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蒙灵察(霸道灵夫好难缠)


夫蒙灵察

图片来源于《中国国家地理》

在新疆西南部重镇、中国通往中亚及南亚的桥头堡喀什市,有一条公路从这里出发,向南蜿蜒而去,在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四条巨型山脉交结的帕米尔高原上延伸,自海拔4733米的红其拉甫口岸出境,穿过印度与巴基斯坦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最终抵达巴基斯坦城市塔科特。

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越境公路,也是举世最为险峻的公路之一——喀喇昆仑公路。

这条全长1000多公里的天路,沿途屹立着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另有海拔超过7000米的高峰数十座。多条长度超过50公里的冰川发端于此,其中一条为全世界除极地区域以外最长的冰川。

由于地形极其复杂,且处于地震高烈度区,雪崩、山体滑坡、落石、积雪、积冰、地震等地质灾害经常发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与巴基斯坦合作建设喀喇昆仑公路(实际上巴方承担部分也由中方援建)时,共有700多名工程人员献出生命,相当于每1.5公里的道路便付出1条人命。

夫蒙灵察

喀喇昆仑公路沿途高峰林立。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喀喇昆仑公路建成后,中国才拥有了从陆路向巴基斯坦及南亚次大陆,进行大规模物流运输和战略投送的唯一通道。

但是,早在1300年前,却有一支万人的中国军队,自喀什出发,在没有现代公路的情况下强行翻越帕米尔高原,在雪山冰川、绝壁深谷之中行军数千里,征服了今天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境内一个叫作“小勃律”的国家。

这就是在世界军事史上堪称山地战巅峰的唐朝安西军名将高仙芝征小勃律之战。

夫蒙灵察

1913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就是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敦煌经卷的那位),重走高仙芝当年的路线后,不禁感慨:

“这位勇敢的中国将军,行军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比之汉尼拔、拿破仑、苏沃洛夫的翻越阿尔卑斯山,不知要超过多少倍。”

高仙芝是高丽人。作为海纳百川的世界性帝国,唐朝军队的民族成分构成多种多样,自太宗李世民时已有阿史那思摩、契苾合力等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到玄宗时代,名将哥舒翰、高仙芝以及稍晚的李光弼都是少数民族。当然,也包括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

征讨小勃律时,高仙芝为“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是安西都护府的“二把手”。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来自张小敬老部队安西军》中,已介绍过安西都护府是唐朝统治中亚一带的最高军政机构,辖下2.4万安西军,为中国史上最精锐的边军,控制着从新疆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两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域。

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的小勃律,正处于唐朝通往巴基斯坦、阿富汗及南亚次大陆的要道。

当时,唐朝与吐蕃在南亚、中亚一带争夺霸权。原先臣服唐朝的小勃律,一度倒向吐蕃。对于极重边功、热衷开疆拓土的唐玄宗来说,这当然不能容忍。

夫蒙灵察

安西都护府及小勃律方位图。图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图集》

玄宗因此令安西四镇前后几任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拒不救援张小敬所部的盖将军)、夫蒙灵察征讨小勃律,但由于路程太遥远、道路太艰险,均无功而返。

高仙芝的这次远征,是在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军队规模万人,兼有步骑。

夫蒙灵察

《旧唐书》记载,“时步军皆有私马”。除骑兵有国家配备的战马以外,安西军步兵也都自备马匹,行军时与骑兵一样乘马,作战时方才下马步战,因此安西军才有强大的机动性,能以少数兵力控疆万里。

马匹向来是中原王朝军事上的一大瓶颈,安西军连步兵都以马代步,盛唐时国力之强,可见一斑。

《旧唐书》极为详细地记载了这次进军的路线。在第一阶段,高仙芝率军“自安西行十五日至拨换城,又十馀日至握瑟德,又十馀日至疏勒,又二十馀日至葱岭守捉,又行二十馀日至播密川,又二十馀日至特勒满川,即五识匿国也。”

史书如行军日志一般详尽细致,显然史家也深感这次远征的卓绝不凡。

出发地安西,即安西都护府驻地龟兹(今新疆库车)。

行军15日后,约600里,到达拨换城(今新疆温宿)。

再行军10余日,500余里,到达握瑟德(今新疆巴楚)。

再行军10余日,500余里,到达疏勒(今新疆喀什)。

自龟兹至疏勒逾1600里,大抵是沿天山山脉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而行。此后,再行军20余日,约600里,到达葱岭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

关于“葱岭守捉”这个地名,这里多说几句。

葱岭是中国古代对帕米尔高原的称呼,守捉是唐朝在边境的驻军机构名称。葱岭守捉的存在,说明唐朝在帕米尔高原上常设驻军。今天到新疆最西端的塔什库尔干县,仍可见到古代的要塞遗址。

夫蒙灵察

夫蒙灵察

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县古城遗址。图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理》

