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核杆状核)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

中性粒细胞正常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血细胞中的一种,正常值是在(1.8-6.3)×10^9/L,占人体细胞总数的40%-75%。临床意义:一般增多是指急性或者化脓性的感染,比如肺炎、肝脓肿、猩红热、败血症,都可以出现急性的升高。除此之外,如果有恶性肿瘤,或者消化道大出血、急性溶血等也可以出现细胞增多。减少提示是伤寒、副伤寒、麻疹或者某些血液病,比如再障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最常见于病毒感染,如感冒,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还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造血组织减少,非造血组织增多,骨髓中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向外周血中释放的减少,造成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此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由于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中性粒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导致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超过75%就是偏高。引起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偏高的常见原因有:一、感染,特别是某些化脓性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等,因为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发生感染,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就会从骨髓中释放出来,到血液当中发挥免疫作用。二、可见于某些生理情况,如严寒、剧烈运动或劳动后,这种情况下,黏附在血管壁上的中性粒细胞就会释放到外周血中,通过血常规发现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偏高。三、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由于中幼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释放到外周血中,所以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比例明显偏高。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