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的时间(贴三伏的时间)


冬病夏治的奥秘

有许多人每到冬天天气寒冷时,身上的老毛病往往突然发作或加重如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中医称之为“冬病”,即冬季好发的虚、寒、里、阴病症,具体多为肾、肺、肠胃、鼻、关节等病症。

而“夏治”则是指夏天借用自然之“热”、“温”而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脉,增强机体新陈代谢能力的防治措施。

冬病夏治是传统医学的一个特色疗法,夏天自然界和人体的阳气最盛,冬天因为寒冷而好发的某些疾病,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到了夏天会进入缓解期,这时候用穴位贴敷、针刺艾灸等方法来治疗这些“冬病”,能起到事半功倍、去根治本的作用。而夏天最热的时候是三伏天,热能温阳,阳能驱寒,所以冬病夏治最好的时机也是这段时间。

三伏贴的原理

三伏贴又称三伏天灸,三伏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三伏贴即以“冬病夏治”为原理,在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三伏天”)将中药敷贴在特定穴位上治疗秋冬发作的疾病。针对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膏药贴在不同的腧穴上。

急性支气管炎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定喘。

三伏贴的时间

慢性支气管炎主穴:肺俞、风门、大椎、定喘、天突、膻中、大杼。配穴:风寒型加风门,痰浊型加脾俞,心肾虚型加心俞,年老体弱者加肾俞。

过敏型鼻炎取穴:肺俞、风门、肾俞、脾俞。

小儿呼吸道感染取穴:膻中、天突、大椎、肺俞、神阙。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取穴:神阙、定喘。

小儿慢支咳嗽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定喘、膻中、天突。

支气管哮喘取穴:天突、大椎、肺俞;定喘、风门、脾俞;百劳、命门、肾俞。配穴:发作期选肺俞、风门、定喘;缓解期选肺俞、膏盲、肾俞。

颈枕病取穴:大椎,膏盲穴,肩井,肩外俞。

呼吸道取穴:大杼、天突、肺俞、百劳。

月经,宫寒取穴:足三里、关元、三阴交、中极。

脾虚胃寒取穴: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大肠俞

保健常用穴位:前:天突、膻中穴、神阙。后:大椎、肺俞、膈俞、肾俞。也可加足三里,阴陵泉(女性可再加三阴交);也可以哪里痛贴哪里。

今年“三伏贴”日程表

伏前加强:2018年7月5日—7月16日

初伏贴:2018年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贴:2018年7月27日—8月15日

末伏贴:2018年8月16日—8月25日

伏后加强:2018年8月26日—9月5日

三伏贴适应病症及禁忌人群

三伏贴也有适应症,对于患有下列疾病的人群有很好的效果。

三伏贴适合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鼻咽炎、哮喘、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过敏性鼻炎等。同时对成人咳喘病、腰腿痛等冬季疾病,以及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及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综合征、腰椎病、寒性胃溃疡、痛经、体虚感冒等疾病有较好的防病治病作用。不仅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病频率,还可以提高患者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三伏贴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患者,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或患有接触性皮炎的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3岁以下的幼儿不适宜贴敷。

温馨提示:

1、贴敷后不久会有微微发热的感觉,局部发痒、发热。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需仔细观察敷贴过程中皮肤的反应,若灼热刺痛、发痒发热明显,则应及时取下药物。

2、在吃中西药的时候不可贴三伏贴,不然会使疾病发生反复!

3、药饼贴好以后最好不要进空调房间,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也不要运动,出汗会使固定药饼的胶布脱落,最好在阴凉的地方或适当地用电扇微风吹拂。

4、贴了三伏贴后,不可以马上洗澡或冲凉,三个小时或六个小时之后才可以洗澡或冲凉,但是洗澡或冲凉的时候一要把药贴撕下来才可以,更要注意将三伏贴药放好,不要让老人或小孩随便误贴或乱贴,以防药不对治,产生副作用。

5、敷贴时间:成人一般贴4-6小时,年幼及老年、病轻、偏虚者一般贴2-3小时揭去。

/r/3C6ZgcXES5g0rYHi93vO (二维码自动识别)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