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唯庸(胡焕庸线的意义)


本文谈谈朱元璋大规模清洗开国功臣的原因。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朱元璋并不是个翻脸不认人的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种事,一开始并不在他考虑之中。

让我们把时间轴进行一下整理,从洪武初期到洪武晚期连成一根线来看。

明太祖屠戮功臣有两个时间节点:

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余波发酵,这次共有22家开国勋贵被处死和除爵。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共有19家勋贵被铲除。

共同的罪名是:谋逆。

胡唯庸

先看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本身发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都知道老朱杀勋贵天下第一,奇怪的是,洪武十三年爆发的胡惟庸案这么好的机会,几乎没有勋贵被杀。

那一年,被砍头的重要官员只有胡惟庸、陈宁、毛骧、涂节等寥寥数人,他们中分量最重的胡惟庸,也称不上是淮西勋贵,顶多只能算淮西新力量。

胡惟庸被杀,得益的是谁呢,竟然还是淮西勋贵!

除了李善长又重新出山执掌御史台,更绝的是,老朱还做了红娘,他把自己宠爱的大女儿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长子李祺。

在此之前,已经有长子朱标娶了常遇春之女;晋王朱棡娶了谢成之女;秦王朱樉娶了邓愈之女;燕王朱棣娶徐达之女。

皇帝女儿不愁嫁,亲王更不怕找不到王妃,老朱的目的很明显,要通过联姻的方式来笼络功臣。

此后,他又陆续封了一批新的公候,大多数还是淮西人或渡江旧部,比如傅友德在洪武十七年从颍川候晋升为颍国公;同一年郭英封武定侯、胡海封东川侯。对了,洪武十二年他还封了一大批,王弼、蓝玉、叶升、叶升等人都是那年封的候。

数一数,老朱先后封了十一个公爵,都是淮西老臣;五十七个候,大多数是淮西人;只有六个伯不是淮西籍。

处死淮西勋贵,再扶持淮西勋贵,这是什么套路?这只能说明,朱元璋对老兄弟们依旧是信任的,哪怕胡惟庸靠的是李善长的牌子,他也没有怪罪老李,反而进一步笼络以示亲近。

胡唯庸

【功臣政治】

历史上,所有开国皇帝都要面对同一个问题,建国以后,如何对待开国功臣?

这事很有门道,一个处理不小心,就会危及自己千秋万世的基业。这事也很复杂,要谋定而后动。

这个逻辑有个名词叫做:功臣政治。

“自古帝王之兴,曷尝不建辅弼之臣所与共成天功者乎!”功臣政治是每个封建王朝建立后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功臣崇拜是古代传统政治观念的基本内容之一,这是古代政治迷信的一种表现形式,即通过以往的功业来发现和肯定功臣拥有相应的德行和能力,把功臣推举到相应的权利登记,这就是“以功次定朝位”的观念基础。

帝国建立之初,往往根据参与缔造新朝的功绩进行政治权利的分配,这种政治管理体现出成功的政治集团首领与其他人员的人情债务清算,也是使这一政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关系进一步强化的方式。

所以第一步就是大封功臣。

王朝初期,也是功臣政治最为炽盛时期,但是功臣政治被取代是必然的,因为随着王朝的发展,它的存在已经不再具有历史合理性了。

建设新政权与摧毁旧政权相比,需要更高层次的政治人才。而中国古代的功臣崇拜与功臣政治,常常表现为军功崇拜与暴力政治。

由于新政权一般都是以军事方式奠立基础的,所以功臣大多是军人出身。军人在战争中的特殊地位,使得他们不能不成为战后建立新王朝的主要支持力量。战争功臣是功臣政治的主要力量,但以军功授官,也容易导致军人以军事管理方式强力推行苛政的政治局面。

典型例子是秦朝,秦朝以军人为官吏,使各级行政机构都易于产生极权暴力的倾向,使统一后不久即应结束的军事管制阶段实际上无限延长,终于酿成暴政。

功臣政治还有另一个明显的特点:功勋与政治权利都可以世袭。

这种世袭制度很早就已形成,以家族为单位发展为世袭政治,然而这些家族终于逃不过殒命亡国的命运,其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素质的进一步退化。在具体的政治活动中,他们占据了与能力不相称的地位,真正优秀者寥寥无几,不能为促进政治的进步有任何重要的建树。

“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身上自带土匪习气,在政治形式逐渐进步的历程中,功臣政治的弊病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当权者逐渐注意到,要完善政治,必须有效吸引和任用贤能之士,即从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过渡。

