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墓(黄兴墓)


寻访时间:2020年10月16日

资料已齐备,终于可开工。岳麓山素有辛亥革命英烈山之称,今日要说的两个墓,墓主均是其中大佬级的人物,此二墓也是岳麓山诸多民国墓葬中仅有的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本篇既是岳麓寻墓的第四篇,亦可纳入国保游记系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

黄兴、蔡锷二公,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和护国元勋,在我国近代史中有举足轻重之地位,其大名如雷贯耳,生平事迹我就不多赘述了。惜乎二公皆英年早逝,1916年10月30日,黄兴因胃病在上海去世,11月8日,久居病榻的蔡锷在日本去世。只短短十日间,两位民国元勋即相继陨落,消息传来,举国痛悼。

黄兴与蔡锷

黄、蔡二公的去世,推动了我国第一部《国葬法》的诞生,该法案在同年12月18日由北洋政府颁布。这大概也是“国葬”的概念首次在我国出现,因为搁在封建社会,国家都算是皇帝的私产,除了皇帝他老人家,又有谁能&敢以国为名呢?按这部《国葬法》的条款,有殊勋于国家者可获国葬之哀荣,但需经大总统咨请国会同意,并非谁能一言而决。如后来孙中山提请的陈其美、徐世昌提请的冯国璋二位,其国葬便未获国会通过。自1916年该法案诞生,到1930年国民政府公布新法,获此殊荣的仅有黄兴、蔡锷、孙中山三人(未算广州政府授予的)。

《国葬法》对于葬地并无约束,由于黄、蔡二公皆湘人,经各界人士商定,乃决议将二公葬于长沙岳麓山中。两墓的设计既没朝理北洋政府不久前刚颁布的“专墓制度”,也跳出了我国传统墓葬的窠臼,而是采用了具有西方元素的方尖碑,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象征革命精神。既然是国葬,经费自然是由国家承担,北洋政府为每个葬礼拨款二万大洋(湖南省长谭延闿呈文中说是三万,另外的一万也可能是湖南省府给的),这在当时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1917年4月12日,蔡锷将军的葬礼在滂沱大雨中先行举行,其出殡的线路和各种仪式,早经设计周详,进展都顺利。灵柩乘“南咸轮”过江后,由谭延闿率领徒步护灵上山,17响礼炮过后,蔡公灵柩隆重下葬,成为国葬第一人,当真是生荣死哀。三天之后,便是黄兴的葬礼,形制大致与蔡锷相同,唯因雨停,送葬人数大增,可谓盛况空前,据日人宫崎滔天的回忆,队伍因拥堵几乎难以前行,灵柩直到下午3点才到达墓地。

黄兴墓

黄兴墓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一百多年过去了。大学期间我曾多次造访两墓,此番则是在去禹王碑的路上途径的黄兴墓,拾级而上,即见高耸的墓碑,宛如宝剑刺穹一般,端的是气势非凡,山中应无出其右者。墓旁三侧立有当时各省督军、省长亲笔撰写的悼词,文献与艺术价值俱佳,唯墓碑上墓志铭等均以铁板遮挡替代,不知是为了保护还是原件已毁,让人多少有些费解。

黄兴墓

黄兴墓志铭

当时各省首脑为黄兴题的悼词

黄兴墓四周围栏为方,蔡锷墓则是圆的,其墓碑同为方尖碑,但显得比黄兴墓敦实。如以保存状况来看,蔡锷墓的状况亦较黄兴墓差些,墓碑背面缝隙处已生草,另那些要人的题词则是刻在围栏的24块栏板上,受潮严重,部分字迹已有些模糊了。蔡锷墓庐在麓山寺南,我也顺便去了一趟,其正房作为蔡松坡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室,以照片为主,但内容算不上丰富。两侧厢房则搞成了学琴棋书画的场所,看起来挺高雅,但又觉得与建筑主题不甚搭调。

黄兴墓

蔡锷墓

墓碑背面已长草

黄兴墓

栏板上的题词受潮严重

蔡锷墓庐

前几天在搜集资料时,意外发现了一张民国时期蔡锷墓的老照片,影像与如今颇有不同(见下图),果断出手买下。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当时在墓旁边还有亭子和小桥,再往远处则是砖砌围墙,如今这些皆已无存,也不知是何时发生的变化。从影像中看沧海桑田,这或许也是收藏老照片的魅力吧。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