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宏(崔宏怡)


刘邦赞誉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被后世尊为“谋圣”。

北魏第一谋臣崔浩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神级人物之一,比之诸葛亮和王猛,绝对不遑多让。他说自己考察古迹、明辨事理,堪比张良。

事实也是如此,北魏拓跋氏一朝之所以能在短短时间内一统北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崔浩的运筹帷幄。

崔宏

崔浩的父亲出身清河崔氏,崔浩的母亲则出身范阳卢氏,所以崔浩是集齐了北方两大士族的精华于一身,这样的人,可谓是天纵英才。

从基因的角度来说,崔浩无可挑剔,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崔浩的父母都当之无愧是非常优秀的老师,言传身教之下,崔浩自然是个出类拔萃之人。

《北史·崔浩传》开篇便如此赞美他:

“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核览,研精义理,时人莫及。”

由于过早体现出了才能,所以崔浩还没成年,就被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给弄去做了秘书。

崔宏

刚满二十岁就入朝为官,担任直郎,因才能突出不断升迁。道武帝拓跋珪时期,崔浩和父亲崔宏同朝为官,父子二人经常跟随道武帝并驾齐驱,羡煞众人。

明元帝非常尊重他,每当皇帝去郊外祭祀天地,崔氏父子都乘坐最高级别的车同往,这让其他人羡慕不已。后来在关键时刻,崔浩力排众议,反驳迁都,劝告明元帝妥善安排贫苦百姓,让国家度过了难关;当东晋太尉刘裕水陆并进北伐后秦时,崔浩又忠告拓跋嗣隔岸观火,明元帝没有听从他的而自讨苦吃后,称赞崔浩料事如神,从此对他言听计从了。

明元帝也好阴阳术数之学,所以经常让崔浩讲解国事、预测国运,解疑释惑。

有一年,明元帝的后宫有兔子出没,查问门卫,不曾看见兔子进入,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明元帝觉得很奇怪,命崔浩占卜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有什么天灾要发生。崔浩推演后说是吉兆,应当有邻国进贡美女。第二年,果然后秦的皇帝姚兴(姚苌的儿子)进献了美女来,简直是太准了。史书没有记载崔浩究竟是怎么推演的,但就算是巧合,也必须深谙易理,说出一番道理来,否则也不能使人信服。

崔宏

明元帝驾崩后,登基的是明元帝长子拓跋焘,即太武帝。此时,崔宏早已谢世,白马公爵位由崔浩继承。

作为倍受三朝帝王倚重的元老,崔浩堪称时下北魏帝国最炙手可热的汉臣,即便是已经登基称帝的拓跋焘见到崔浩也是客客气气的。

崔浩最大的功绩是帮助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期间,他为拓跋焘出谋划策,在北魏灭胡夏、北燕、北凉,征柔然、吐谷浑等割据势力时,舌战群臣,力排反对势力,为拓跋焘出谋划策,显示了超常的智慧谋略,为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混战局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当之无愧的北魏第一谋臣。

公元429年北魏发兵攻打柔然时,拓跋焘处处犹豫,发兵前担心刘宋趁机来袭,因为崔浩说刘宋绝不会偷袭,拓跋焘才下定决定。等打败柔然后又担心埋伏不敢追击,崔浩又分析柔然不可能设伏,但拓跋焘还是不敢冒进,等抓到柔然的逃兵讲述当时如果北魏继续追杀的话,柔然就会彻底消失的情况后,拓跋焘才“深悔之”。

对于当时的北魏来讲,几乎是只要听崔浩的,就一定会取胜,只要不听崔浩的,那一定会后悔。君臣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

拓跋焘还经常把崔浩带到他的寝宫,拉着他白白嫩嫩的小手语重心长地说,你一定要忠心,有话就说,我虽然有时候不听你的劝告,甚至发脾气,但最后还是会反思你说的话。

崔宏

太武帝伐凉,命太子拓跋晃监国。崔浩身为太武帝信任的人,推荐冀、定、相、幽、并这五州士人十多名,全部担任太守。太子拓跋晃却不同意,他对崔浩说:“早先征聘的人才,也是被作为州郡官入选的,他们担任这一职务已经很久了,辛勤劳苦却一直没得到过朝廷的报答,应该首先补充他们作郡县守令,让新征聘的人代替他们做郎吏。而且太守、县令管理百姓,应该由经历过世面有经验的人来担当。”

崔浩固执己见,最终把他推荐的人派出去任职。

中书侍郎高允知道了,就说:“崔公这样肯定不会有好下场,自己考虑不周,不肯认错还偏要和上面的争辩,这样怎么能行!”

这也就和太子结下了梁子。

崔宏

公元439年十二月,太武帝命崔浩主持续修国史的工作。太武帝特意叮嘱,一定要根据实录。崔浩主持编修的北魏《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而《国记》还被刻成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

这下彻底激怒了鲜卑贵族,太武帝拓跋焘也因此大怒,所以才造就了一场北魏空前的惨祸。

崔浩灭佛得罪了全体士民,分世家流品得罪了胡汉贵族,恃宠专权得罪了太子和基层官员。这些都还好说,关键是最后他失去了边界,国史事件的做法导致他最大的庇护者拓跋焘都无法容忍。

观测星象也罢,阴阳占卜也罢,崔浩算出了后秦姚兴会暴病而亡,东晋王族会遭屠戮,明元帝寿限还长,却唯独没算出自己的塌天大祸。

崔宏

崔宏

拓跋焘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崔浩被捕后,承认自己曾经接受过贿赂。其实他对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明白。拓跋焘亲自审讯他时,他惶惑不能应对。

450年六月的一天,六十九岁的崔浩当众被斩首于平城城南刑场,执行死刑。途中及行刑前,数十名卫士肆意地朝他头上、身上撒尿。大致同时,他属下的数十名秘书郎吏也都相继被杀。随后几天,他的族人、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汉族高门大族)皆被连坐灭族,成百上千名包括老幼妇孺在内相继倒在血泊中,九族尽灭,史称“国史狱”事件。

崔浩与太子拓跋晃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他们对佛教的态度上。拓跋晃公开支持佛教,而崔浩却是一心要彻底剿灭佛教。其实这是皇帝拓跋焘的意思,崔浩只是执行者。

崔宏

从表面上看,拓跋焘是在崔浩的劝说下才决定灭佛,但真相显然不是如此。在崔浩死后不久,佛教就在北魏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其所代表的力量之大,我们可想而知。崔浩一心要把如此强大的一股力量往死里整,他可能遭受的反扑会有多大,我们也能想象。

崔浩之死,主要是因为皇帝拓跋焘与太子拓跋晃、豪门士族以及佛教之间存在着难以化解的矛盾。换而言之,拓跋焘不想让这些矛盾表面化,所以许多事情不方便亲自出手,只能由崔浩出面解决。而当这些力量的反扑越来越强大时,崔浩只能被推出来当成牺牲品。

自比张良,却没学会张良的功成身退,可惜可惜。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