这一点从汉朝开始表现得很明显,汉初受封功臣有百余人,到了汉武帝太初时期,仅余五候。

这是第二步:将功臣政治修正为贤臣政治。这个步骤往往不得不经历艰难的转折过程,后世君主们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

胡唯庸

成王败寇,我们只看成功者的做法。

有的皇帝,比如刘邦,该清的清,该洗的洗,功劳越大越倒霉,人们把这叫“功高震主”。

另一种皇帝,比如赵匡胤,来个“杯酒释兵权”,一顿酒,唠唠嗑,就让老兄弟们主动退休。

还有的皇帝,比如李世民,基本不动功臣,爵位不动,官职不动,只要你想干,可以一直干到倒在工作岗位上。

看上去选择大不相同,不过有一个共同点:皇帝们作选择时,手里都拿着刀。

有的刀是明的,刘邦就是,提起来就是一顿嘁哩喀嚓,这比较好理解。

有的刀是笑里藏刀,赵匡胤就是。“杯酒释兵权”解释起来很复杂,绝不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那几位被请喝茶的老兄弟都是禁军宿将,只是被部分地削减了兵权。而且功劳越大,在皇帝眼皮底下干活就越危险,油水也远不如军政一把抓的地方大员。

从晚唐以来,将领立功后从中央出镇地方当节度使(肥缺),这几乎成为惯例,所以他们并没有那么抵触。就算赵匡胤不请他们喝酒,也有将领也会主动问:老大,说好的节度使印呢?关键是,你要是表示拒绝,几乎等于宣布我有篡位之心,过几天很可能会得到风声,皇帝正在宫里磨刀。

有人觉得这是赵匡胤心怀仁慈,其实该说是深谋远虑,利用前朝的惯性,把它伪装成正常的人事调动,重组自己的禁军。同时,逐步设法削减节度使的兵权,这也是个长期的过程,一直延续到宋太宗一朝。

李世民就更牛了,他自己就是最大的开国功臣,所谓的“功高震主”在唐太宗这里不存在。而且,玄武门事实上就是一次最残酷的政治清洗,能杀的杀,能收的收,活儿基本都干完了。

李世民自己就是一口最锋利的刀,不用出鞘就能感受到森森杀气。

出征高丽时,大唐战神李靖年老重病,不想跟着去折腾了,拒绝了皇帝派来的使者。李世民一听,亲自跑到李靖府上去探望。李靖明白他什么意思,再次推辞:老臣不是不想去,只怕去了就得死在路上,让我安安静静在家等死行不行?李世民呵呵一笑,拍着李靖的背安慰他:加油啊,当年司马懿也是又老又病,照样能撸起袖子为魏国立功...(帝抚其背曰:“勉之,昔司马仲达非不老病,竟能自强,立勋魏室。)

李靖一听这话,立马从床上滚下来磕头:这点病不算啥,我还能坚持一下。(靖叩头曰:老臣请举病行矣。)

司马懿是装病,李靖不是,没走到一半,他的病情恶化,再也无法前进了。(至相州,病笃不能进。)

这事解读一下就是:李靖向皇上表示,我岁数大了,重病在身,不在你身边也不会搞事。皇上表示,岁数大小都不是事儿,你不看看司马懿。潜台词是,你这么牛逼,我实在不放心把你留在家里,怕你学司马懿啊。

这些例子说明,不管第二步怎么选,皇帝们心里明白得很,功臣政治的存在对他子孙的统治有害无益。功臣当然需要参与执政以及功勋具有永久政治效力的迷信必须破除,转为贤臣政治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转型比较暴烈的做法是斩尽杀绝;温和一点的做法是削夺他们的主要权力;最温柔的办法是建立散官、勋官制度,给功臣荣誉和物质奖励,却不给予与其实际行政能力不相称的政治权力。

虽然法度有更替,制度有变迁,开国功臣的命运总也逃不出这几种。然而这些办法绝非一锤子买卖,帝王们的选择还要综合考虑到各种内外因素的互相作用。

胡唯庸

再看朱元璋。

如果你是老朱手下的开国勋臣,直到洪武二十二年都会活得很开心,皇上的心果然一直向着我们濠州旧人,就知道胡惟庸那种暴发户不是好东西!

继续重用淮西旧部,还和他们联姻,朱元璋想得很好,勋贵们并不怎么配合。冯胜、常茂、蓝玉性格乖张。可我要是告诉你,其他人也差不多都是这种性格,要你是老朱,你头不头大?

