胙肉(肉胙是什么)


本期主讲人 郭醒

辽宁大学 教授

简单的生活|美好的世界

胙肉

满清入关后还坚定地保存了一种饮食习俗以体现民族特征,那就是吃白水煮猪肉,这种烹饪方式东北方言叫做“烀”,就是把大块猪肉直接放到水里煮烂,不讲究调味,是一种很原始的饮食方式。满族同胞刚刚进入文明社会的时候,由于生活资料匮乏,饮食文化也相对落后,这种吃肉方式本来也是不得不如此。

胙肉

其实汉族原来也这么吃过,比如《史记》记载,汉景帝为了侮辱他的将军周亚夫,赐食的时候给老爷子只上了一道“大胾”却不给餐具,这个“大胾”就是煮熟的大块猪肉。只不过后来随着文明的进步,烹饪手段不断提高,这种吃肉方式被逐渐放弃了。

胙肉

那么按理说,满清政权建立之后,特别是入关之后,文明水准飞速提高,这种原始的吃肉方式也应该得到进化才对,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原因何在呢?原来在清朝初年,这种吃肉方式被纳入国家祭祀典礼体系,进入了制度层面,那就不方便改动了。

胙肉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祭祀神灵祖先是每一个政权的头等大事,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祭祀活动,向神灵和祖先献上供品。

胙肉

祭祀所用的肉被称为“胙肉”,活动结束后会分发给亲贵重臣,作为一种难得的荣耀。传统上祭祀用的是生肉,所以分得胙肉的人要拿回家去料理之后再吃。话说到了清太宗的天聪十年,那时候皇太极还没称皇帝,有一次祭祀的时候突发奇想:凭什么让神灵和祖宗们吃生肉呢?于是决定用人人爱吃的烀猪肉来祭祀。祭祀结束后亲贵大臣们当然也要把胙肉分一分,但鉴于都是熟的,也就不用拿回家了,当场吃掉就好。

胙肉

就这样,吃白水煮猪肉作为一种习俗,同时也作为一种制度,一直保存下来,吃肉成了一场典礼。从此不论是朝廷还是民间,也不论是祭神祭祖还是举办红白喜事,张罗一场吃肉大典才是一件特有面子的事。民国有个叫张祖翼的人写了本书叫《清代野记》,里面专门有一章“满洲吃肉大典”,详细记录了吃肉的盛况,可谓场面宏大,仪式感颇强。

胙肉

虽说这种吃肉方法成功跻身于高端活动行列,但不加调料的水煮猪肉吃下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参加吃肉大典的人除了要随身携带片肉用的小刀外,还要带一方用酱油反复浸泡过的高丽纸,吃肉的时候泡在肉汤里,肉也就有了滋味了。

胙肉

出于对传统的尊重,大家都不公开这种自带的酱料,但彼此心照不宣,将心比心,理解万岁。据我所看到的史料,还没有因为吃肉时用酱料引起不愉快的记载,乾隆皇帝倒是因为吃肉发过一次火,不过那不是因为酱料,而是因为分肉的太监把好肉私藏起来,导致大家不爱吃。

END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