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珠(蛛甲)


甲珠

山茱萸,出自《神农本草经》,主治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在不同的医案中,剂量不同,配伍不同,功效也不相同

今天小师妹为大家整理出广东省名老中医何炎燊教授。

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导师、首批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专家韩百灵教授的两则医案。

我们一起用5分钟时间读完两则医案,学会大师经验,提升临床疗效。

何炎燊教授医案

甲珠

吴xx,男,12岁。

1989年初患肾炎,家人十分焦急,日日中西医药并进,西医用强的松,以致面目浮肿。

中医见其肿,说是寒湿,用胃苓汤及防风羌活等药,又惑于肾病宜补之说,常用鲍鱼、鱼漂胶炖猪腰子等强之食,病遂缠绵不愈。

1989年乃专程来东莞就医。

2月15日初诊:病孩面目浮肿而红,神气疲乏。

自述时有头晕眼花,肌肉酸楚,烦躁咽干,口秽喷人,不思饮食,溺黄短味辣,大便两日一行,溏滞肛热。

诊其脉弦滑细数,舌红苔黄腻浊,血压18.9/11.7Kpa。

化验检查(摘要):BUN 7.8mmol/L,Cr 140umol/L。

尿蛋白3+,红细胞3+,白细胞+。

现每日服驱风燥湿中药及强的松30mg。

辨证:肾阴不足,湿热郁结。

治法:清化湿热,兼顾肾阴。

方药:

生大黄20g,山药20g,茯苓30g(皮肉各半),牡丹皮15g,泽泻15g,白花蛇舌草30g,崩大碗30g,黄芩12g,滑石20g,冬瓜皮20g,白茅根30g,山楂20g,麦芽25g。

每日1剂,连服7天。

并嘱从即日起激素减半,每日绝一切补品,饮食清淡。

再诊:家人因故未能及时来莞,见服药有效,已连服12剂。

病孩面肿消退一半,夜睡颇安,大便成形,每日一行小便量多,色黄稍淡。

舌苔退薄,而口干、头晕、目花依然。

甲珠

此时湿热已去七八,转方以清养肾阴为主,驱湿清热为辅。

未作化验检查。

生大黄25g,山茱萸15g ,山药20g,茯苓20g,泽泻20g,泽泻15g牡丹皮15g,龟甲25g,知母12g,天门冬12g,白茅根30g ,白果肉15枚,川荜茇20g,冬瓜皮20g。

连服15剂,激素再减至每日7.5mg。

三诊:浮肿消退七八,面赤转黄,眠食好转,精神稍振。

舌苔退薄大半,脉弦细略数,小便不黄量多。

化验检查: BUN 6.2mmol/L,Cr 128 umol/L。

尿蛋白+,红细胞3~4,白细胞-,血压16/9.3Kpa。

此时邪已去,正虚稍复。

转方以补肾阴为主(激素每两日5mg, 1周后停用)。

生、熟地黄各12g,山茱萸15g,山药20g,茯苓15g,泽泻15g,牡丹皮15g,龟甲2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芡实20g。

每周服3剂。

另补脾方:

太子参15g,北沙参10g,山药15g,扁豆15g,陈皮2g,石斛10g,谷芽20g,茯苓15g。每周服1-2剂。

如小便黄,稍感内热,可暂用下方:

六一散20g,白茅根30g,冬瓜皮20g,薏苡仁20g,南豆花10g,川荜茇15g。

此后每月来莞诊脉一次,仍用前法间歇服用,小便一直转阴。

至今8年未复发,已长大成人了。

韩百灵教授医案

甲珠

李某女.年三十许。

初诊:1965年夏。

主诉及病史:经省、市各大医院确诊为“急性盆腔炎”。

据患者自述:产后五六日恶露涩少,继而点滴不下,小腹硬痛,手不可近,按之有鸡卵大包块。

发高烧达39°C以上,曾注射各种抗生素和内服解毒化瘀药,但体温持续不降。

小腹疼痛加剧,包块日以益大,又服活血化瘀中药数剂,亦无效果,故转院医治。

甲珠

诊查:望其面色深红,唇舌紫暗而干,苔黄燥。

听其语言壮力,呼吸气促。

问其现状,称心烦不宁,食入即吐,口苦饮冷,大便不通,小便如茶,身有寒执,小腹刺痛,阴道不断流出污浊之血,恶臭难闻。

按其小腹有硬块如儿头大,稍按即痛不可忍。

切其脉象弦滑而数,体温40°C。

辨证;据脉症分析,时值炎热季节,产时亡血耗气,子门大开,邪毒乘虚而入。

而致恶血当下不下,蓄积胞内,毒血相搏,蕴结日久,遂成“胞宮内痈”.故诸症若斯。

治法:当即予以清热解毒化瘀之方。

处方:金銀花25g、连翘15g、大黄5g、牡丹皮15g、桃仁15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生石膏20g、三棱l0g、莪术l0g、甲珠15g、黄柏10g、乳香15g、没药15g。

水煎服,2剂。

二诊:服药后1日内腹痛加剧,阴道流出大量恶臭脓血,便下燥屎数枚,小溲浑赤,体温降至37°C,口干不甚渴,饮食稍进。

诊其脉象弦滑稍数。

知其胞内余脓未尽.败血未除.仍以前方减生石膏,加姜黄I5g以行恶血。

三诊:随服药2剂后,阴道流出黑紫血条血块。

小腹疼痛减轻,二便已通,体温正常。

惟神疲乏力,脉弦细而缓,此邪去正衰,气血不足之证,又拟益气养血之方以善后。

处方:人参10g、当归15g、白芍15g、生地黄15g、怀牛膝15g、麦冬15g、龟板20g、山茱萸15g。

又连服药4剂,前后调治一周,痊愈出院。

按语:“胞宫内痈”一证,前人鲜有论述。

至若恶露不下,明·楼英在《医学纲目》中说:“产后恶露方行,忽然渐少,断绝不来,腹中重痛,此由血滞,宜桃仁汤。

如有大痛处.必作痈疽,当以痈疽法治之。”

阐明产后恶露不下可以成痈。

本案在辨治上抓住毒热、血瘀、痈脓三者。

宗仲景大黄牡丹皮汤和《妇人大全良方》桃桂当归丸意,据证化裁,切中病机,因能效如桴鼓。

优秀的人从不停止学习

根据的《中华本草》记载,中药共有8980种。

如果加上其他少数民族用药,最新统计是12800种。

山茱萸可单用也可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如果你有在临床上使用山茱萸的有效案例,可以分享到下方留言,与大家分享经验。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