尊号为昭圣皇太后,孝庄成为清朝第一位正式的皇太后),为了维护和巩固满蒙联姻政策而选定的。因此,顺治帝对自己的这位皇后充满了各种怨气,很快帝后之间便出现了感情的裂痕。

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帝正式下诏废后。按照他的说法,皇后是睿王多尔衮所定,并没有经过自己的选择。自从册立之日起,她便和自己“志意不协”,无论对上对下,都“淑善难期”,因此他决定废后,但由于朝臣极力反对,故而最终采用了折中的办法,将皇后降格为“静妃”,并且责令其改居侧宫。不过令人唏嘘的是,此后在《清实录》和各种档案中,静妃基本上就没有了任何记载,甚至连她最终的葬地,都是个谜。

第二年,顺治皇帝再次举行大婚典礼,这次迎娶的仍然是科尔沁部的女子,也是上一任皇后的侄女,她便是后来的孝惠章皇后。很明显,这又是一桩政治婚姻,孝庄太后为了巩固自己家族的地位,亲自参与和导演了这一场婚礼。顺治帝对这位新皇后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皇后也不是争风吃醋的人,而且姑母静妃的下场就摆在面前,因此她在皇帝面前非常低调。顺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妃进宫,皇帝便将所有的感情倾注到了这位新宠的身上,孝惠章皇后的地位岌岌可危。

一心想要册立董鄂妃为后的顺治帝开始了对现任皇后百般挑剔,顺治十五年(1658年)元旦刚过,顺治帝便找了一个借口,停止了孝惠章皇后“中宫笺奏”的特权(每逢国家重大喜庆之日时,朝臣向皇后上贺词的权力),只保留皇后的封号和拥有册宝(皇后地位的象征)的权力。这引起了孝庄太后的重视,她想尽办法在中间斡旋,终于保住了皇后的位置。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薨逝,顺治帝下令亲王以下,满汉四品以上官员,并令公主、王妃以下命妇等,于景运门内外齐集哭临,并为此辍朝五天,这基本上是皇后薨逝的丧仪标准。两天后,董鄂妃被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生前没有做成皇后的董鄂妃在死后享受到了最高级别的礼遇。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顺治帝驾崩,年幼的康熙帝即位。在康熙朝,隐忍了近十年的孝惠章皇后被尊奉为皇太后,至此,她人生中的高光时刻终于到来,但长期的被冷落反倒让她形成了看淡一切的性格。此后的五十多年,她在平淡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的十一月六日,康熙帝奉皇太后谒陵,在先后祭拜了孝陵以及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陵寝(三位皇后均为康熙帝已逝的皇后,共葬一处,即日后的景陵)后,康熙和皇太后“阅视孝陵东旁宝城”,这里就是日后皇太后的陵寝所在地。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六,皇太后去世。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三月二十三日,太后的梓宫由朝阳门外殡宫发引,四月七日即奉安地宫。

当时,已经花甲之年的康熙帝不顾自己的足痛病,坚持要为皇太后送葬。康熙皇帝甚至提出自己先行从通州南关出发,每日走二十里到三十里,提前到达清东陵等候太后梓宫。但在大臣们百般奉劝下,康熙才决定不亲自前往。

孝惠章皇后

姊妹和姑侄同葬一院

孝东陵最具特色的是后院。后院正中央靠北,最核心的建筑自然是孝东陵的方城明楼和宝城,其下便是孝惠章皇后陵寝的地宫。方城明楼前设有石五供,在其周边则按照尊卑分布着二十八座宝顶。这其中有七座规制较高,东侧四座,西侧三座,呈南北向布局,且贴近中央御路,其内安葬的是顺治帝的七位妃子。七座妃子墓的外侧,还有四座福晋的墓和十七座格格的墓,西侧南北向分布有十一座,东侧南北向分布有十座,其中最北侧四座是福晋的,其余则是格格的。

清初,后宫制度并不完备,这里面提到的无论福晋还是格格,都是皇帝身边级别较低的侍妾。一座皇后陵,还安葬有皇帝的其他妃嫔,这在清代皇后陵寝中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

七位妃子中,有几位是孝惠章皇后的“本家”。如悼妃博尔济吉特氏,按照辈分来说,她是孝惠章皇后的姑母。另外,她还是顺治帝废后的堂妹,入宫时因年龄太小,只好“待年”(等待年长再行聘礼),顺治十五年(1658年),她不幸去世,顺治帝表达了哀悼之情,追封其为悼妃,并将其安葬在黄花山(在清东陵陵区西侧)下。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悼妃迁葬至孝东陵。

另一位淑惠妃博尔济吉特氏,是孝惠章皇后的亲妹妹,她们都是科尔沁贝勒绰尔济的女儿。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姐姐被册封为皇后,妹妹被册封为妃。

康熙朝,这对姐妹一个被尊为皇太后,一个被尊为皇考淑惠妃。两个人在紫禁城里过着寡居的生活。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十月,淑惠妃去世,皇太后好几日都闷闷不乐。康熙皇帝询问太后不开心的缘由。太后回答称:自己的牙齿有一些松动,已经脱落的牙齿不会再那么痛,但未脱落的,则疼痛难忍。言语中透露出对于年迈的忧惧。

康熙皇帝宽慰道:“我听咱们祖先说过,老人牙齿脱落,对子孙是有益的,如今您感到牙齿松动,正是福泽绵长的好兆头!”经过皇帝这么一劝,老太太当时喜上眉梢,感慨道:“皇帝能这么说,我们这些老太太们,听了都会心生欢喜!”

四年后,皇太后以七十七岁高龄撒手人寰,姐妹两人最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再次团聚了。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