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胃痛辨证型分型有哪些)


胃痛中医辨证分型

胃痛中医辨证分型

文章字数/ 4163

阅读时长 / 9分钟

胃痛的知识点全貌

胃痛中医辨证分型

高清版详见:MindMaster(一林学习录)

思维导图中,每条细则的复习方法,参考如下“说明书”:

文字部分重点展开辨证分型与选方的趣味记忆与方名字面义(强、弱联系),以及每个辨证分型的证候拆解。

有大量重复内容,助以形成对考点的条件反射。

有些摘录的舌、脉象与辨证不符,做个参考而已。

分型与选方的趣味记忆(强联系)

胃痛,证与方的趣味速记见于:

本文补充胃痛“第二阶梯”的内容。

即一些“合”方全称的记忆,以及胃痛与腹痛选方的详细区分。

壹:

胃痛(寒邪客胃)——香苏散合良附丸

腹痛(寒邪内阻)——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从“汇总”已知,胃痛(寒邪客胃)、腹痛(寒邪内阻),均选用良附丸,且都“合”了一个什么“香”。

具体怎么记这个“香”?

这太细枝末节了,其实你可以选择硬记一下就行。

我是强迫症的受害者,所以再坦白一点我的联想:

我似乎给脾胃系的每个病证都带入了一个主角:

森林四神泄泻,六君子呕吐,丁香呃逆,廉颇胃痞,济公阳虚秘,白翁疫毒痢,沙僧噎膈。

角色一出来,画面就跟着出来,方药与证型是否也一并想起来了?

那么我们也为胃痛,腹痛带入两个角色,并同时区分“寒邪”的胃痛、腹痛,其良附丸到底“合”什么香?

谁胃痛?

苏妲己香妃胃痛

苏妲己香妃(香苏散),胃寒得胃痛。

胃痛中医辨证分型

故:

胃痛(寒邪客胃)——香苏散合良附丸

谁腹痛?

大少腹痛如天塌

在不破坏原有的联想(大少腹痛胃失笑)下,再稍稍加一部分内容。

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腹痛。

他们对于中年的我们,不就像是我们头顶,正上方的天吗(正气天香散)?每每传来他们的坏消息,都会让我们失笑,宛如天塌。希望他们永远健康!香香的。

这里的“香”可以理解为,并非描述气味,而是表明一种好的,健康的状态。

故:

腹痛(寒邪内阻)——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贰:

胃痛(瘀血停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胃痛的证型,减到最后只剩血瘀不知其用何方,所以编了“大少腹痛胃失笑(失笑散)”,那么“丹参饮”与“失笑散”如何联结?

单身(丹参饮)亦失笑。

单身因内心情感的空缺而失笑,

婚后却又因家庭压力而失笑。

可以理解为围城,

但我更认为

人的一生,永远都要奋力追逐。

叁:

胃痛(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胃痛、腹痛分组中,胃痛独有胃阴虚证,一(一贯煎)枝独秀。

那么“一贯煎”具体怎么补胃阴?

补一(一贯煎)勺(合芍药甘草汤)阴液,喝进胃里。

肆:

胃痛(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腹痛(中虚脏寒)——小建中汤

我们可以借用两个日常词组来区分“黄芪”与“小”。

胃,常听老人说胃气胀,胃气不顺;

胃痛中医辨证分型

腹,则是妹子常犯小腹痛。

故,

胃痛的阳虚,用黄芪(气)建中汤;

腹痛的阳虚,用小(小腹)建中汤。

证候拆解

寒邪客胃证

证候: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八纲辨证——寒证),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舌象:

薄白苔:正常舌象,或见于表证初期,或是里证病轻,或是阳虚内寒。

脉象:

弦紧脉(相兼脉):多见于寒证、痛证,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等所致疼痛等。

弦脉: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紧脉: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字面义:

紫苏叶:解表药(发散风寒)——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香附:理气药——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饮食伤胃证

证候: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脏腑辨证——食滞胃肠/脘证),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舌象:

厚苔:邪盛入里,或内有痰湿、食积等。

腻苔:湿浊痰饮。

脉象:

滑脉: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中医诊断学》:

食滞胃肠证:脘腹痞胀疼痛、呕泻酸馊腐臭食物,舌苔厚腻,脉滑。又名食滞胃脘证。

可以简化成,

当看到“嗳腐吞酸”,甚至只有“酸腐”,即可辨为食滞。

当然,“嗳腐吞酸”还有其他的表达形式,但本质上就是呕泻酸馊腐臭食物。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字面义:

保和丸:消食剂(消食化滞)——消食化滞,理气和胃——食积证

肝气犯胃证

证候: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脏腑辨证——肝郁气滞证),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舌象:

薄白苔:正常舌象,或见于表证初期,或是里证病轻,或是阳虚内寒。

脉象:

弦脉: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辨证其实就是找每个脏腑或每个证型特有的关键词。

而所谓的“相兼”,就是找到一个叠加一个。

《中医诊断学》:

气滞证:胸胁脘腹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通常随嗳气、肠鸣、矢气等而减轻,或症状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脉象多弦。

肝郁气滞证:多与情志因素有关,情志抑郁、善太息(气)、胸胁或少腹胀痛,脉象多弦。

肝胃不和证:(胃)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脉象多弦。又名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

可简化成:

气滞=胀闷/痛+X气(嗳气、矢气、太息等)+受情志影响+脉弦

肝郁气滞=气滞+胁/少腹症状

肝胃不和=肝郁气滞+胃脘症状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字面义:

柴胡:解表药(发散风热)——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柴胡疏肝散:理气剂(行气)——疏肝解郁,行气止痛——肝气郁滞证

湿热中阻证

证候: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湿淫证),小便色黄,大便不畅(八纲辨证——热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舌象:

红舌:主实热、阴虚。

苔黄而腻:主湿热或痰热内蕴,或食积化腐。

脉象:

滑数脉(相兼脉):痰热(火)、湿热或食积内热。

滑脉: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数脉: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渴(口干)不欲饮是我们应该抓住的一个敏感词。

它能直接为我们锁定《中医内科学》中的三种证型:

首先是最简单、易理解的“水饮”。

根据其伴随症状,可以是实证、也可以是虚证:

如肺胀(外寒里饮),乃实脉(脉浮紧),则为实证;

心悸(水饮凌心),兼细脉、形寒肢冷,为虚证(阳虚水泛)。

其次是瘀血、湿热,并搭配有固定症状:

瘀血——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有瘀斑瘀点等;

湿热——热证(烦热、口苦等),舌红,脉数。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瘀血停胃证

证候: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气血津液辨证——血瘀证),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舌象:

紫舌:主血行不畅。

舌有紫色斑点:多属瘀血阻滞于某局部。

脉象:

涩脉: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痰食内停。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字面义:

丹参:活血化瘀药(活血调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失笑散:理血剂(活血祛瘀)——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瘀血疼痛证

胃阴亏耗证

证候: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八纲辨证——阴虚证),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固定搭配:

舌红少津,脉细数=阴虚

舌象:

舌体小,舌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属虚热证。

脉象:

“脉细数”在《中医内科》的语境下,就是阴虚内热。

细脉:气血俱虚,湿证。

数脉:热证;亦主里虚证。

“饥不欲食”如同“渴不欲饮”,也需要我们对其有敏感的反应:

饥不欲食+胃脘嘈杂、灼痛+阴虚/虚热=胃阴虚

可以简化成:

看到“饥不欲食”,(极大概率)就辨为“胃阴虚”。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字面义:

白芍:补虚药(补血)——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甘草:补虚药(补气)——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一贯煎:补益剂(补阴)——滋阴疏肝——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脾胃虚寒证

证候: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八纲辨证——阳虚证),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舌象:

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

白苔:表证、寒证、湿证。

脉象:

虚脉: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弱脉: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迟脉: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缓脉:湿病,脾胃虚弱,亦可见于正常人。

阳虚证(畏寒肢冷,虚脉)+脾脏症状(食少纳呆,便溏)=脾阳虚证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字面义:

黄芪:补虚药(补气)——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小建中汤:温里剂(温中祛寒)——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

大建中汤:温里剂(温中祛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疼痛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