自葱岭守捉这个唐朝最西端的要塞出发,高仙芝率军在帕米尔高原上行军20多天,到达播密川,再经过20多天到达特勒满川。

播密川和特勒满川都已超出今天的国境,在塔吉克斯坦境内。至此,远征的第一阶段结束,一仗还没打,唐军行军已百余日、近3000里。

到达特勒满川后,唐军分为三部分,分别沿三条路线前往连云堡。连云堡是吐蕃在小勃律北部险要山岭中修建的要塞,驻军约万人,其中山顶千人,山下八九千人。

抵达连云堡前,还需先过一条名为“婆勒川”的河。此时正是农历七月,唐军此时进攻,是因为常年冰封的帕米尔高原部分解冻,相对宜于行军。在今天,七八月份也正是天山旅游的旺季。

但是另一方面,夏季冰川融雪,会使山间河流水位上升。唐军到达婆勒川时,恰逢水涨不可渡。高仙芝命令杀三牲祭河,等候到次日清晨,水位骤降,大军得以安然渡河,旌旗马鞍都不曾浸湿。

成功渡河给唐军将士带来极大心理优势,以为有天助。实际上,多半是因为夜间温度骤降,冰川融雪减少,导致水位降低。

吐蕃守军显然也没料到唐军能够穿越三千里高原险阻前来进攻。唐军从容列阵,登山挑击,经过三四个小时的硬碰硬,大破守军,攻克连云堡。吐蕃被斩俘六千人,余众逃逸。

夫蒙灵察

连云堡遗址(今阿富汗境内)。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连云堡大胜后,唐军按原计划继续向小勃律进军。但唐玄宗派在高仙芝军中的监军太监边令诚畏惧前路凶险,不愿再进攻。高仙芝于是留下病弱三千人,助边令诚驻守连云堡,自己带余下精兵继续前进。

边令诚的畏惧是有道理的。三天后,唐军抵达了此次远征中最为艰险的路段——坦驹岭。坦驹岭在今天巴基斯坦北部,是兴都库什山脉中著名的险峻山口。

翻过坦驹岭,需要走过近四十里几乎垂直而下的长陡坡。更要命的是,这段长陡坡为巨大的冰川所覆盖,冰峰林立,冰滑难行,人马稍有不慎便会滑入深谷丧生。

除非是生来的探险家,再强大的勇士至此也望而却步。唐军士兵好不容易爬到坦驹岭山顶后,再不肯下行,抱怨“大使要把我们带到那里去?”(因高仙芝为安西都知兵马使,所以军士称其为“大使”。)

近1300年后,斯坦因重走这条路线经行坦驹岭,也不禁在其名作《西域考古记》中感慨:

“当我立在山口顶端莹莹闪光的积雪上,向那直到六千英尺下雅辛山谷尽头的峻坂下窥,对于起初唐军拒绝向前移动的原因,后来他们努力挣扎前进的艰难,以及高仙芝的勇敢,才能认识清楚!”

作为统帅,高仙芝耍了个心计。他事先安排二十余人,换上前路上阿弩越城胡人的服装,提前秘密到坦驹岭上等候。

大军一至,二十多名假胡人、真唐军,便诈称岭下的阿弩越城表示归顺,派自己在此迎候,等着大军前去喝酒吃肉。刚刚还在抱怨的唐军兵士士气为之一振,一鼓作气自冰川而下。

翻越坦驹岭后又行军三日,竟真地遇到了阿弩越城前来迎候的使者,算是帮高仙芝圆了谎。

至此,唐军克要塞,越峻岭,下冰川,已度过远征中最为艰难的部分。小勃律国小力弱,唐军只需加快行军,赶在吐蕃援军抵达前拿下小勃律即可。

吐蕃与小勃律之间隔了一条河,河上唯有一座藤桥通行。当初,吐蕃为了征服小勃律,以借道为由欺骗小勃律修桥,花了一年时间才修成这座藤桥。

夫蒙灵察

高仙芝派骑兵先行,很快拿下小勃律,又疾行六十里至河边。刚刚斩断藤桥,吐蕃大军便蜂拥而至。不过,面对断桥,也只能徒然望河兴叹了。唐军再次征服小勃律。

一场翻越世界海拔最高的帕米尔高原、行军5000里的奇袭远征,就此画上圆满的句号。

夫蒙灵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最后,习惯性多说几句

唐军对小勃律的远征,就其性质来说,是与吐蕃的争霸战争,其武功并不值得怀念与歌颂。

小勃律依违两大强权之间,降唐则吐蕃来攻,降吐蕃则唐军来攻,其实是这场争霸的受害者。

但唐军无惧天险,在极限环境中奔袭数千里而竟全功,盛唐强悍的武力、气吞万里的胸怀、勇于冒险的精神,唯有那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可堪形容。

————————————————————

作者“安西都护”: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十余年省级党报政经记者。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家里蹲研究所”。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