功臣政治的困境出现了。

勋贵们的问题就是,这些以军功起家的功臣们,文化素质本来就很低下,并不具备足够的治国理政能力,闲下来以后,他们的短板逐渐暴露出来。

事实基本如此,这些人里文化水平较高的李善长也只是“粗持文墨”,大都是农村出来的苦哈哈,他们拿手的是喊打喊杀,一旦没仗可打,就很容易搞事。

汤和嗜酒妄杀;赵庸私占奴婢;郭兴不奉主将之命;薛显除了乱杀手下,还强夺天长卫千户吴富的牲口,并把吴富杀死;曹兴“多不循轨度”;周德兴营造宅邸僭越;谢成仗势欺负小民。

麻烦事一大堆,除了徐达、郭英等有限几人,没一个让老朱省心。说又说不听,听又不会做,做又做不好。情况并没有好转,就连这些勋贵的家人也习惯了狐假虎威,仗势欺人。

大明的功臣政治走进了一个歧途,朱元璋眼里的老兄弟们变了,他们变成了自己曾经最痛恨的模样,他们已不是跟自己起事时,发誓“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那些人了。为了眼前一些小利,他们可以将我的警告置若罔闻,自恃劳苦功高,骄纵妄为。

仔细注意一下还能发现,开国以后功臣政治越炽盛的王朝,越容易发生政治动荡,皇帝与功臣的矛盾最终会爆发,许多短命王朝直接就是被功臣搞没了。

所以,功臣政治一般都表现出反文治和非进取的性质。

朱元璋按照他的方式改造帝国,功臣政治的弊病却越来越突出。朱元璋真的要一直忍受下去吗,他还没想好。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他的结发妻子马皇后的去世,把事情推向了过激的一面。

51岁的马皇后得荣宠一生,她让杀人如麻的朱元璋有了软肋,自她离去,朱元璋不再立后。失去了马皇后,老朱性格中强硬的一面失去了制约,没人再有资格劝他,洪武二十三年,他用行动对勋贵们作出了回答。

这一年,胡惟庸案历时十年后再次集中爆发,牵连勋贵二十二家,其中包括李善长、唐胜宗、陆仲亨、赵庸、费聚、陆聚等。

毋庸置疑,这是一次有计划的屠杀,目标是淮西勋贵,再仔细看一下,还能发现有意思的细节。

这二十二家勋贵里,有二十家都是洪武三年所封。后封的二十家新勋贵,基本完好无损。

这不是巧合,这就是老朱的计划,清洗一部分德不配位的功臣,让国家向贤臣政治过渡。

杀戮本该到此为止。洪武二十三年的老朱,并不想对功臣赶尽杀绝,直到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意外去世。

胡唯庸

【继承人问题】

洪武二十四年,老朱派出太子朱标代他巡视西北,实地考察比较迁都地点,朱标一趟下来绘制好了地图,回到南京交给父亲检视挑选。

然而由于出差时感染风寒,朱标就此一病不起,第二年去世,年仅37岁。

朱标是朱元璋早就确定好的接班人,这个儿子跟马皇后一样仁慈,一样宽厚,一样讲道理。兄弟们视他为好大哥,臣子们视他为明主,他一定会是个好君主。

按照既定的设计,老朱一步步帮朱标清除棘刺,最难最烂的事他全都一肩挑。老朱明白,自己这个儿子太过善良,他不愿把得罪人的事情留给朱标,他要让儿子有条件按照自身想法治理国家。

当朱标接手的时候,不必再去面对那些杀戮,可以依照他的理念,用温和的方法来进行统治。开国皇帝强硬,继任皇帝以仁君面目登场,更能赢得人民爱戴,一张一弛间也让帝国得到喘息。

胡唯庸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几经犹豫,终于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这里面还有个微妙的细节。朱标有五个儿子,长子朱雄英早已夭折,朱允炆是最大的儿子,但他并不是太子妃常氏所生,而是侧妃吕氏所生。常氏生了两个儿子,除了朱雄英,还有个朱允熥。朱允炆和朱允熥只差一岁,按立嫡不立长的规则来说,朱允熥应该比朱允炆更有资格被立为皇太孙。

原因出在太子妃常氏身上,常氏就是常遇春的女儿,朱允熥是常遇春的外孙。

常遇春早就死了,常家的影响力还在,联姻是贵族最常用的稳固势力的方法。常十万的儿子常茂娶了冯胜的女儿,女儿常氏嫁给了朱标,妻弟蓝玉又是大将军,同时还是蜀王朱椿的岳父。

这本是老朱布下的局,他废除丞相,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按这种设计,朱标即位后,蓝玉掌握着军权,朱标掌握着蓝玉,军政一把抓,以朱标的威信没人能掀起浪花。

朱标病故,为他准备的基本盘顿时失去了作用。朱允熥的母家势力庞大,盘根错节,外戚有可能成为威胁。朱允炆母亲吕氏平民出身,母家没啥力量,不可能出现外戚干政的局面。

未经历练的孙子们不比儿子,选择朱允炆是个安全的方案。

确定人选只是第一步,十五岁的朱允炆半大不大,和朱标相比差得太远,许多人以前甚至都没见过这个小孩,一下子要成为接班人,要做的事太多了。

从地位被确立开始,朱允炆就投入到了繁忙的朝政处理中来,并表现出了和乃父类似的潜力,大家开始对他刮目相看,老朱也很欣慰地认为自己没有选错人。

朱允炆确实很像朱标,同样地仁厚,同样地宽大,甚至向爷爷请求修改他亲自制定的《大明律》,删减了把里面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

仁孝的朱允炆很得朱元璋欢心,但是仁孝之君往往难以驾驭骄兵悍将,看看自己留下的这批如狼似虎的百战之将,哪个也不像省油的灯。传位给朱标,老朱有足够的时间采取措施,让朱标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传位给朱允炆,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朱允炆终将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但那是在自己驾崩以后的事,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需要确保没人能在自己死后掀起风浪。

爷爷甘愿背上暴虐的罪名,也要为孙子扫除障碍,朱元璋扶持朱允炆之坚定,一如当初为朱标清除棘刺,毫无犹豫。

胡唯庸

一场针对功臣宿将的清洗即将展开,作为此时帝国最荣耀的将军,蓝玉能独善其身吗?

非但不能,蓝玉还正在自己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蓝玉在捕鱼儿海大捷后,已成为大明帝二代将领的领军人物,本来前途无量,但他的骄傲也水涨船高,达到了横行霸道的地步。

在那次超级成功的北伐回师途中,蓝玉就开始忘形了,他侮辱了元主的妃子,这违反了朱元璋的民族团结政策。

更过分的是,在他回师经过喜峰关时,竟然因为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接纳,便纵兵毁关,破门而入。

这两件事都不小,此时朱标尚在,老朱忍了,他只是略失薄惩,将原本打算甩给他的爵位改动了一个字,从梁国公改成了凉国公,意思大概是叫他冷静一下,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蓝玉不以为然,他日渐恣意骄横,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乘势横行霸道。这种事可大可小,胡惟庸也干过,后来被作为谋逆的证据。老朱暂时还不想动蓝玉,又忍了。

蓝玉还强占东昌民田,这也不算太大的事,功臣欺压百姓老朱已见怪不怪。接下来的事情就过分了,他竟然把前来查问的御史赶跑。御史是纪委的人,品级不高权力极大,其他功臣不敢干的,蓝玉敢。

蓝玉犹不改过,在陪侍奉朱元璋酒宴时口出傲语,军中将校升降进退,大权操于他一人,为此老朱多次责备他,没啥效果。在他西征返回后,被封为太子太傅,蓝玉不愿位居宋、颍两公之下,竟然发牢骚说:“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

这些事单独看,就和冯胜等人犯过的类似错误一样,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差别在于冯胜犯二是断续的,总是等老朱忘得差不多了,他才再犯一次。蓝玉犯二是连续的,上一次还记忆犹新,新的劣迹又来了,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连老朱他都敢怼了:我不能为太师耶?

胡唯庸

这些都发生在短短四年左右时间里,几乎就是接连发生,老朱心里早就对蓝玉亮起了红灯。

这不是作死是什么?朱标制得住蓝玉,朱允炆就不一定了。朱允炆性格和朱标很像,但威望完全不能比,蓝玉要是发起疯来,朱允炆有什么好办法吗?

如果我是朱元璋,一定也会为孙子担心。蓝玉是个武人,性格乖张的武人,这样的人一旦控制不住是很危险的。一旦老朱不在了,一个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大将军,会干出什么事,谁也无法预料。

按发展趋势看,蓝玉是很有可能发疯的,他本就是这样的人,纳哈出投降事件,冯胜和常茂替他背了锅。当时有朱标替他撑腰,现在朱标没了,蓝玉的保护伞也就失效了。

朱标突然去世,随后蓝玉案爆发。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